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張藝興處理音樂可不是這個路數,編曲節奏都給玩兒飛了,創作在他這里首先是個專業性的問題,做音樂要先了解世界上其他音樂人都在玩什么,在他們的領域達到專業標準,再進一步做出中國特色。
《蓮》這個MV確實做的精致好看,難得歌詞不拉胯,反而很看得出他個人的特色和志向,我看歐美那些專業評論員對蓮的評價也不低的,說是代表作沒什么問題,而且看他的創作更多是一種綜合藝術,去掉舞臺去掉高檔次的視聽環境去討論他的作品,至少在中國,基本上只能是個粉絲向的小眾音樂人,專業領域內探討。因為他太缺失社會屬性了,先悅己,再悅粉絲,至于大眾,他的詞曲舞臺目前是沒有眾生的,至少沒有國內這些眾生,《蓮》還有其他創作通篇lookatme的個人主義調調,誠意有的,離地三尺也是真的。大眾不關心專業性,世界音樂潮流是什么,和我的生活有關系?
你拿出來的東西,既安慰不到我旋律歌詞又不好聽不好唱,你高級你的好了,我欣賞不來。目前為止,他就不是一個大眾音樂人的路徑。其實更引起爭議的是他那句flag吧,要帶領華語音樂走向世界,我倒是挺好奇圈內音樂人私下里會怎么看。說回演唱,藝興本人的音色比較清澈且偏薄,如果說比如符合他個人自然音色的歌大概是“一個人”,但是這種抒情芭樂不是他的主流風格。
在第三張專輯《夢不落雨林》中我覺得他用了不同的唱腔來服務于不同歌曲的編曲和意境,比如“夢不落雨林”、“愛到這”、“麻婆豆腐”和“催眠術”這幾首就感覺唱腔有一些不同,不知是否有同感?這是否是你說的非自然狀態呢?拿我更熟悉的電影來說,李安可以拍《斷背山》,《理智與情感》,中國人可以把西方文化詮釋的很好,但這并不代表中國電影走向世界了。
而《臥虎藏龍》可以算中國電影走向世界了,成龍的許多電影可以算,著不光是語言問題,而是語言背后代表的文化。像現在年輕音樂人用歐美曲風寫中文參雜英文,英文參雜中文的歌曲,中西語言結合是不錯拉,但是內容表達,文化呈現中西結合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對于文化的了解要有足夠的深刻,不能停留與表面。 個人認為香港音樂這種處理方式是最優解,粵語歌曲和中文歌曲一起發,用不同的語言表達的是差不多的意思,雖然有些歌曲是大不相同的。
像網上會看見一些國外歌手翻唱國內歌曲,他們只保留的曲而詞則跟中文表達不是一個意思,而最近一些直譯翻唱國外歌曲或者把國內歌曲直譯成其他語言的搞笑視頻也很有意思,這都提供了一個思路。理念要先搞明白才能做的明白,否則兩邊不討好,再努力也是收效甚微。 張藝興和毛不易的區別就是毛不易說純純的本土文化的音樂人,更具有民族性,生活性,而張藝興則更具有國際視野,更先鋒更具有實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