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留戀過去是人類的天性。
但時間始終前行。
后浪與前浪的交疊、碰撞,是世間常態。
遲暮者消頹,年少者意氣風發。
也有巔峰之上者。
比如華語影壇,一應“正當打之年”的演員。
他們就是現下的中流砥柱。
也即“影壇牌面”。
影壇日漸式微。
巨頭大咖們,大都留在了過去魚躍鷹飛的年代里。
比如商業派的典型人物“雙周一成”,加上與成龍、周潤發偕行同闖好萊塢的李連杰,甚至也包括憑古惑仔系列電影有過短暫巔峰的鄭伊健,他們要么退隱,要么人氣不再。
再看演技派的代表人物,張國榮早早隕落,梁家輝遲暮引退,梁朝偉也稱自己“已經來到表演的最后階段”,剩下任達華、劉青云和吳鎮宇、方中信等人尚在堅持,但基本都以配戲為多。
最后的動作巨星甄子丹,昔日列九十年代“五大巨星”之一的劉德華,一個因年齡關系,在動作領域難以為繼,另一個花甲之后,漸轉幕后,張家輝和林家棟略年輕一點,但皆缺乏商業價值,而張家輝甚至近年來一直在遠離港片,產量極低,中生代的謝霆鋒尚需更多作品夯實基礎。
所以香港影壇還剩下誰人?
一個是郭富城,另一個則是古天樂。
未來幾年的香港電影,或將以二人為主力,郭富城兼顧商業和小眾文藝電影類型,古天樂或主攻科幻題材和商業電影。
內地影壇的選擇要更多一些。
老一輩演員本身不以商業票房著稱,現階段活躍演員,幾乎都能獨當一面。
如果以“百億演員”而論,隨手可拉出一大群。
吳京攜恐怖量級的數據,領跑整個華語影壇,唯一被詬病的地方,是角色類型相對單一,作品也嚴重偏向主旋律題材。
吃“喜劇”題材的演員有不少。
像沈騰、黃渤、王寶強甚至包括徐崢,幾乎都是以喜劇“起家”的演員,而無論是表演還是商業票房能力,也都在喜劇類型電影中如魚得水。
但單論喜劇,似乎沈騰的表現要更穩定一些。
王寶強的浮夸風格開始受到詬病,前有《新喜劇之王》,后有《唐人街探案3》的不受待見,而黃渤甚至和陳思誠炮制出了爛片《外太空的莫扎特》,徐崢作品日少,在《我不是藥神》之后,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囧媽》遭遇口碑危機。
肖央和雷佳音,作品量偏少,但表演尤其扎實,算當仁不讓的實力派。
此外張譯的表演有較強的適應性。
相對青黃不接的香港影壇,內地演員的陣容確實要強盛不少,但年輕一代演員也同樣仍未能真正成長起來,新晉金雞影帝朱一龍或可代表。
如是觀察。
香港式微、臺灣忽略不計。
內地電影人占據了年齡分布和豐沛資源兩大優勢。
但始終缺乏真正的巨星級電影人,或者說演員的個人魅力可能并不夠突出。
或需要一場造星“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