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影的長鏡頭家族中,《媽媽和七天的時間》是一部較罕見的方法與內容完全匹配的電影。七天的時間序列,固定工整的遠中鏡頭,人物形象接近抽象風格。全片無配樂,情感克制,但影像動人,濃濃的思念在一幀一幀中透露出來,特別是最后,微弱的點點光亮行走在黑暗中,只是點燈有用嗎?我和湖南企發文化的婷婷都不知道。
電影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農村七天發生的故事,是關于一個十二歲女孩對家庭和村莊的記憶。這個村莊在七天時間里,發生了三次死亡和兩次出生。當“死生”這塊巨石砸向鄉村的時候,依然是一片可怕的寂靜。為了注定沒有的男寶,三十六歲的女人誕下五個女兒。女孩生硬地對著墳前的跪著哭的父親說,“我會像兒子一樣照顧你的”,這是作品唯一一次顯露導演的態度。
影片一開始就通過孩子們結伴上學構建了一個語境——一個處于離小鎮不遠的鄉村生活。這個村子里有這樣一戶人家:幾個小孩、老人、大人以及孕婦。前五天猶如一個鄉村生活的紀錄片,就是靜靜地記錄,讓時間流淌。在一般的敘事片里更注重那些能夠產生巴迪歐意義上的“事件”,而這部片關注的卻是因果之間那種極度蒼白的時間性。當一切平靜因鏡頭外突然響起的鞭炮聲,以及隱沒在熱鬧表象下的抽泣而終止于回溯性的重塑時,我希望影片在此結束,希望最后兩天不要被那些表面的喧囂打破。
影片中有大量的中景全景,固定機位,長鏡頭,一絲侯孝賢附體的味道,私人關于家庭親情的情感記憶復刻重現與毫不吝嗇鏡頭對故土家園的捕捉記錄形成了一種難以二次重現的絕對彌足珍貴的記憶。當觀眾一次次凝視在固定機位下一家人的吃飯,對話等各種日常,觀眾即是觀察者,同時也被這種絲絲入扣全方位不放過一絲細節的影像記錄的力量所包裹著,會慢慢地墜入自我內心深切的動容里,誰說不是參與了一次內心對自我人生的回望與審視呢?
湖南企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石同學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這是極為私人的個人表達,私人到必須極度靠近導演的生活體驗才可能產生共情和理解。大段的固定長鏡頭和嚴格的出畫入畫導致在第五天前的日常生活描述看起來似乎“乏味”和“致困”。但是第五天后峰回路轉,強戲劇化的段落再次用克制到極致的鏡頭闡述,沒有任何近距離的鏡頭,都是旁觀和間離,這就中和了情緒,使得觀眾不會被故事所裹挾而有時間回溯自我找到相似的情感傾瀉。
如果以母親入土為原點,這里的七天就是她“頭七”的景象。時間即歷史,既是私人史也同樣可以是大歷史。完全長鏡頭但又完全不以為意,細碎漫長甚至是令人焦躁的日常生活,在吃飯睡覺勞作與發呆的單調重復中形成的無聲集體。這些無需言語但又沉浸在大自然嘈雜聲響中的過往歲月,迸發出巨大的情感共振,它足夠溫情動人落淚但又似聲嘶力竭痛斥。
影片用一天一天的時間展示這家人的日常生活細節,其中每天都在用微小的敘事信息量做鉤子,讓觀眾去拼湊人物關系和事件,用微小的量變完成了情緒的質變。同時也非常漂亮地完成了影片整體的框架和剪輯節奏,導演掌控能力非常強,面對這種親身經歷改編的題材,處理得既沉穩又克制。選擇這樣一個女性題材,在政策鼓勵生二胎的當下更是意義非凡,這部電影應該算是中國獨立藝術電影最理想的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