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但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梵·高
梵高,似乎已經變成了一個符號,他代表著藝術和熱烈,向日葵和鳶尾花。我看到過很多不同解讀的梵高,神經質的、瘋狂的、放浪的,但似乎從未深入地了解過這位神秘的藝術家。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這部電影,從第三人稱的視覺,為我講述了這位可憐的畫家生前的故事,似乎人人都討厭他,但人人都向往他,我再一次為他著迷了。
油畫質感,帶來視覺盛宴
這部作品的神奇之處在于:是第一部全手繪油畫動畫長片。
是的,當我的眼中映入那幅熟悉的《星空》時,藍黃色調子似乎蘊藏著無數匪夷所思的故事。所有的畫面都是仿照梵高的油畫風格來制作:濃烈、大膽、熾熱以及豐富至極。
影片的靈感,來自梵高的130多幅畫作和800多封書信,正如梵高曾在他最后一封書信中所寫:“唯有繪畫能表達我的心中所念”,這一理念也成為了《至愛梵高·星空之謎》創作時的指導原則,用梵高的畫作和他的厚涂繪畫技法來再現他眼中的世界。
而油畫這種美術形式以其獨特的質感而聞名世界,藝術家往往運用對比強烈的色彩,創造極具反差感與立體感的畫面,從藝術資源的角度而言,油畫與電影的內蘊,具有著先天的契合性,都能給人以動感夸張的審美享受。
本片出現的油畫主要以梵高原畫為主基調,在整個故事中穿插了畫家的著作。包括著名的《向日葵》《羅納河上的星夜》《阿尼埃爾塞納河大橋》等,定格任何一幀,都能讓人嘆為觀止。
他們被直接應用為電影場景或被作為場景中的陳設,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梵高的個人藝術特色,熾熱燃燒的色彩以及無所拘束的想象,使得片中場景不再是視覺效果上的點綴,而是對梵高藝術精神的致敬。
多角度解讀,豐富人物形象
梵高作為一個死后成名的偉大藝術家,生前的宿命底色就是孤獨,這在電影中也有很多細節設置來體現梵高的孤獨與無助。
故事是從梵高死亡后開始講述,以倒敘的方式,通過郵差的兒子、馬歇醫生、酒館老板女兒以及醫生的保姆等等諸多角色,來逐漸塑造出一個逐漸具體的梵高。
但無論如何描述,在我看來,梵高就是一個敏感、孤獨又極富繪畫天賦的藝術家。在棲居的小旅館,那個被刻薄的管家形容為“洞穴”的地方,天真活潑,賴在梵高懷中學畫的小女孩被大人抱開,梵高只得喃喃自語:“她沒有打擾我,真的沒有”,神色無限落寞。
梵高那次著名的“割耳事件”之后,大家都沒正眼看過他,甚至小孩子們都會欺負他。向他扔石頭,讓他滾遠點,還大聲唱著歌謠嘲笑侮辱他。影片回憶部分的常規黑白色調,此刻看起來極度陰郁且壓抑。魯蘭覺得他很軟弱,居然讓一群小屁孩追著跑,只能倉皇逃回家。
但是父親的話讓他明白了梵高的真實處境。“他的鄰居欺負他、警察欺負他、市長欺負他,全城的人都欺負!這么一群人,欺負一個病人。” 并非只有脆弱的人才會自殺,“等你活到很大歲數就明白了,命運甚至可以摧垮那些最堅強的人。”
我才意識到,當你覺得你已經足夠了解某個人、某件事時,其實不過是他的十分之一罷了。
沒有結果,或許是最好的結果
當你看完這部電影后,或許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它沒有告訴觀眾真正的結果。但我卻沒有覺得遺憾,如同《羅生門》中的結尾一樣,誰也不知道真相究竟是什么,每個證人都有自己的觀點,看起來無懈可擊。
但最終我們總要明白,或許沒有結果,多我們來說是最好的結局。無論是否符合我們心中的期待,結局已經無法改變。多個角色的描述和評價,拼湊還原了這位幾近瘋癲的藝術天才的多面性,也令觀眾觸摸了梵高孤獨、悲愴但又絢爛無比的內心世界。
最終這封沒有抵達收信人之手的梵高生前信件,引發了觀眾思考,也透過多個與梵高有過接觸之人的追憶,描繪出梵高生前格外無助痛苦的形象,讓我更加為他惋惜。
梵高不知疲倦的創作,使得他的作品幾乎可以拼湊出一個完整的圖像世界,因此這部影片也幾乎完全可以用他的話來講故事。之前的影片多以梵高本人的行為和文字來刻畫他的形象,卻沒有真正通過這個畫家的畫作來表現他的一生,而這正是《至愛梵高·星空之謎》的獨特之處。
梵高相信繪畫的使命,不是構圖而是色彩,色彩不該是靜止的,應該活動且富有生命。所以這部電影用梵高的原畫作品,為電影場景來進行視覺呈現,真正讓梵高的畫作動了起來,讓整部電影都散發著神秘而優美的藝術氣息。
我們都能從他的《星空》中感受到神秘與孤獨,也能從怒放的《向日葵》當中體味到生命和熱情。正如它的宣傳語:“用一個回眸讓你淚流滿面”。
每個掙扎在世界上的人,都是孤獨的藝術家,內心都閃爍著一片藍黃色的星空,無論何時都能感知宇宙的浩瀚,也能觸摸花瓣的柔軟。
主編/倉巴鹿人
撰文/阿森
圖源/《至愛梵高·星空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