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偶像派的定義并不簡單。
起碼并不是只需要一副“好皮囊”就可以的。
娛樂圈歷史上。
有太多“流星”可以證明這件事。
演藝的意義,其實并不在于萬眾矚目,又或者得到過多少“寵愛”,還或者曾經是一棵商業“搖錢樹”。
這些東西都只是過眼云煙。
真正的價值,恰如郭富城經紀人小美說過的一句話。
大意是說,借由郭富城,團隊站在了更高的平臺,接觸到了更廣闊的世界。
這就是偶像的力量。
這種力量,并不依賴于流量與名氣。
而是以實力為根基,橫跨偶像與實力陣營之上。
香港有三個藝人,皆可入列。
即周潤發、梁朝偉和郭富城,皆稱得上實力偶像派。
若以影路而論,其實他們又皆可當得起一句李翰祥昔年給予周潤發的評語:「在周潤發最不得意的時候,周潤發可能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好的電影演員。」
他們的履歷說明一個道理,并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
剖析來路軌跡與涉獵領域,他們有各自的特點,但又頗多相似性。
比如都是在外力因素作用下,才踏上演藝路途,也都經歷過低潮時期,但都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很明確的方向規劃,同時也在專業層面走到了相當的高度。
復盤來路,就變得很有意思了。
有一個觀點甚囂塵上。
也就是說,「在《英雄本色》之前,周潤發是“票房毒藥”。」
這句話有沒有合理性,或者說是否屬實?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用數據說話,即不但要回顧當年周潤發的票房情況,還要拿同時代其他演員的票房數據來做對比。
1976年,周潤發以配角身份出演個人第一部電影《投胎人》。
出道第一個五年的時間里,他出演了十一部電影,其中三部破百萬票房,都在1980年。
這個階段的周潤發當然拿不到什么好資源,看電影名字就知道,基本就是一些亂七八糟的劇情片,比如什么《池女》、《神鷹蝴蝶碟魚頭》和《萌女大賊傻偵探》之類。
雖然這個時候,轉投嘉禾的成龍,憑《師弟出馬》已經奪得了自己的第二個香港年冠,并打破了影史紀錄,將香港票房首次推高過千萬層級,十大票房榜的最后一名也已經超過了三百萬。
但周潤發尚屬新人上陣,當然也沒人會去苛責他的商業票房。
繼續觀察他的第二個五年。
這個五年拍了十三部電影,票房開始相對走高,在1984年憑一部于仁泰《靈氣逼人》破了千萬,另有四部電影票房低于百萬,這個階段的香港票房紀錄,在洪金寶和成龍的喜劇動作加持下,沖破了三千萬,十大票房排行榜上,也仍然沒有出現周潤發的名字。
這個時候,周潤發就被稱作了“票房毒藥”。
但其實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他的電影類型。
在香港這個商業繁榮的城市,喜劇、動作和獵奇電影一向是票房的主力軍,所以前有李小龍、許冠文,后有成龍、許冠杰和洪金寶,甚至包括拍喜劇電影的黃百鳴、譚詠麟,拍僵尸系列電影的林正英,都紛紛闖入了十大票房排行榜,唯獨缺了周潤發。
他在這個階段的主力作品是《胡越的故事》、《花城》、《傾城之戀》、《等待黎明》及《女人心》,不是愛情就是文藝,而那部過千萬的《靈氣逼人》恰恰就是獵奇類型的恐怖電影。
當然并不是說文藝電影就一定票房不好,比如他拒演那部《投奔怒海》的票房就高達1542萬。
即便如此,他的票房成績其實也比同劇的狄龍和張國榮更好一些。
而這個時候,他已經來到了爆發的前夜。
1986 年的《英雄本色》,在周潤發入行第十年,第一次闖入了十大票房排行榜,同時奪得年冠并打破了影史票房紀錄,也宣告了他個人事業的巔峰期到來。
創下四年內三奪年冠、兩破影史紀錄,以及四年內連莊并三奪金像獎影帝的成績。
他的一飛沖天,其實是用了十年的時間去做鋪墊。
那些票房慘淡甚至都沒有多少人看過的電影,那些午夜夢回的惆悵,都盡數化作了他表演上的養分,以及笑對人生的態度。
梁朝偉曾經只想做好一個電器銷售經理的本職。
如果沒有“損友”周星馳,可能我們就不會看到一個“最強影帝”的誕生。
他性格內向,不喜爭斗。
踏上演藝路途之后,最開始也只是很單純地將表演視作“好玩又能賺錢”的生存技能,也并沒有太多野心,但他的影路,很巧合地同樣以小眾文藝電影開局。
撇開龍套表演的《瘋狂83》,他在第一個五年的作品包括《顛佬正傳》、《地下情》、《人民英雄》、《殺手蝴蝶夢》和《悲情城市》,雖然是配角戲份,但是遇到的導演則是爾冬升、關錦鵬、譚家明和侯孝賢這樣的影壇頂級人物。
這令他的影路根基就非一般的扎實,也在職業生涯第一個五年里就拿到了兩個金像獎頒發的最佳男配角獎。
而他真正的蛻變,則要等到王家衛的崛起。
有人說,拍《阿飛正傳》的時候,梁朝偉已經被公認為最好的演員。
觀點有待商榷。
這個時候的梁朝偉,其實只有兩部做主角的電影突出,一部是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另一部是吳宇森的《喋血街頭》,對比《阿飛正傳》的主角張國榮,他的履歷說服力明顯不足。
而據說王家衛曾經將他逼哭,并告訴梁朝偉,他身上電視劇的“面”味太重,不論真假,梁朝偉的脫胎換骨,確實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的。
對比看一下他在《重慶森林》和《東邪西毒》前后的作品,或就一目了然。
前文提到的幾部配角作品,在表達上都看得出來“用力過猛”的痕跡,比如《殺手蝴蝶夢》里暗戀張立的阿祥,那種愛慕情感的表達,很明顯急切而“詞不達意”,甚至包括《喋血街頭》和《辣手神探》,其實都有濫用悲情眼神的嫌疑。
更明顯的例子以前探討過,就是1994年的《神龍賭圣之旗開得勝》和1995年的《流氓醫生》,僅一年之隔,眼神的定性和表演的力度、尺度掌控,可謂天壤之別。
而從《重慶森林》開始,表演功力突飛猛進之余,也開啟了他“最強影帝”的征途。
很多人以為他靠文藝片拿獎,其實是實力使然。
就票房能力而論。
撇開八十年代不談,整個九十年代都是雙周一成的天下,而梁朝偉當然談不上很差,但要居于李連杰、劉德華和張國榮這幾個人之下。
但他在新世紀到來后,正式結束了商業上的蟄伏。
很快就憑《東京攻略》、《英雄》、《無間道》、《行運超人》、《無間道3》和《色·戒》、《赤壁》等高票房電影,奠定了自己的商業地位,可與劉德華并稱零零年代的香港演員“雙驕”,僅次于周星馳。
及至今日。
梁朝偉的影壇地位極高,甚至可稱牢不可破。
其根底是表演能力與商業成績皆優。
如果十九歲的郭富城沒有一時興起拉傷韌帶。
可能就不會有后來的舞王、四大天王以及今天的香港電影扛旗者,他或會安安穩穩“子承父業”,做一個金鋪老板。
他與前述兩位演員的路徑都不相同。
拍了一部電影后,轉身做了歌星,進而成為香港樂壇天王,呼風喚雨數年,新世紀伊始,方考慮轉攻影壇,而此時的香港影壇,已經開始衰微。
以票房表現而論,郭富城其實開局破為順利,出道兩年后,以主要角色參演的電影連破千萬、兩千萬票房,出道第十年,奪得個人首個一番年冠,在2000年左右,與劉德華、梁朝偉和鄭伊健等人并駕齊驅,是當年為數不多的幾位具備叫座力的演員之一。
換句話說,他在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十年,是商業表現壓過文藝,所以很多人對他的初期演技印象不佳。
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誤讀。
無論是提名金像獎男配角獎的《九一神雕俠侶》,還是杜琪峰的《赤腳小子》、梁柏堅的《浪漫風暴》、劉偉強的《風云雄霸天下》以及《安娜瑪德蓮娜》,郭富城的表現都絕對可圈可點。
但與零零年代及今日,確實不可同日而語。
這就是他的特殊之處。
以《三岔口》和《父子》連莊影帝為標志。
郭富城的影壇崛起之路,“驚爆”了業內外人士的眼球。
對于不熟悉他的影迷來講,他真的就像《韓非子·喻老》中那只“三年不鳴”的南方大鳥。
一鳴驚人。
而他在零零年代,連續接拍多部小眾類型電影,消失在香港十大票房排行榜上幾達十年,致使很多人忘記了,郭富城其實是一個商業偶像。
其后在一零年代,以《寒戰》宣告崛起。
短短幾年,奪得自己的第二和第三個年冠,打破香港影史華語片票房紀錄,更連續在內地突破十億票房大關,聲勢可謂無可匹敵。
今日而論,他的特點是有商業大爆的潛力,且品質感尤其突出。
這在余暉年代的香港影壇,極為難得。
有極高商業價值,又在表演上登堂入室。
這是很多人的求而不得。
在過去,周潤發與郭富城聯袂炮制出一部《無雙》,可堪“十年最佳”。
而郭富城與梁朝偉聯手的一部《風再起時》將映。
或橫掃下屆金像獎。
更有成為又一“港影里程碑”的可能性。
實力偶像派,可堪自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