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們討厭斗爭,甚至于非常不喜歡斗爭。但凡提及斗爭領域,大家的態度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批判,然而斗爭真的是我們拒絕就能不存在嗎?顯然不是。很多人對于斗爭的意識永遠停留在建國初期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的生活剛剛從戰爭中走出,百廢待興,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表面上的斗爭(戰爭)結束了,但是深層次的斗爭才剛剛開始。在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影片當中,這種斗爭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暴風驟雨》改編自同名小說,故事講述的是建國初期的東北某農村,我黨的工作組進駐到這個村落,對于這個村落開展了一系列的土改工作,然而現實工作并不如想象的那般順利,土改隊在一開始進入到村里就遇到了難題。村民們礙于地主長久以來的霸凌,對于土改工作普遍缺乏信心。而工作組的信心在一開始就受挫,如何展開工作,如何讓村民們自我覺醒,這是土改工作面臨的一大難題。
《暴風驟雨》通過這個簡單卻復雜的工作為我們展示了在解放后,在建國初期我國的執政黨所面臨的難題以及他們解決難題的方式,同時為我們展示了土改工作面臨的難題以及地主反動派的本來面目,最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卻是曲折的,在曲折的道路上總誰有人失去信心,但最終當人們堅持到最后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我們距離成功只差了一點點。
即使我們采用當下的眼光來看,《暴風驟雨》依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影片。本片一針見血的為我們指出來了民眾們被反動派蒙蔽了雙眼之后的現狀。反動派地主在村里根深蒂固,因為在這之前沒有任何人能撼動他的地位,也沒有任何人敢于對他的地位發起挑戰。因為之前的斗爭都失敗了,所以當民眾們再一次面臨選擇的時候,心里難免會有所動搖。這不能說是民眾們愚昧無知,只因為他們失敗的次數多了,信心也就被磨得差不多了。
而我黨的工作隊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跟地主反動派做明面上的直接斗爭,另一方面則是幫助民眾們重新獲得敢于斗爭的信心,我們可不能小看這樣的信心。當民眾們覺醒之后,當民眾們的信心獲得之后,戰斗力會有很大的提升,而這提升的重點在于讓民眾們意識到,自己的斗爭為的是什么。
本片中的設定很有意思,民眾們一開始對于我黨的工作隊跟地主反動派之間是一種隔山觀虎斗的感覺,誰贏他們才會幫誰,然而后來,真正等他們覺悟了之后,這種現象也就不存在了。因為他們都知道,這場斗爭之中沒有誰能獨善其身,只有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與反動派抗衡。而民眾們從一開始的旁觀者變成了真正的參與者,而參與者的力量匯集在一起就會產生難以想象的結果。本片的結果就是斗爭勝利了,從來沒有勝利過的斗爭勝利了。
因為民眾們不再是旁觀者,也不再意識到與地主反動派的斗爭是我黨的事情,而是決定站出來反抗,決定站出來抱團,決定站出來捍衛自己的勝利果實。這才是民眾覺醒的基礎。
我黨向來重視群眾工作,而我黨在群眾工作中的目的并不僅僅局限于將群眾們的熱情調動起來,而是要讓群眾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的權益如何保護,自己如何才能獲得斗爭的勝利,自己如何才能保護好勝利的果實。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深入思考的。
回到最初的問題上來,究竟什么才是斗爭,我們所理解的斗爭大都是戰爭或者建國初期的那些明面上的斗爭,而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來,斗爭早就改變了自己的原有的樣貌,我們所理解的從正面戰場上的斗爭早就轉移到了地下,轉移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滲透并不是某一個節點才開始的,而是從一開始就被埋下了隱患的種子,只不過到了某一個節點最終生根發芽了而已。
我們所厭倦或者說厭惡的斗爭并不是我方發起的,而是那些卑劣的人們不愿意坦然接受失敗,不愿意自己搜刮而來的財富被分配給被剝削被壓迫的民眾而產生的。他們并沒有走遠,他們就混在我們周圍。
大多數人都愿意看到歲月靜好,都不愿意看到各種各樣的壓力的來襲,但是這并不是我們就能決定的,從來美好的生活都只是一種小概率事件,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歲月靜好并不是因為這個世界很美好,而是因為我們生在了一個美好的國家。守衛著這個國家的美好應該是每一個向往美好的人的責任,我們應該保衛自己得之不易的美好,而不是當作一個旁觀者。
《暴風驟雨》教會我們的現在看來一點都不過時,沒人愿意在黑暗中前行,但當一群人都這樣想且這樣去做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孤單,即使在黑暗里,也會有一束光指引前行。斗爭從未走遠,我們要有自己的根。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