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制|吳懟懟2016年,《人物》采訪竇文濤,說《鏘鏘三人行》(當時還未停播)播了18年,是中國的電視節目奇觀,18年長盛不衰。竇文濤自我調侃,說《鏘鏘》是「長衰不盛」。同年,《圓桌派》第一季上線,與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陳丹青的《局部》、馬世芳的《聽說》一齊,組成了優酷看理想的文化宇宙。那一年,優酷提出「超級網綜」概念,投資高、制作規模大、吸金能力強、影響深遠的綜藝成為網絡綜藝的制作目標。第二年(2017),網綜元年到來,從題材類型等多方面強勢突圍,如今的文娛潮流和當紅的偶像歌手,能從當初的《明日之子》《奇葩說》《火星情報局》《中國有嘻哈》中窺到趨勢、找到身影。據《2017年網絡綜藝產業發展研究白皮書》,2017年,《奇葩說4》招商總額達4億,《火星情報局3》廣告費達3億,《明日之子》贊助收入也達到了3億。時間來到2022,當初欣欣向榮的網綜經歷了殘酷嚴冬,創新不斷的另一面,裸播、停播、口碑下滑,凜冬已至,變天了的體感無比明顯。反觀《圓桌派》,走過六季,似乎在一方小天地里忘記了時間。弄潮兒迭起時,它是其中一只溪流。外面的世界變幻莫測,這方圓桌里的世界,綿長穩定。01修煉一種「長衰不盛」的風格《圓桌派》第六季收官,依舊是豆瓣9+的高分,依舊有三兩個贊助商,依舊是兩億左右的正片播放量。誠然,文化節目在口碑上「占便宜」,但輸出N代,口碑招商播放量依舊穩定,在綜藝節目中并不常見。
名人做節目屢見不鮮,講故事、做訪談、攢局聊天,形式大眾喜聞樂見。從高曉松的《曉說》,周立波的《壹周立波秀》到《金星秀》,知識量與猛料相結合構成的奇觀,一度讓節目知名度和收視率/播放量齊飛。但過了初期驚艷后,節目要么逐漸走進了瓶頸期然后停擺,要么在還沒瓶勁期時,因其他因素而停播?!秷A桌派》能夠扛周期,不得不提它走的這條細水長流的路。做文化節目,文化是表,那個傳輸文化的IP形象,才是內核。這就注定,文化節目和其他形式的綜藝一樣,名人效應避不開。常見的操作,要么是文化名人自己下場用個人IP做節目,比如早年高曉松的《曉說》,《吳曉波頻道》。大眾知名度和業內認可度會讓這種節目開播即有聲量,但強依賴個人知識儲備的節目,常年去做,對于個人而言,其實是一個「掏空」的過程。初期內容儲備足,觀眾聽之震撼。但觀眾期待形成并逐漸升高的時期,恰恰是創作者消耗的開始。
創作者儲備與受眾期待成反比,注定節目會越走越難。所以《曉說》口碑開始下滑,主講人知識分子的身份開始被祛魅,哪怕后期做出形式更改,請嘉賓共聊,但過強的個人風格并不會因為形式變化而變化,反而會因形式變化釋放被掏空的信號。某一領域專家學者的強個人IP于節目而言,是雙刃劍。他們更適合做分享者,做受訪人。做節目像打乒乓球,節目外內容要與觀眾有來有往,節目內創作者要話題活絡,發球接球的來回過程,一樣必不可少。因此訪談類內容,是文化節目的另一重要場域,這類節目抓住的是人類對于某種真實的窺探欲,不論是辛辣點評還是深度挖掘人物故事,冒犯的傾向越明顯,則受眾的神經越敏感,節目的關注度就越高。金星也好,易立競也罷,把觀眾想要的「真實」撕開的方式,是流量密碼不錯,但尺度如何把握,在互聯網時代,面對越來越難預測的輿論走勢與網友越來越敏感的神經,能夠評說的場域在減小?!秷A桌派》的優勢是,竇文濤作為整個節目的核心,他的角色是粘合劑,而不是輸出者。他是嘉賓之間穿針引線的那個人,而不是談話、觀點的強輸出者。
這就注定《圓桌派》在內容輸出上,觀點立場更少,一個以「聊」為主的節目,場內是四人互動,到了場外,觀眾不是被某一個人某一種觀點帶著走,而是以參與的身份加入一場話題。不是辯論,不是講課,不是剖開別人的真實,注定它博眼球功力要弱,但包容性要強。這種內容的形式也潛藏著節目對受眾的隱形要求:只吃快餐和想要確定性答案的人在這里找不到想要的東西,它只適合一部分人。《圓桌派》從數據上看不出圈,但穩定的數據表現,又在說明受眾的強粘性,從而反哺節目的好口碑。02談話節目為誰服務《圓桌派》上線前兩年,被視作網絡版《鏘鏘三人行》。梁文道、馬家輝、許子東、馬未都、孟廣美等人在前三季出現頻繁,收窄的尺度,熟悉的臉孔,老面孔的新節目,老面孔是號召力基本盤,竇文濤和他的朋友們,如何在網生內容中重立門派去去《鏘鏘》化,是重點。這時候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談話節目為誰服務?當初《鏘鏘三人行》10周年時,《新周刊》曾評價竇文濤對中國電視的貢獻是,「他讓中國電視開始說『人話』」。那時電視受眾還是被動接受狀態,最初做《鏘鏘》時,制作團隊在香港,播出平臺在大陸,受眾與創作者之間區隔大,竇文濤一年都收不到幾封觀眾反饋,做節目更多憑感覺,與朋友們聊當下,聊文化,天馬行空,不拘一格。
到了網絡時代,觀眾與節目的關系,不再是被動等待,而是主動選擇。說什么,怎么說,迎合的度是多少,都是考量的點。在《圓桌派》之前,竇文濤早年還與PPTV合作推出過一檔《天天逗文濤》,翻看當時與節目相關的宣傳稿,一個重要賣點是「天下第一黃」竇文濤來網絡頻道說脫口秀。博眼球的說辭必然吸引人,也難免消解一些價值?!秷A桌派》初期在去《鏘鏘》的過程中,也經歷過一系列迎合之度的探索。請當紅明星,幾乎是為一個節目在短時間內引流的不二之選。《圓桌派》請過。但竇文濤在之后的訪談中談到,請來的年輕流量過于關注自己在鏡頭中好看與否。對于一個四架機器對準圓桌上四個人、試圖記錄聊天過程中真實反應的節目來說,嘉賓投入聊天是看點,跑題是看點,表達方式是看點,甚至沉默坐在那個地方只有表情反應是看點,但過渡在乎美丑,并不是。后來,在大眾場域最有娛樂參與感的明星們,與《圓桌派》合作肉眼可見變少了。與此同時,能發現《圓桌派》在選題上,也有「縮回去」的態勢。
早期《圓桌派》的選題,關心網友所關心的,也關心網友所爭議的。在女性主義逐步崛起的時代,《圓桌派》請知名單身女演員聊天,最終結果是,斷章取義的截圖讓節目出圈、上熱搜,被廣泛討論,另一面,部分一葉障目的言論,對節目口碑,造成了一定的傷害。談話節目,確實談了網友關心的問題,但結果是,創作者在圓桌上聊天,而看客們想要從聊天中找到一種觀點的確定性。一些舉措看似是走進觀眾,實際反而是通過話題,讓不同人和不同觀點之間,有了更多區隔。引戰或者變成爭論的引子不是做節目的意義,《圓桌派》從第四季開始,選題有了明顯的調整。依舊在關注網友關心的問題,但《圓桌派》的視角,不再只是社會現象。師徒、母女、躺平等人文選題之外,天文、考古、建筑、量子力學,慢慢被納入聊天話題中。它依舊是下飯好綜藝,但視閾除了眼前的茍且,開始有一種超越當下時空的想象力。在不斷的自我約束中,《圓桌派》找到了自由。2016年《圓桌派》錄制,前兩期圓桌直徑分別為120cm和110cm,竇文濤看了不滿意。覺得距離太遠了,聊天不親近。后來換了80cm的桌子重錄,這份距離保持至今。
《圓桌派》第一期,竇文濤有私心,想要機器環繞記錄人在別人聊天時不自覺流露出的狀態,就好比《一一》里簡洋洋總想把人類看不到的背后拍給他們看。但鏡頭太晃了,第一期播出后,網友反饋晃得頭暈。竇文濤叫停了這種拍攝模式。許多細小的心思藏在節目現場不被觀眾所注意到的地方,比如今天的果盤擺什么,空調要不要吹到嘉賓身上……觀眾看到的是,《圓桌派》從2016年播出至今,從30分鐘到45分鐘到60分鐘到70分鐘,時間不斷在增加。這背后,能組局聊天,讓場面熱絡又言之有物,是不斷調試、不斷輸入的過程。竇文濤會提前十天熟悉嘉賓及相關領域的資料,主持人要「裝懂」,也要「裝不懂」,「裝懂」是進入聊天的前提,恰到好處的「不懂」,是聊天推進的潤滑劑。一檔節目成功走過6季,對節目選題、嘉賓、受眾心理的充分了解,是支撐其走長遠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把控節目的野心,在時間質量與觸達場域之間及時取舍,也是調性保護傘。綜N代失去初心的原因,往往不外乎贊助之下的流量壓力,盛名之下的創作壓力。在萬變中留存基本盤,和在紅利期價值最大化,是不同類型綜藝的選擇?!搁L衰不盛」是另一種智慧,花期長,慢慢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