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都11月下旬了,距離2023年春節的時間越來越短。疫情的三年,讓我們的身心都很疲憊,閑來無事,陪著孩子講講自己小時候的過年趣事,歲月不饒人,真懷念以前的春節。
可再也回不去了,這些年隨著疫情的防控影響和各地旺火與炮竹的不讓燃放政策的實施,感覺過年就變成了一種形式,多么希望能解除老祖宗留下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是那種給大家帶來向往美好生活的勇氣。真特希望孩子體驗有那種過年的感覺。
小時候家里雖然窮,但是過年那是天天盼著想念著。
置辦年貨
春節的年味在前2個月就開始忙著張羅了。過年過的是一種團結,一種力量,一種傳統文化,一種回憶。也是一頓年夜飯,對家人和父母的愧疚,一種對當下生活的珍惜,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而不像現在的一種形式。過年的味道越來越淡,也越來越少了。
購置新的物品
買年貨,購新衣,這是春節的傳統,穿得整整齊齊,有一種辭舊迎新的感覺。跟去年的自己算一算,把不穿的破鞋和衣服扔掉,留在家里也是晦氣,按照過年的習俗,穿新衣穿新鞋,出門走親訪友,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買鞭炮:炮竹是代表新年,沒有了炮竹的春節,感覺像沒了靈魂,總纏著媽媽多買些花炮,多買是買不起的,不過母親還是會買幾個的。鞭炮多買些,回去我就拆了,時不時一會就響一個個,那種大的炮只有父親響了,實在不敢,小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那個溫暖而純真的年紀,一天的幸福和快樂,大概就是第二天早早起來挨家挨戶的撿炮仗。不像現在過年靜悄悄的,弄不好就睡覺了。
春節臨近
殺豬:逢年過節的時候,殺一頭豬,管人家一頓飯,鄰里鄰外當做報酬。
寫春聯:不像現在那種印刷的,還的找村里毛筆字寫的好人代寫,特別羨慕字寫的那么好,一定要學學,目前只能子女代替了!
掃塵迎新:年前開始打掃家庭衛生,都打掃得干干凈凈,玻璃擦得像鏡子一樣亮,磚地拖得干干凈凈,煥發出原有紅紅的色彩,桌子和茶幾擦得一塵不染。衣服被子等等洗得干干凈凈。
備貨熟食:臨近過年了,爸爸媽媽忙著,宰殺幾只雞和豬肉開始用大鍋燉。時不時偷吃幾塊肉。饅頭,粉條,都備了好多。
歡度春節
送晦氣:早早起床和姐姐們,把屋子打掃一遍,把打掃集中的垃圾,通過鞭炮送走,寓意把家里的不好晦氣地送走,迎接新的一年好事連連,在把院子打掃干凈。把旺火堆堆起來,那時由于舍不得燒炭,只能用木棍架起來,唉!現在響應國家環保,旺火也不讓燒了,更不讓響鞭炮。一點年味都沒有。不禁想到了,某個縣禁止放炮竹,說是污染環境,沒收后找了一個地方,集中點燃銷毀,我當時就無語了,扯遠了回到正題。
貼春聯掛燈籠,穿上新衣服那心里的里個浪,美滋滋的。兜里揣得滿滿的瓜子和水果糖。要是趕上個年前下過雪,那真是太美妙了。
祭祖:過年祭祖,既是對祖先的悼懷,也祈望祖先保佑來年的平安。
祭祖回來后就,就急忙走街串戶地喊著村里的哥們出來聚集,再商量著做些什么?比方晚上拿著手電筒逮幾只麻雀,或者分享一下自己的糖果什么的…..孩子們聚在一起就是淘氣嘛!
熬年守歲:晚上各回各家,聽聽倪萍,趙忠祥老師主持的春節聯歡晚會,小品時常逗得滿屋子歡聲笑語。包餃子還要在餃子里包兩到三個硬幣,如果誰吃著了代表福氣更好,不過媽媽為了讓我們姊妹高興,悄悄都做了記號,加餃子的時候故意把有記號的給我們了,吃到后那個高興,父母親就說我們好有好福氣。一代接一代,現在我一如既往地用愛“騙”著孩子們!
也不知是隨著年齡的原因還是什么,現在感覺晚會一屆不如一屆。只是自己的觀點。
我想過年就是圖個喜慶,在不失文雅的情況下,把觀眾逗樂不是初衷嗎,過年不就是為個吉祥快樂嗎!
接喜神:在歡聲笑語中全家人看著春晚,時間過得挺快轉眼就12點的鐘聲響起,不過我們這得熬年,到了二點才會出去接喜神!這是大頭戲,點燃旺火堆,放鞭炮,放煙花。穿著新衣服跨旺火堆,寓意來年紅紅火火,順順利利,開啟了這一年,炮竹聲此起彼伏,也是過年才有的象征,看那禮花綻放時刻,看那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想想全國普通同慶何其壯觀!
吃年夜飯:鞭炮的響聲漸漸消失,偶爾時不時響幾個,再搞點象征旺火的篝火,點燃家里的火,開始下餃子吃年夜飯。現在過年晚上都沒事做,無聊地刷刷手機。像是過年的樣子嗎?難道我們丟失了老祖宗千年的文化嗎?
”嘴“豐盛的年夜飯,我們小時候可沒有
拜年:正月初一,人們見面時,都會互致這樣的新年問候。
這是一種對年味的依戀,一種對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的眷戀。拜年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就像動物形象,不能代表生肖文化一樣,過年不只是一頓豐盛的年夜飯,更是一種情感的凝聚和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