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19日深夜,回到家的陳幼芳跟弟弟炫耀“張雨生開著敞篷車送我回家,那個新車好到開快車都覺察不到”,說完她又加了一句“不過這樣挺危險的”。
第二天一早,陳幼芳就接到張雨生出車禍的消息,她想到頭天晚上說的話,開始無法控制地嚎啕大哭。
下午,陳幼芳趕到醫院,因為張雨生昏迷不醒,需要有朋友試著叫醒他,她進入加護病房,進去之前被叮囑千萬不要哭。
張雨生沒有外傷,看起來就像睡著了,陳幼芳不停叫他“小寶,你快醒過來”,沒有得到絲毫回應。
接下去的幾天,很多朋友都去了醫院,張雨生家人和張惠妹也去了醫院,他們接連呼喚張雨生,他卻再也沒有醒來。
1997年11月12日,昏迷許久的張雨生永遠離開他摯愛的家人和音樂,去了另外一個世界。
“如果大海能夠帶走我的哀愁,就像帶走每條河流。
所有受過的傷,所有流過的淚。
我的愛,請全部帶走。”
一首《大海》,歷經30年沒有褪色,至今仍是很多人的珍愛,同時常年位居KTV點歌榜前茅。
讓人唏噓的是,張雨生已經離開我們整整25年之久。
25年,滄海桑田,他那高昂清澈獨特的嗓音,卻從來不曾走遠,代替他見證這個世界的悲歡離合和光怪陸離。
01
張雨生出生那天,原本艷陽高照的天空突然下起了雨,父親索性為他取名“雨生”。
張雨生乖巧懂事,他按部就班地讀著大學,并沒有想過做一名歌手。
妹妹張玉仙的突然離開,讓他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
1986年7月6日,張雨生正在和同學聚餐,父親的一個電話讓他痛不欲生。
他最喜歡的妹妹張玉仙因為溺水永遠離開,悲痛之余,張雨生自責不已。
出事前一天,父親打過電話給張雨生,讓他參加第二天一家人的郊游。
因為和同學有約在先,張雨生拒絕了父親,妹妹出事后他一直懊惱:如果當時自己也在,妹妹就不會踩到松落的石子掉到河里,也就不會離開。
那一年,張雨生20歲,他的妹妹只有15歲。
幾年后,張雨生談起妹妹依然意難平:“從頭到尾,我沒有掉一滴眼淚,但這個傷口一直在我心中。她是那么可愛,那么懂事,而且歌聲又那么好。老天真不公平,妹妹一直比我更愛唱歌,唱得比我更好,結果卻……”妹妹去世后,張雨生改變了人生航向。
張雨生像是背負了什么使命,心里不斷有個聲音催著他:喜歡,就趕快去做!
他要完成妹妹沒有機會實現的夢想,開始做音樂,報名參加了“木船”民歌比賽,拿下團體組冠軍,并成功被音樂人翁孝良發掘。
翁孝良名下還有兩位藝人,分別叫大寶和二寶,張雨生順勢成為小寶。
1988年4月,廣告商找到翁孝良制作一首廣告曲,因為經費不足,價格只能請到新人,機會降臨到張雨生身上。
那天,正在家中洗澡的費玉清聽到電視中傳來一陣清亮的歌聲,他迅速沖出浴室,想看看是哪位歌手,卻發現只是一支廣告。
后來,費玉清才知道,這首廣告歌是張雨生唱的《我的未來不是夢》。
張雨生迅速成名,7個月后,他的專輯《天天想你》銷量超過35萬。
張雨生實現了對妹妹許下的承諾,用歌聲唱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02
音樂,只是起點,張雨生有著更大的夢想。
他和王杰拍電影《七匹狼》,為郭富城制作《我愛你》,還捧紅了張惠妹。
張惠妹不止一次說,張雨生是朋友是老師也是恩人。
那個時候,張惠妹在酒吧唱歌,張雨生在她身上看到妹妹的天賦和影子。
接連看了張惠妹一個月的演出,張雨生找到張惠妹開門見山地說“我要打造你,但是你要努力。”
張惠妹喜極而泣,其貌不揚的她遭受過太多白眼和蔑視,沒有人相信她的實力,除了張雨生。
張雨生為張惠妹寫歌,為她制作專輯,帶她上綜藝節目,和她合唱歌曲,傾盡全力,終于讓張惠妹大放異彩,成為耀眼的明星。
迅速成名,帶給張雨生的,不止是榮光,還有無奈和身不由己。
他有自己獨到的音樂理念,卻被告知不容易被市場接受。
夢想的實現,需要底氣和實力。
后來的他,力排眾議做出了他喜歡的《帶我去月球》,編曲大膽,歌詞新奇有深度,卻被潑了一盆冷水。
觀眾不喜歡,銷量慘淡,張雨生先進的理念和風格被指過于另類。
面對結果,張雨生很坦然:“沒什么,就是有點對不起公司”。
夢想和現實,總像隔著一座大山,有時候你費盡心力爬到山頂才發現,山那邊并非你想要的風景。
不過,那又如何?
攀爬到山頂的過程,已經足夠精彩,已然是另外一種風景。
03
鄭智化說:“張雨生其實是很叛逆的,他滿腔熱血,他想寫很多很多東西,他跟你們在電視里看到的那個張雨生,跟你們聽到什么《我的未來不是夢》是完完全全不一樣的張雨生。他其實是那種很豪邁,可以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人,很多心里的話透過他的文筆,他的音樂寫出來,他比我還搖滾。”
堅持自我的同時,張雨生也在尋求一種平衡,音樂和商業的平衡。
他創作出《大海》這樣傳唱度高的作品,也繼續做《卡拉OK·臺北·我》這樣只為表達自我的音樂,只求無愧于觀眾和公司,也無愧于自己的內心。
離開前那段時間,張雨生正在忙張惠妹的專輯《姐妹》,同時負責音樂劇《吻我吧娜娜》中的28首歌,還要制作自己的專輯《口是心非》,忙到深夜是家常便飯。
連續的加班讓張雨生身心疲憊,在那個深夜,一場車禍奪去了張雨生的生命。
張雨生生前5次陪跑金曲獎,直到專輯《口是心非》發行后,才拿下金曲獎,遺憾的是,上臺領獎的,是他的父母。
04
白發人送黑發人,人世間最悲痛莫過于此。
張雨生離開后,他的父母悲痛不已,為他創建了“雨生園”讓他安眠,把張玉仙也挪過去和哥哥在一起。
兩位老人在梨山創建了“張雨生之家”,把張雨生的歌、照片和獎牌等放在里面,睹物思人,如同兒子還在一般。
張雨生的歌迷組成“雨生朋友會”輪流上山探望兩位老人,張爸張媽整理出4個房間讓歌迷住宿。
2011年,張父因癌癥去世,剩下張媽媽一人。
張爸爸和兒子女兒一起長眠于“雨生園”,張媽媽一直守候著他們,讓人淚目。
《尋夢環游記》說,真正的死亡是這個世界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所以,在張媽媽心中,他們一直都在,在歌迷心中,張雨生也一直都在。
鄭智化說:“這么多年來,我還是很難忘他。其實一部分我也很羨慕他,因為我們都開始老了,他永遠不會老。他永遠在哪個最燦爛,最光輝的時候離我們而去,把我們所有的印象都留在那邊。”
張雨生的歌一直在,所以,他其實從未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