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毛不易,知道毛不易時間不長,記得看到有一個龍丹妮和毛不易聊天的節,應該是什么綜藝后采訪?毛不易說作為藝人會要求他情緒比較平,不曉得是誰給他灌輸的行業要求,他是一個創作者,我始終覺得他作為創作者應該保持一個敏感性和偏情緒化的狀態,讓他更敢于直白的將情緒,心態傾瀉在作品里。
當然我不是說他現在的作品不好,現在的他更內斂,從人到作品都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詞是一如既往的好,可是在編曲和唱上他更傾向于去淡化他想要宣泄的情緒。有人說毛不易專輯沒水花,事業滑坡。在我看來,他確實在音樂上往好的方向發展,這個毋庸置疑。他喜歡音樂,就算他以后不做歌手了,他依然會寫歌、唱歌。他發專輯肯定也是自己覺得好的,而不是歌迷心中的那個最好,有人聽懂那最好,聽不定也總有人能懂。
就像我喜歡《詩經》,而別人喜歡《論語》一樣的。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才有了更加多元的作品不是嗎?音樂作品不應該隨著熱度,或者說大眾的喜好,那就是本末倒置。一個作品放在那里,有人聽,喜歡聽,那就是音樂本身的價值。很多華語樂壇的大佬都說現在華語樂壇還活著嗎?那難道他們看不到那些銷量第一,傳唱度第一的作品嗎?
其實是他們也在惋惜,市面上的音樂在他們看來,并不能和當年的華語樂壇相比。只有你聽的那幾句好聽,這里也沒有夸毛不易的音樂作品的意思,只是實話實說。只是在我看來,他的音樂作品更加的耐人尋味。相較于一二專的直白的情緒,三專更加的隱晦,細膩。感覺就像上學時背古詩詞,也不看寫的啥意思,哐哐一頓背。長大了才看懂古人寫的有多妙,沒一個字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