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臺語搖滾的風格元素,如今聽團仔可能多半聯想到滅火器的龐克搖滾、閃靈的極端金屬,或林強曾經大量注入90年代另類搖滾的新臺語歌。那有沒有近來備受獨立音樂圈討論的臺語迷幻搖滾?這題可能還尚待挖掘,但比迷幻搖滾還早一點誕生的沖浪搖滾,雖然稀少但是有一些。時光回到1950年代末期,沖浪搖滾伴隨著沖浪文化開始在美國加州流行。吉他跳脫出只是伴奏的樂器,可以聽見樂手運用電吉他手柄與音箱,制造出如同波浪般的殘響,仿佛讓人置身于海浪中。雖然這個著重在吉他獨奏、音色表現,以及歌頌著沙灘比基尼的音樂風格,真正占據于美國排行榜的時間不長,大概不到5年就被所謂英倫入侵的樂團沖走了。不過,沖浪搖滾樂手對于搖滾樂的影響甚巨,其中不得不提投機者樂團。
投機者樂團由唐威爾森與鮑勃博格爾于1959年在西雅圖附近的塔科馬成立。他們原在工地擔任泥作師傅,但因為這座城市時常下雨無法上工,只好另尋高就。剛好兩人都會彈吉他,于是開始在一些酒吧演出。對剛起步的樂團來說,這是很好的練習機會,因為得從中午持續演奏到半夜,兩人必須準備非常多的曲目。隔年,他們將這首原為指彈吉他的演奏曲,改編成搖滾版本正式出道。如此創新的聲響,被形容用吉他在歌唱,十分受到樂迷歡迎,并在美國拿下亞軍的位置。由于沖浪搖滾與被形容與日本藍調的演歌有某種神似,再加上戰后日本大量吸取美國文化。很快地,投機者旋風吹拂至東洋,并融合成為文化的一部分。當地人甚至將投機者樂團的聲音稱為“teke-teke”,但他們究竟有多紅呢?
詮釋沖浪搖滾,例如吉田正所譜曲的〈若是戀愛了〉。這位作曲家曾在1962年前往洛杉磯考察,發現到連小孩都會跟著這種節奏跳舞,他就預料將在日本流行。但他可能不知道的是,這股風潮也很快地傳到臺灣。后來,葉啟田憑借著此曲走紅于歌壇,不僅是這位寶島歌王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可能也是臺灣最早有沖浪搖滾韻味的臺語歌。我在此推薦《葉啟田臺語精選,Vol. 1》里的版本,氣味更濃烈,除了聽見沖浪搖滾的影響,歌詞也相當特別,反映當時的戀愛風氣。
郭大誠曾在受訪時表示,小時候住在鄉下,上街得經過墓地,經過總是提心吊膽,結果沒想到發現這里竟是約會圣地,畢竟當時的民風較為保守,光天化日曬恩愛,容易被人在背后指指點點。于是他將經驗寫下,經過數十年依然屹立不搖,往后不斷地被歌手翻唱,但最經典的還是伍佰的版本。如葉啟田一般,同樣從嘉義北上討生活的伍佰。因為首張專輯《愛上別人是快樂的事》的銷售狀況不理想,為了找尋新的沖擊,號召一流樂手組成China Blue,開始在live house演唱,從古亭地下室的息壤,唱到大臺北瓦斯對面的LIVE A-GO-GO。
兩年之間累積滿滿的現場能量,臺下的安可聲不絕于耳。但由于當時寫的歌曲還不夠多,他會將一些臺語歌曲改編成band sound,〈墓仔埔也敢去〉就是其中之一,不僅還原沖浪搖滾的本色,更唱出那種為了談戀愛不驚一切的氣勢。老實說,這是一塊有待開發的藍海,等待后人重新去挖掘。畢竟在1960至1970年代,只要是類似的臺語搖滾歌曲,可能會被會被冠上所謂的阿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