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誼兄弟發布通知宣布公司將精簡宣發團隊,隨后爆出消息,其董事王中磊兄弟倆減持公司大量股份,隨后公司又宣布裁員,捧紅過黃曉明、李冰冰、鄧超、鄭愷、張涵予等人的電影大鱷已不復從前。
此消息一出,不禁令眾人唏噓:曾經的金字招牌,搞砸了!
華誼兄弟將企業的衰退歸咎于疫情影響而導致的經濟放緩、盈利能力受阻等,以4句感謝送別離開的員工,并且別開生面地表示,“最難的時候挺過去就是最好的時候……曾經的那團火不滅,熱情不減,我們都能夠成為最好的自己。”
然而此次裁員的核心原因,真的是這樣嗎?
曾經的華誼兄弟,打造鞏固賀歲檔,硬生生與16家電影制片廠抗衡,擁有幾乎可以顛覆整個娛樂圈的俊男美女、影帝影后,是民營電影公司的榜樣。
如今,圍繞在華誼兄弟身上的標簽,大多都是虧損、實際控股人頻繁的股權質押、佳作缺乏、演員斷層和丑聞頻出。
華誼兄弟這些年,跟頭是怎么摔的?
這一切或許與其上市后的內部經營的眾多“騷操作”密不可分!
市值縮水、虧損不斷、收購觸礁、違規減持、現金流繃緊、實控人股份遭司法凍結,僅3年時間就敗光了60億!深交所的關注函、證監局的警示函更是家常便飯。
作為影視第一股上市十三年來,經歷過中國電影飛速發展的時期,吃慣了影視紅利的華誼掌舵人們,似乎忘記了“最初的夢想”。
公司規模極度擴張,內部組織機構混亂,五花八門的上市手段,不惜代價簽約大量藝人,卻不好好運作藝人和鉆研作品,導致旗下藝人紛紛出走。
曾經捧出大導演馮小剛、周迅、李冰冰、黃曉明、王寶強、張涵予的頂尖公司,也逃不出人走茶涼的命運。更有甚者,強勢冰冷的對賭協議令大量有才華的創作者紛紛望而卻步。
不僅如此,被華誼視為“翻身仗”的海外投資也頻頻失敗,2022年華誼兄弟投資的好萊塢科幻災難大片《月球隕落》票房、口碑雙輸,表現不及預期。
影片由《獨立日》《2012》《后天》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執導,原本承載著眾多期待,卻意外遭遇滑鐵盧。
該片的北美發行方獅門影業表示,這部制作成本高達1.4億美元的電影赤字,將由包括中方在內的相關投資公司承擔。
本想通過海外投資盤活國內的大盤,沒想到最后的結局卻還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然而這樣的投資失敗并不是個例,不知從何時開始,華誼已經失去了掌控影片質量的能力。
只能說華誼的這一步,真的走歪了。
從公司層面來講,長期的投資失敗和經營不善或許看似致命,但其背后更深層次的,是妄自尊大,不惜與資本撕破臉而遭到的“致命打擊”。
但大哥王中軍覺得:對我來講,一點都不是事!
今年7月,華誼兄弟一紙訴狀怒將董卿丈夫密春雷以及其父密伯元,以及相關公司上海覽盛、覽海控股一起告上了法庭。要知道,正是密春雷主導了50億接盤華誼的項目。
表面上是一場為了錢的撕X大戰,實則是與其背后資本的進一步角力和博弈。長期的虧損和“目中無人”也令其他資本方有了“清倉”的念頭,互聯網大佬紛紛減持,為華誼兄弟和資本爭斗的這把火上,再澆些油。
在這些“內憂外患”中,華誼兄弟整體上并沒有因此而做出改變,而是保持自己一貫的膨脹態度,特別是掌舵人。
2014年,王中軍以6億天價遠赴紐約拍下收藏藝術品,大哥就是大哥,對于喜歡的東西,花錢一點都不手軟。
華誼公主王文也甚至被扒出曾群嘲大眾都是農民,引起劇烈的爭議,給華誼帶來不少惡評。
顯而易見,在這家電影公司里,他們的心思已經不再停留在電影上。
天時地利人和,諸多因素造就了曾經輝煌的華誼,如今遭遇諸多變數的華誼兄弟,如它崛起之初一樣,再次走上了一條荊棘之路,或許這條路道阻且長,但它仍在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