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藝術有傳統戲和革命現代戲之分,這二位在題材上不同,在表演上也是有所區別,為什么這么說呢?
其一,從題材上京劇傳統劇目是以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為主的,像我們熟知的《玉堂春》、《貴妃醉酒》、《三岔口》、《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鎖麟囊》、《鎖五龍》、《紅娘》等等。而革命現代戲的題材是以歌頌工農兵、歌頌英雄為主的,像我們熟知的有《紅燈記》、《海港》、《智取威虎山》、《沙家浜》、《龍江頌》、《白毛女》、《節振國》等等。
其二,從表演上來說二者各有特點,傳統戲講究的是含蓄內斂,并且表演都是遵循古人的生活方式,例如“笑不露齒,行不露足”。而革命現代戲則與傳統戲相反,那就是注重一個干脆利落,也就是貼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其三,那就是二者的藝術性,其實二者都是京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都具有藝術性,并且都有喜愛的觀眾。有人喜歡傳統京劇,有人喜歡革命現代戲,不能說二者哪一個藝術高哪一個藝術低。
“文革”中一些革命現代戲被稱之為“樣板戲”,像我們熟知的也就是《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這幾出戲。
然而,這些劇目所任用的主要演員幾乎都是青年一代的京劇演員,像錢浩梁、劉長瑜、高玉倩、譚元壽、馬長禮、李麗芳、童祥苓、沈金波、宋玉慶等等都屬于是青年一代演員,而在他們之上還有梅蘭芳、馬連良、周信芳、裘盛戎、李少春、童芷苓等等老一輩京劇藝人。
所以許多人稱這些名家是因為革命現代戲成名的,而他們傳統戲演不好,其實這不正確,因為在演出革命現代戲之前他們都是演繹傳統戲的,況且他們的老師都是傳統戲的名家,而他們不會傳統戲這不荒唐嗎?
其實革命現代戲雖然在題材和表演上與傳統戲有所不同,但是畢竟同根同源,而革命現代戲很大程度上是以傳統戲為基礎進行的創新。
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后許多革命現代戲主演重回舞臺演繹傳統戲,像宋玉慶的《將相和》、錢浩梁的《野豬林》、劉長瑜的《春草闖堂》、譚元壽的《打金磚》、李炳淑的《白蛇傳》、馬長禮的《文昭關》、方榮翔的《刺王僚》、杜近芳的《謝瑤環》等等。
這些京劇名家的精彩演繹打破了一些人的疑慮,那就是革命現代戲以及樣板戲的主演不能演傳統戲,其實這是無稽之談,這些京劇名家能夠演傳統戲也能夠演繹革命現代戲,這才是名副其實的角兒。而我們看現在一些京劇演員演繹革命現代戲就差一些。
(聲明:此文章內容文字系愛傳統的少年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