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劇圈里一直流傳著一句話:你永遠可以相信央媽。
“央媽”,是觀眾對央視的愛稱。這兩年的國劇領域,央視大劇,尤其是央視一套大劇,是毫無爭議的翹楚。
去年年初的一部《覺醒年代》,刷新了很多觀眾對主旋律劇的認知,豆瓣9.3的評價,也是近幾年的國劇之最。
開年一部《人世間》,早早就奠定了“年度大劇”的基底,在不久前的金鷹獎評選中,該劇一口氣拿下最佳男女主等多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
一部《大山的女兒》,央1首播豆瓣9.1,央八重播評分一路飆到9.3,感人至深的劇情,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可以說正是在央視大劇的輪番霸屏下,徹底改變了全國觀眾的觀劇偏好,主旋律開始成為“王炸”的代名詞,就連扶貧劇這樣曾經的市場冷門,也開始成為收視熱門。
上一部在央視1套播出的《那山那海》,一口氣拿下十多天全國收視第一。
但,有必要在此說明一個概念,雖然許多劇集都可以稱為央視大劇,但主要是指播出平臺是央視,或者央視參與了制作,但真正由央視自制的劇并不多。
而就在昨晚,一部由央視總臺出品的原創自制劇踏浪而來,這部劇,才是完全意義上的央視大劇——央視拍,央視播,它就是11月15日晚黃金時間開播的《山河錦繡》。
這陣仗,可以不一般,愛騰酷芒四大平臺同步播出,北京衛視、廣東衛視聯合播出。
這牌面,一看就是沖著年度劇王去的。
猜測它是劇王,因為它確實有這個底氣。
演員,劇集了超過10位老中青三代實力派明星,包括李乃文、王雷、顏丙燕、胡明、姜冠南、蘇青、張嘉益、丁勇岱、馬少驊、張志堅,等等。
題材,又是央視最拿手,最嫻熟,又最能拍出真情實感的主旋律扶貧劇。
雖然沒有激烈的劇情沖突和巧妙的情節安排,但扶貧劇中總有最廣大老百姓能體會到的真情實感,感人至深。
都是拍扶貧劇,央視拍,真的給取景地當地修了條寬敞的路。路修了,還不聲不響,全靠網友自發爆料,才把這“好人好事”說出來。
這樣拍出來的扶貧劇,能不能沿著這條路,直通觀眾心里?
我看中!首播收視,直接破一。
豆瓣齊刷刷四五星,不少觀眾直呼:是那個味道。
味道對了,劇就對了,但要突破,確實有難度,不怪別的,只“怪”央視自己把主旋律扶貧劇的標準拉得太高。
9.3分的《大山的女兒》把標準立在這兒了,后續怎么拍,才能接棒《大山的女兒》再創評分紀錄?又能否為扶貧劇開出條新路?
刷完兩集,感覺有戲!
1、扶貧劇標準讓央視自己拔得老高,但央視這次選取的角度,有格局
既然是扶貧劇,劇的主要內容,肯定是脫貧致富的過程。
故事講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中西部山區,趙、柳兩個不同姓氏的村莊因為一場天災合并成一個村子,村支書趙書和三兄弟如何帶領村民改變貧困的面貌,歷經三十年,最終實現全面脫貧的故事。
從窮到富,才有故事感,這也是劇本身自帶的情節魅力。
但有了《山海情》,大山里扶貧的故事拍過了,有了《大山的女兒》,當代扶貧的故事也拍過了,有了《那山那海》,趕海開山的故事都拍過了。
觀眾不但看過了扶貧劇,而且看過了最好的央視扶貧劇,對扶貧劇的要求,也就嚴苛了起來。
既要展現出“窮”的事實,又不能讓人物和劇情陷于失真,導致懸浮煽情,既要把故事拍出來,又要有一定新意,不陷入過往的模式里。
怎么拍,《山河錦繡》劇情內核上有著新奇想法。
重點,就在于史詩感三個字的營造。
如何把脫貧攻堅戰,這場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壯舉,拍出波瀾壯闊的感覺?
30年的時間跨度,只是一方面。
這份史詩感,是逐層遞進的。
故事開場,就讓主角闖了三道難關,體現出扶貧工作之難,以及艱辛卓絕中的希望。
第一難,借錢難。
故事一開場,一輛拖拉機拉著兩個公安干警和兩輛自行車走在泥濘的山溝里,旁邊是綠油油的玉米地。
李乃文飾演的村支書居住的土窯洞,家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衣服也是掉色的。公安坐下來說明來意,趙書和幾年前報案找的村里人找到了,但卻是在進程乞討中得急病去世了。
公安讓村里派人把人帶回來,趙書和去通知那人的母親,老人把一輩子攢下的一點錢取出來給趙書和說:我知道,這不夠!
趙書和讓老人把錢收好:錢的事,我想辦法。
兩場戲,就將當地貧困的現狀表現地生動無比:活人窮到進城討飯,死去了連處理后事的錢都拿不出來。
接著鏡頭一轉,進入90年代。
貧窮的情況改善了嗎?看看趙書和這個村支書捉襟見肘的樣子就明白了:修房子要錢、修水壩要錢、醫療費要錢,但村里賬上只剩十幾塊錢。
村學校的老師被拖欠一年多的工資,五個老師走了三個,就剩高校長和顏丙燕飾演的鄉村老師了。
窮到沒辦法,趙書和只能去找柳村的發小借錢,說這是最后一次了,但發小掏出小賬本一看:這都多少最后一次了?
借不到錢,趙書和只能帶著村民上山砍樹。砍完樹一個人蹲在家里抹淚。
窮則思變,趙書和不是沒干勁的村支書,但為什么十年了村里還這么窮?
因為還有——
第二難,干事難。
要脫貧,就要干事。趙書和認為農民就得靠種田致富,要種田,就得修水壩。
可動員工作從一開始就陷入僵局,難以推進。
原因嘛,歸根結底一個字:窮。
修建水壩推進優質小麥種植,建立旱改水稻基地讓鄉親們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愿望很好,但藍圖規劃得再美好,終究屬于未來。
對于村民來說,他們只著眼當下:今天的肚子能不能填飽?
為修水壩,他拿著大喇叭在村口喊,“今年修水壩,明年吃飽飯”。喊了半天,一個人都沒來。
挨個勸說,每個人都在大倒苦水,齊刷刷沒空。
「給錢嘛?沒錢誰干去嘛!」
「肚子不美,拉肚子呢。」
總之,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
「誰愿意干誰干去。」
修水壩不積極,干啥積極?這背后其實也是脫貧的一大難關:兩村不和。
開場趙村幾個村民進樹林抓脫貧兔,正撞上來村里偷木耳的柳村村民摔斷腿。
幾人一商量把人抬回了柳村,誰知那人當場耍賴說是被他們打斷腿,接著兩村村民直接懟上。一出“醫藥費”的戲碼,側面展示了兩個村莊水火不容的現狀:越窮,兩村的宿怨矛盾越激化。
這就夠難了吧,但還有更難的——
第三難,并村難。
忽然天降暴雨,一場泥石流即將爆發,
好在高校長和趙書和及時發現不對,帶著村民趕緊轉移。
暴雨如注,趙姓村民扶老攜幼,全村人轉移到了之前還水火不容的柳姓村民的地界上,村主任號召大家帶著趙姓村民先回屋避雨。
有村民頭也不回走了,也有村民放下隔閡,帶著趙村的鄉親就往屋里趕。
大災之后,縣里很快給拉來了救濟糧,路過村口,幾個小痞子以帶拖拉機司機喝水的由頭,悄悄卸掉了車上的七袋救濟糧。
村干部用村里的大喇叭喊話連罵帶嚇,換回來五袋半。
確實很少有國產劇,將兩個村之間的矛盾表現得這么生動,這么真實。
但就在這個當口,縣里一個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決定下來了——趙柳兩個異姓村,合并成一村。而提出這個建議的,正是王雷飾演的、從下在當地長大的副縣長國文。
這個建議的初衷,一是趙村已經被掩埋,房屋耕地被沖塌,只能重建。二是借此化解兩村之間的宿怨。
這么水火不容的兩村村民,能這么容易凝成一股繩?
從后續劇情看,顯然沒這么容易,柳姓村民不但集結起來想要把趙姓的人趕出村,還把來平息干戈的新任村支書趙書和一鐵鍬悶暈了。
但也一下把故事懸念提起來:當一腔熱血,進入現實的冰池。這么多問題,怎么解決?
兩村的夙愿,怎樣化解?
還有,所謂扶貧先扶志。
要扶的不只是物質上的貧困匱乏,更是思想上的破罐子破摔。
而思想的改變,首先體現在人的精神面貌上。怎么才能把村民脫貧致富的勁頭鼓起來?
《山河錦繡》開場沒用深沉肅穆的基調,反而通過一連串熱熱鬧鬧的劇情,帶著觀眾回到90年代中西部地區的這個貧困村,仿佛跟著趙書和、國文三兄弟一起走脫貧路,小事和大事緩緩嵌套,困難一個接一個襲來,節奏緊湊,故事性極強。
這些真實的劇情,也完成了合并村即將開啟脫貧致富的蓄勢——直面貧困,才能戰勝貧困。
這也是《山河錦繡》一開場就能吸引不少觀眾打出高分的真正原因——有多處橋段都讓人拍案叫絕——對,這就是我們村。
故事真了,觀眾自然就入戲了。
2、10位戲骨助陣,個頂個都是實力演技派,飆戲場面戲味十足
故事好看,也要演得好,才能出戲。
而央視出手,最不用愁的,就是好演員。
《山河錦繡》匯聚了如今國劇市場上演技最好的一波戲骨演員。
這些演員里,有剛拿下飛天視帝的實力派,有多個獎杯在身的國劇男神女神,有紅遍熒幕的叔圈頂流,也有低調演戲但演技驚人的實力派。
他們在劇中的飆戲場景,讓人印象深刻,是《山河錦繡》最大的看點之一。
光是前兩集,那些精彩的飆戲場景已經藏不住了。
第一位,李乃文當仁不讓。
這些年在國劇中飾演了一個個出彩配角的李乃文,終于演主角了。
黃金配角演主角,能不能撐住戲?太能了。
他在劇中扮演的趙書和,正直,豪爽,仗義,又有股倔性子。
像李乃文這樣的成名演員,已經演了太多角色,尤其是還演過那么多都市劇里的反面角色,讓他飾演一個一心為公的村支書,其實挑戰是極大的。
最怕的就是,演來演去,還是演的 “李乃文”,可是一集演下來,我就把角色名字記住了——趙書和,一個活脫脫的貧困村村支書。
看外形,皮膚黝黑,動作麻利,眼神清澈,一個字,像。
而且李乃文沒有把他塑造成一位扶貧工作中的「英雄」。
相反,時常展現他很窘的一面——
角色一出場,開開心心騎著心愛的自行車去縣里找發小談發展思路,人沒找著,去飯館吃碗面,一出來,車被偷了。
李乃文演技收放自如,從兩段戲就能看出。
第一段是與胡明飾演的發小的插科打諢。
前面說的救濟糧被偷的那場戲,他催著胡明飾演的柳姓村主任,讓那幾個痞子趕緊把糧食送回來,在村廣播站,兩人你一言我一語,一段戲演的妙趣橫生,看得是真快樂。
第二段是和高校長的對手戲。
趙書和帶著村民去砍樹,被高校長攔住一陣痛斥,李乃文只是頻頻點頭。
最后硬著頭皮上前給高校長解釋,啥都要錢,不砍樹怎么辦?
一段對白說完,高校長撂下一句,“都砍完了,我看你怎么辦”后離去,一群村民繼續興高采烈去砍樹,唯獨趙書和定在原地,半天一動不動。
無需一句對白,就用這個身體語言,李乃文就把人物心里的難受演透了。
后來高校長為通知村民躲避泥石流犧牲,他帶著村民去給高校長上墳鞠躬,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
那種堅強,心碎與隱忍雜糅的復雜情緒,都寫在李乃文的一次次鞠躬里。
第二位,王雷。
王雷最近有點紅。
《能文能武李延年》為他拿下了飛天視帝。
他用這個角色改變了過去戰爭劇中指導員這一角色給觀眾留下的刻板印象,讓觀眾真正搞明白了,咱們軍隊的政工干部到底是干啥的,為什么這么了不起。
《平凡的世界》中,他操著一口家鄉話,演了一個動不動就說要錘人,到最后誰也沒錘的“錘王”孫少安。
這次他飾演思維縝密,審時度勢,有大局觀的山南縣主管農業的副縣長國文。
一方面,懟泥河鄉貧困村“第二故鄉”懷有濃重的鄉情和責任感,另一方面,正是他提出的妙招——趙、柳村并村,引出了后面一系列故事。
雖然不是男一號,但這是個有很大表演空間的角色。
而王雷的表演依舊十分嫻熟流暢,游刃有余。
一出場就是不聲不響跑來巡視賑災情況,被不清楚他身份的鄉長一通罵,對方弄清身份后趕緊上來補鍋,但他毫不在意,一心想著7點前把救濟物資發下去。
一看就是耿直的“一根筋”。
還有一場他在縣里的會議上提建議的戲,發言之前先把全場掃視一遍,確定沒人要說話,才開口,表演細節太生動了。
這個角色最終會成長為省扶貧辦主任,也是和趙書和一起完成扶貧事業的關鍵人物,王雷是從來不打醬油的,接下來還有好戲演。
第三位讓人驚艷的,是顏丙燕。
在許多人心里,她一直是最被低估的女演員。
她在《萬箭穿心》中的演技封神,《對手》中的女警官也打動人心,這次飾演的柳秋玲是柳家坪村小學民辦老師,敢愛敢恨,第一個大膽沖破趙柳不婚嫁的“祖訓”桎梏,和趙書和結為夫妻。
雖然開場戲確實有點難度,已經50歲的顏丙燕,在無濾鏡的情況下,要演一個高中畢業、還在相親的未婚女孩。
年齡多少有些影響入戲,但她的表演 還是十分自然家常,為角色帶入了現實生活的煙火氣。
而且導演沒有選用年輕演員的一個原因應該是為了角色的延續性,全劇橫跨30年,角色少女時光在劇中非常短,進入后半段顏丙燕就會演蘇青的媽了。
好戲在后頭。
第四位,是胡明。
這個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那我換個說法,《龍嶺迷窟》中的李春來,《集結號》中的老首長秘書,
《讓子彈飛》中的涼粉鋪老板。
看過這些角色你可能會驚呼這竟然是一個人演的,但胡明這些年就是在戲中不斷變臉。
在我心中,他才是最被低估的實力派演員。
好在余淳導演慧眼識珠,找他來演了柳村村主任這個角色,也是王雷、李乃文三兄弟中的一個。
打從他載著李乃文,騎著自行車,一路叨逼叨回家我就知道,這個角色不是穩了,而是絕對要出彩了。
當他垮著身體,佝僂著腰,再搭配一些小動作,說他是真的村干部,絕對有人信。
有場戲是鄉長忽然對他和趙書和宣布并村和干部任免的決定。
他聽說并村的時候一激動,蹭一下跳起來轉身就走,被叫住后手舞足蹈對領導抱怨加解釋的細節,都很傳神。
被懟得啞口無言了那種小聲的嘟囔,都透著幾分可愛。
最絕的還是領導宣布并村后村支書的任免,他騰一下站起來,
鄉長讓他坐下,然后宣布村支書是趙書和,他整個人僵在座位上,趙樹和說回吧,他說“你一個一把手都沒動,我個二把手哪敢動?”
李乃文上去就是一腳把他踹起來,這場演技派的對手戲,是前兩集中最有戲味的場景,尤其胡明,把一個村干部的善良、負責和小心機,展現的恰到好處,也讓這個角色,剛開場就漸入佳境。
第五位,馬少驊。
馬少驊想必也不用多說了。看過《走向共和》的,都說他把孫中山演到了骨子里。
看過《覺醒年代》的,又說他將蔡元培演到了骨子里。
《人世間》里的郝省長,是馬少驊飾演過的,為數不多的不討喜的角色,但依然把高級干部的范兒,演到了骨子里。
同一張臉,馬少驊總能演出截然不同的感覺,即使在老戲骨中,他的演技也是頂級的。
有趣的是,上次的央視大劇《運河邊的人們》里,他演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王雷角色的師傅。
這次直接演了王雷角色的爹。
作為一個被當地人救過的老領導,一場打電話給兒子詢問災情的戲,實力詮釋什么叫“一場戲也能出彩”。
尤其是放下電話后的一聲嘆息,還有接下來的悲從中來的表情,都讓觀眾感同身受。這才是老戲骨啊!
除了這五位,劇中中還有不少熟臉。
比如飾演各級領導的丁勇岱——
張嘉益——
張志堅——
掰指頭數一數,光能叫得上名字的知名演員,就有十位之多,這樣的陣容,最近也就只有《山河錦繡》拿得出了。
在優質演員的加持下,《山河錦繡》光演技這一點,就是一場盛宴。
3、既有真實感,又有逗趣戲,還有豐富的人物角色組合,扶貧史詩劇開竅了
雖然剛剛播出兩集,但《山河錦繡》已經妥妥收視破一。
很明顯,有實打實的品質,還有央視這樣的平臺,劇集的收視長紅是可以預計的事。
但這部劇的成就可不止收視,而在于破局。
這些年,在央媽的精心制作和拍攝下,主旋律大劇,已經變成了各個年齡群體觀劇的首選,也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
主旋律有很多類型,原本扶貧劇作為其中一個分支,是最難拍,最不討喜,也最不容易被看到的類型。
但《大山的女兒》已經給扶貧劇走出了一條路,可是接下來扶貧劇怎么進一部突破?又成了新的挑戰。
《山河錦繡》某種意義上,其實也是央視自己給出的一份優質答卷。
答卷有兩個部分:繼承和發展。
繼承,當然是延續之前扶貧劇的優點。
第一個繼承下來的優點,就是真實感。
本劇和《山海情》一樣,給人的第一感覺:土。
而且是「土到掉渣」。
沒有一個角色的臉是完全干凈的;沒有一件衣服是不沾塵土的。但它越土,反倒越好看。
因為越土,就越真。
這種土,既包括土坯房子等場景帶給觀眾的真實感。
也包括劇集在陜西、河南、貴州等地取景拍攝,對中西部方言的折中處理,方言一出來,觀眾就感受這故事拍的,是結結實實從土地里長出來的故事。
第二重繼承,是對喜劇元素的運用。
和過去成功的扶貧劇一樣,劇中加入了很多喜劇元素,消解了苦難的嚴重性。
尤其是王雷、李乃文、胡明演的三兄弟之間的互懟,我可以追一百集。
但這些搞笑不是膚淺的,而是在幽默中,表現出他們因宗族矛盾而起的感情糾葛,脫貧致富的巨大觀念沖突,以及他們在貧窮中的抗爭,對土地的執著與堅守,對家園的守護與熱愛,搞笑的背后,是“笑中有淚,苦中帶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突破在哪里?
就在于劇集的史詩感。
強烈的真實感背后,是詩意的寫實主義。
劇集雖然「土」,可那不是個貶義詞。
土,是為了 以小見大,從細節處展現宏觀大局,用極具質感又貼近生活的服化道、鮮明特點的方言對白,讓觀眾具有強烈的代入感。
在寫實的基礎上,劇集沒有忘了點綴詩意。
最貧瘠的地方,也有著最壯美的風景。
導演多次用航拍去展現村莊的美,那種粗糲蒼涼的原始美,直擊人心。
正是在這樣的壯美中,在對人物的豐富塑造和喜劇沖突中,劇集直擊脫貧致富的宏大命題。
扶貧的意義,不應該只是物質上的支持。不是往沙漠里澆水,而是讓沙漠中盛放出綠洲。
過去,在多數觀眾的印象中,扶貧劇是和「偉光正」掛鉤的。
《山河錦繡》之所以能夠讓許多人叫好,就在于它完全顛覆了這些認知。
沒有歌功頌德,沒空喊口號。
而是以時代的波瀾壯闊作背景,以個人的喜怒哀樂作前景。以那些刻在骨子里的真實,讓觀眾對故事感同身受。
拍攝之前,主創團隊先后采訪了幾十位扶貧工作者,在陜西西安、渭南、寶雞,河南平頂山等多個省市、數百個村落實地采風,行程近萬公里。
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真,拍真實的故事,真誠地去表達,劇情真摯,人物鮮活,臺詞生動,就一定會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
史詩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東西,而恰恰是愿意回到地面,緊扣住時代的脈搏和泥土的氣息, 靜靜講述平凡人的故事。
脫貧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要想讓脫貧攻堅的主題真正深入人心,在表達上越是“潤物細無聲”,結果就越是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