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梁朝偉在韓國出席頒獎禮,又貢獻出了很多“社恐”名場面。
比如走紅毯,肉眼可見的緊張到不行,先深呼吸一口長氣,接著逼迫自己戴上微笑面具;
比如上臺領獎,化身為假笑男孩,鞠完躬后滿臉都寫著“好想趕緊回家”。
之前就有人曬出,自己在餐廳偶遇梁朝偉時的場景。
明明店里的位置有很多,梁朝偉偏偏要選一個最角落、緊貼著墻根的位置。
即使前面就是廁所也沒關系,只想一個人埋頭苦吃,本社恐人士狠狠理解了。
比起強迫自己參加社交活動,梁朝偉更喜歡獨處,享受一個人的樂趣。
他喜歡沈從文,喜歡村上春樹,甚至能背出《挪威的森林》中的大段原文。
他喜歡沖浪、喜歡滑雪,喜歡一個人去公園賞月,一個人深夜去坐地鐵。
他說自己喜歡大自然,看看云,云會變顏色;看看海,水里有魚,就很開心,很安靜、很舒服。
即使今年已經60歲了,但他依舊社恐、享受獨處,只專注于自己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同樣社恐、喜歡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還有北大“韋神”。
前段時間就有人拍到了這樣一張照片。一身樸素裝扮的韋東奕,正在排隊等做核酸。
他全神貫注地盯著手機,任周圍紛紛擾擾,我自巋然不動。
有網友提出質疑:“他不是不用智能手機的嗎?怎么也開始玩手機上癮了?”
但事實上,拍攝者透露,當時的韋神,其實是在專注地解數學題,絲毫不在意別人的目光。
赫爾曼·黑塞在《德米安》中寫過一句話,我覺得就是對梁朝偉和韋神最好的寫照:
“上帝借由各種途徑使人變得孤獨,好讓我們可以走向自己。”
但有太多人,卻不肯與自己的性格和解,寧愿強迫自己去合群,陷入一種無限糾結的精神內耗中。
社交太累人了,就像最近,有這樣一個詞火上了熱搜:“文字討好癥”,來源于脫口秀演員楊蒙恩的一條感慨:
“你們有沒有文字討好癥?比如我會把‘來了’改成‘來啦’,好給閱讀者一種我歡快積極蹦蹦跳跳地回答他的錯覺。”
為了讓對方感到親切,總是會字斟句酌地修改自己的用詞,加上一些萌萌的語氣詞。
比如:“好的”會說成“好嘞”、“好噠”、“好滴”;
“收到”會說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喲”;
“嗯”會說成“嗯嗯”、“嗯呢”、“嗯吶”;
“哦”會說成“嗷嗷”、“噢噢”,后面還要再加上一系列表情包。
到這里還算正常,但最近這種“通話膨脹”的趨勢,感覺已經演變到了越來越夸張的趨勢。
就像作者“王左中右”總結的一樣:
你想說一個人很好,要是不說“啊啊啊啊這個絕了救命”,而只說一句“你真厲害”,聽上去就有點諷刺。
你想說一件事好笑,要是不說“笑到頭掉笑死個人笑到鄰居報警”,而是說一句呵呵或者哈哈,就總覺得你在罵人了。
要是《西游記》里的妖精,放到今天跟人聊天,也必須遵循這種社交聊天禮儀:
“咱就是說,我今天一整個巡山的大動作,狠狠拿捏了大唐的一手食材。
唐僧肉你要是沒聽過,我就一整個大無語。蒸熟之后暴風吸入,好吃到跺jiojio。
而且只要櫻桃藍莓燈籠果那么大的一小口,就能把閻王狠狠拿捏住了,完全沒有躺板板這么一整個大動作了。”
這種“文字討好癥”、“通話膨脹”的現象,既是一種社交內卷,也是一種社交內耗。
沒有了這些冗長的廢話,沒有了足以化解尷尬的表情包,我們已經不會好好說話了。
為了合群,為了迎合、討好別人,為了融入群體當中,我們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世界奇妙物語》中,有這樣一集讓我印象深刻。
在銀行上班的精英男成宮寬貴,有天深夜坐出租車回家,付錢時質疑司機多收了他幾塊錢。
下車后,男主突然發現,自己身上被貼了張標簽,上面寫著:“刁鉆難纏的客人”。
這張標簽怎么撕也撕不掉,就連洗澡時,標簽都會自動轉移到他的皮膚上,只有他自己能看到。
從那以后,男主的噩夢開始了:
在部門開會,他剛駁回了下屬的意見,下一秒,一張寫著“冷血人渣”的標簽,就貼在了他身上。
而其他下屬對他的負面標簽,也一張張像雪片般紛至沓來:“自戀上司”、“自以為是”……
下班后的聚會上,下屬們表面上把他夸得天花亂墜,但事實上卻在心里給他貼上了討厭的標簽:
“不奉承就會鬧別扭的單純上司”、“自我意識高的笨蛋”。
只有當男主宣布這頓飯他請客時,原本紅色的標簽突然變成了藍色,下屬們對他的評價也都變成了正面的:“大方的前輩”。
從那以后,為了討好他人,讓自己的標簽變成正面的藍色,男主做出了一系列努力:
主動幫下屬干活,自掏腰包請喝下午茶,幫清潔工阿姨打掃廁所……
可最后的結果呢?
因為自己的一個下屬做了假賬,男主被銀行高層判定為管理不當,淪落到了被辭退的命運。
而自己身上原本通過努力得到的藍色標簽,也一下子全變成了紅色:
“無能的上司”、“好騙的蠢貨”、“一事無成的人”……
就像《烏合之眾》中的那句名言:“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一味的討好和迎合,其實根本換不來對應的尊重。
社恐還是社牛,其實根本不存在哪一方就高人一等的情況。
但如果你明明喜歡獨處,卻為了迎合、討好別人,強迫自己去合群、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這才是一種精神內耗。
社會學家鮑爾萊提出過一個“99%定律”: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就是明白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對別人而言毫無意義。
愿我們,都能和真正的自己和解,拒絕隨波逐流。
要知道,真實的你,就很好。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