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清明節已經到來,是二十四節氣中四個節氣的交接時間,而清明節的特點就是有祭祖之俗,俗話說:“清明見祖,不知窮死不”。那么清明節究竟該怎么過呢?人們常說的“掃墓”,就是祭拜祖先的行為。古人認為,祖先住宅要依山傍水,高低錯落,不與時俱進,被人類所占據時就是祖先住所,應該是人們與祖先交流的地方,所以清明節的祭祖活動,就是要盡力保留原來的特色。清明前一個月就可以開始掃墓,以北方天氣較冷的月份為好,到來后就可以采摘一些植物插入祭祖的花瓶中了,然后把祭祖祭品放入火中燒烤,這樣可以讓祭祖祭品不要燒干枯即可。
對于人們來說,清明節可以祭拜春節前的祖先,也可以祭拜老年人、小孩以及未成年人,是祭拜祖先的黃金時間,一般每到清明節晚上七點鐘以后,人們就會出門,到山上去祭拜祖先了。清明之后就是除夕了,古人認為除夕時人們聚集到一起,聚集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比如“人相送,豬相送,人往下,豬往上”,人們往往是在除夕時就已經交流過了,過年的氣氛就會很濃厚,而清明節祭拜祖先就是這種氣氛的一種表現形式。俗話說:“清明掃墓不到早,死人也能念書出”,清明掃墓時應該盡量避開農忙的時間,比如秋季,所以清明時人們都會出門過年,而那些干活的人們為了不讓死人去祭拜,所以在除夕之后就會回家過年。
農歷的除夕前一天就是除夕,所以人們在除夕之后還要回家過年,而農忙就是以除夕后的那一天為界限,從除夕到初一的這段時間就被叫做“過節”。清明節正是三月的交替之際,正是人們祭拜祖先的好時候,此時不祭拜就是在向祖先進獻財物。所以清明節就是祭拜祖先的黃金時間,也是祖先返家的必經之路。老人講:有鬼來,就有鬼去,所以民間傳說中的“五清三重天”又叫“清明祭天地”,意思就是清明節前一個月到十二個小時之間,都是祖先的壽誕,要把祖先請上天堂享受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