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余華和莫言語錄被互聯網考古出來后,曾經離我們遙不可及的國際大作家也變得逐漸接地氣,網友會不由自主去揣測作家說每句話的深意,其實或許就是開個玩笑幽默一下。要論起作家中誰更幽默,劉震云和莫言、余華并稱為“文壇三劍客”,因嘴巴更損而被調侃為“被寫作耽誤的喜劇人”。
劉震云相對于莫言和余華要更年輕一些,也更幽默一點。為什么這么說呢?如果說莫言和余華是明著損,那劉震云就是笑里藏刀,還讓人覺得他的幽默是智慧的體現。劉震云近年來甚火,因為他多次出現在各種綜藝節目和訪談秀中,讓觀眾更了解了這位大作家的真實一面。
談及參加綜藝,劉震云表示并不排斥,首先自己不是需要保持神秘感的演員,也不是需要流量的明星。在他看來,參加綜藝就跟買菜性質是一樣的,如果說買菜是與人討價還價、那上節目也是與人聊天會友,都離不開人,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身為作家,自己只是換個方式在生活中找靈感而已。
面對在屏幕前的善談,屏幕外劉震云說自己并不是個愛說話的人。或許這就是作家的本能,有人在的地方就要有交流、有溫度、有思想。自從去年年底開始在節目上出現后,劉震云2022年受邀參加的節目更多了,他做客了《向往的生活6》、《脫口秀大會》,還和俞敏洪暢談文學。
他在《向往的生活6》中的高質量輸出提升了節目高度。就連節目不定時出現的旁白都沒有了,因為劉震云的單口相聲就沒有停下來過,奉獻了多個脫口而出的金句,“上帝發明了光,你卻要跟上帝鬧別扭”“他往黑暗里去了,為了家人”等看似是不經意的一句話,背后卻是一個人的思考。
和劉震云同期節目的還有另一位嘉賓演員劉奕君,一群中年人劉震云、劉奕君、何炅和黃磊酒后開始促膝長談。劉奕君向劉震云請教“見解是否與年齡閱歷相關?”,劉震云引用孔子的四十不惑舉了個例子,給出的答案是并非絕對,雖然孔子是在四十不惑才悟到這個道理,但從一開始孔子的道路就選擇對了,走了一條別人認為走不通的道路并成為了儒家創始人,因為有時候第一步就決定了最后一步。
“會說話”是一種幽默,而幽默也是智慧的體現,就譬如劉震云最近在《脫口秀大會》調侃自己臨上臺前把節目組給的本子全忘了只能臨時發揮,其實是劉震云婉拒了節目組給的段子而選擇自己親自寫,畢竟對他來說寫作簡直太容易了,他講了自己小時候的真實經歷,愈是無語的生活才會可笑,最后劉震云從文學的角度說:我不幽默,真正幽默的是生活。
這一點他和王朔有相通的地方,因此在王朔最鼎盛的時期他曾經說過:“文壇唯一能對我構成威脅的就是劉震云”。
而王朔和劉震云的斗法也曾經被讀者們所津津樂道,馮小剛曾經在節目當中爆料,有一年馮小剛邀請王朔和劉震云到自己家中吃餃子。
三人齊上陣,王朔一邊搟著皮,一邊調侃劉震云:“劉老師小說寫得好啊,劉老師的小說就是好到他把所有的好題材全部寫出來,讓別人寫無可寫,逼著別的作家全部改行”。
這邊劉震云反應也非常快,立刻予以回擊:“我寫得再好也是人在寫呀,王老師已經是上帝握著他的手在寫了”。
幾句交談透露劉震云的犀利,可見劉震云在整個文壇也就是王朔能和他掰掰手腕了。
其實,劉震云的幽默在他的作品中早有體現。他是農民出身的作家,父親在縣城打工、母親收破爛,自己八個月大就跟著外祖母生活在農村,因此在他生活的五六十年代,他明白苦的滋味,也最清楚百姓的生活群像。于是在以河南狀元的成績順利考入北大后,依舊省吃儉用。在北大的畢業演講上,劉震云被邀請給學弟學妹們演講,他講述了自己在北大的經歷,就簡單一個在北大食堂吃飯的家常話,卻講出了大道理。
劉震云說自己能吃到飯堂最后一份一毛五的鍋塌豆腐實屬幸運,因為舍不得吃兩毛的葷菜,一毛五的鍋塌豆腐和它的油水就著大米飯等同于葷菜便是幸福,人生不過如此,夫復何求。慘的是吃不上鍋塌豆腐看著他被前面的同學買走,但同學覺得飯菜底的鍋塌豆腐太涼了便轉頭去打了魚香肉絲,劉震云再次吃上了鍋塌豆腐便是驚喜,慶幸之余又有些幸災樂禍。
后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劉震云北大畢業后成為了大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創作出了《一地雞毛》、《一句頂一萬句》、《我叫劉躍進》、《溫故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和《一日三秋》等諸多熱門作品,其中多部作品還被拍攝成影視劇引起巨大反響和影響力。
常有人說劉震云給人的感覺就是娓娓道來,不經意間的文字語言非常幽默。其實,他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著說話,幽默是智慧的體現,智慧是需要知識的儲備。所以,做一個有文化的人準沒錯,因為文學的底色其實是哲學,它教會我們思考問題深遠,做事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