首先,看完《看不見的客人》這個電影反轉并沒有帶來很大的沖擊,大概從中間部分就猜到女律師的身份。兩位女性角色塑造得很出彩,演技很棒。就是有一個疑問,為什么男主會越來越相信女律師對她和盤托出?雖然沒有想象中那么令人震驚的反轉劇情,但是全程無尿點,細節很棒,值得看。ps.男孩在后備箱里睜大眼睛抓住男主的手那個情節瞬間嚇得我神清氣爽!
所以如果有一種類似悖論只成立在男主所敘述的語言里,我們無法考證情節的真實性,那么就對敘述者本人的真實性做一個判斷,即他從頭到尾都是謊話。而且,在我們考察此命題——即男主不是殺人兇手為真的情況下,在敘述中出現了一些不相干謬誤,例如第一次路過的司機,這是在語言中有意豎起,以迷惑對方。其次,我們可以根據語言中細節進行推理,這在部電影里,律師強調過讓男主多講一些細節,這其實也是導演的提示。
而細節越多,則謊言暴露的可能性越大,即自相矛盾與細節成偽的部分變多。類似的作品,例如日本動漫《戀物語》則更有意思,講故事的方式是謊話,推動故事情節的也是謊話,男配角欺詐師貝木為敘述者,他答應了戰場原黑儀去欺騙千石撫子的委托,最后在他的講述里,他被之前被他欺騙的學生打死,然而我們無從推斷,這是一件真實發生的事情,還只是貝木所講的一個故事。一個猜測,這種敘述方式的推理作品,源頭應該是愛倫坡的《你就是兇手》,同樣是賊喊捉賊,運用心理破案。
與《看不見的客人》同類型的,還有一個更經典的電影《羅生門》,日本文學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改編。他們同樣都運用了一個經典敘述方式——不可靠敘述。在《竹林中》里,我們也無法考察每一個證人證詞,甚至當每一個證人第一次稱述證言時,我們都會選擇相信,因為在故事里,視角全部聚集在我們所關注的這個人身上,因為視角的局限性,我們無法得知全盤的局面。
在《看不見的客人》里,同樣的不可靠敘述,但對話主體只有兩個人,律師與男主,我們大多時候,都被限制在男主的單一意識的聚焦下。當敘述者在以“我”的視點去講故事的時候,就產生了敘述的不可靠性,這是創作者的有意隱瞞,當我們無法使用全知視角,只能聽男主所陳述的那些案情,就無法得知每個人內心情感和隱秘動機。
這樣,也就使得講述案情的這個行為,變成了一個故事里需要我們具體關注的事件。而在電影里抽絲剝繭般的將視角從律師在挪移到男主的行為,故事在他們的言語里進行一次次的變形和延展,讓故事套在了故事的故事之中。再推薦一部電影,《控方證人》50年代的黑白電影,后半部分的反轉劇情十分精彩,結局更令人震撼!這種電影不能劇透,有興趣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