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為【高能E蓓子】原創,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轉載請后臺聯系,但歡迎你們轉發到朋友圈。
現在很多TVB劇也是謎一樣的風評,像前陣子大陣仗宣傳的《美麗戰場》,大家一邊吐槽一邊追,追到結局發現……沒頭沒尾,傻眼了。
反而是另一部不太主打俊男美女主角的《上車家族》,意外成為爆款劇。劇集講香港草根家庭里,小人物為“買房上車”奮斗半生的故事,目前豆瓣8.9分。
以往提起TVB經典,大家想到的多數是律政劇、醫療劇、刑偵劇……是正氣凜然的大律師和妙手仁心的大醫生,但其實TVB說小人物的故事,也可以很出彩。
買房,香港人最痛的話題
“買樓”,是香港人最痛的話題,近年好幾部爆款都是以房子為載體展開的。
包括《金宵大廈》在內,最初的構想就是關于老式大廈里形形式式劏房租戶的奇幻經歷。
《上家車族》里,超市經理車志明在2008金融風暴賣樓套現后,中產變中慘,狂追樓價十四年也沒能再“上車”,為了省錢存下首期,一家人可謂拼到盡。
這部劇在TVB播出的名字叫《下流上車族》,下流一語雙關,一來是和“上流社會”對應,另一方面這家人為了“上車”,也沒少干“下流”事。
江美儀演的車太,平時兼職給有錢人搞衛生,趁主人家不在,會一家大小上去蹭吃蹭住蹭會所福利,被發現還全家變戲精演大龍鳳蒙混過關。
仗著老公是超市經理,每天占盡便宜,算盡優惠,三家人的伙食費足夠喂飽四家人,遇上超市試吃,自備茶水可以一頓抵三頓。
林敏驄演的車志明作為一家之主,心疼家人為了存房子首期太辛苦……竟想到讓女兒睡天橋底,父女倆合作上演“家暴行動”(行動代號GabuGAbu),騙取社工姐姐同情,爭取早日輪候住上公屋。
后來行動升級,一家人又打起鮑起靜演的閔老太的主意。
閔老太是車志明父親生前的情人,兒子“入贅”日本后,在公屋過著有錢但孤獨寂寞冷的老年人生活。
車氏夫婦知道后,打起老太太房子的主意,想以“繼子”的身份取代人家親生兒子,將名字加進公屋檔案里,實現他“公屋換居屋,居屋換私樓”的樓換樓計劃。
結果呢,一天天的相處中動了真感情,車家人還真把閔老太當親人照顧了起來。
所以說,車家人雖然有點市儈、貪小便宜,實際都心地善良,真·下流的事情他們是干不出來的。
香港有超過 1/3 的市民居住在租金低廉的屋邨,他們是這座城市的大多數。律政劇和醫療劇拍得是否專業,尚且要同行才能看出門道,生活劇是否真實貼地,卻是連普通師奶觀眾都能一眼看出來。
港劇怎樣講好普通人的故事?
之前有網友吐槽一些內地生活劇,編劇導演理解的“窮”和我們理解的窮,好像根本不在一個層面。
剛失業、快付不起房租,逢人哭窮的女主,住的小洋房是這樣的——
窮途末路的破產母女,仍然能在上海市中心租住6000元一個月的精致房子。
但對于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破產母女卻瀟灑地說辭就辭,似乎有沒有這份工作對她們的生活并沒有什么影響;
在《香港愛情故事》里,一家六口的居住環境是這樣的:
因為空間狹小,房子每一寸都被充分利用。入門就是飯廳+客廳,兩個妹妹住在客廳壁櫥,以布簾當隔斷,拉上布簾就是自己的私人空間。
《上車家族》是租私人住宅住,條件好一點,但最多人的時候擠進去八個人一條狗,轉身都很艱難。
日出而作,想買房的香港人每天最重要的就是“保住份工”。
《上車家族》里丁子朗飾演的地產經紀,為了存錢買房每天隨傳隨到,日常受氣,面對看了幾十套房子依然不滿意的客戶,依然任勞任怨,笑臉相迎。
日入不一定而息,因為“晚上依然有很多經濟活動可以賺錢”。白天在超市打工的車志明,晚上就和好兄弟一起做起網約車司機,機場送客,果欄送水果,后來還想到“撈偏”——去殯儀館值夜班。
車太偶爾也喜歡去超市試吃省飯錢,但更多時候她是通過“精打細算”的方法來省生活費。
比如說,花半天在市場魚鮮檔盯梢,看見哪條魚“反肚”了立刻讓老板撈起來討價還價。
她的小算盤是,宰一條新鮮游水魚與宰一條死魚的死亡時間是差不了多少的,可是選死魚,省下來的錢還能再買點蝦吃。
誰不為這樣的師奶智慧折服呢!
真實和貼地的劇情,既是反映現實,也有諷刺現實,為普通市民發聲的意義,這是來自一部生活劇的人文關懷。
《香港愛情故事》和《上車家族》,都說到香港公屋制度暴露的問題。公屋一般指香港公共屋邨,是為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保障的住房,以低租金租給居民,類似內地的廉租房。
以前屋邨出身的年輕人,都會被叫“屋邨仔”“屋邨妹”,像徐淑敏和葉翠翠,還被媒體喊“屋邨港姐”,但如今能抽到公屋的年輕人,都算“人生勝利組”。
因為在香港抽中公屋就像中彩票,平均輪候時間要6年,許多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年輕人,一到18歲就開始申請公屋。
“得公屋者得天下”,為了符合“低收入”標準,有些年輕人甚至主動要求減薪降職,希望匹配公屋資格。《上車家族》里年輕的公屋夫婦,就是這樣每日游手好閑,不思進取。
保安甚至成了年輕人的“筍工”,因為“除了定時巡邏,就是吃飯、打游戲睡覺,最重要的是,它的收入不會超過申請公屋入息上限。”
也難怪港劇里的年輕保安真的越來越多了。
除了公屋,香港還有“居者有其屋“(簡稱居屋)計劃,房委會以低于市值的價格,扣除地價售予合資格的申請人。《上車家族》里,車志明的上車計劃之一,就是抽居屋。
然而居屋的“規則”更復雜,車家姐妹明明抽到了購房資格,卻因為是“非核心家庭”,失去了選房資格……
車志明后來打起老太婆公屋的主意,也是因為“公屋轉居屋”更容易。
一部劇不能改變現實,但將市民的心聲表達出來,依然是有意義的。
借助角色的命運和經歷,編劇也提供了一個第三視角給觀眾,讓人反思,我們拼命存錢買房的初衷到底是什么?
是為了一家人可以生活得更好,還是只為了爭一口氣?我們是否值得為房子丟掉人生?愛情是否房子的附屬品?
就像很多年前《真情》主題曲唱的,“有愛有家在”,一家人最重要的是齊齊整整,而不是房子本身。
港劇小人物,同樣閃閃發亮
TVB劇里有很多影響深遠的角色,聶寶言、程若暉、程至美、葉榮添……大部分是站在時代浪潮之巔的大人物或者職場里獨當一面的精英。
而港劇里的小人物雖沒有專業能力和主角光環,但在港劇史里依然是閃閃發光的存在,而且小人物對于表演者的要求更高。
《上車家族》里,鮑起靜就把原本很生活很直白的獨居老太太日常,演出了電影質感。
她精明、挑剔,動不動就投訴別人,在屋邨里“臭名昭著”,連鄰居和樓下保安都對她避之則吉,可鮑起靜爐火純青的演技,讓很多觀眾看明白了,獨居長者的麻煩和作妖背后,是孤獨和無助。
劇中有一幕,是說老太太發信息給遠在異國的兒子家寶。小心翼翼說了刪,刪了說,錄了三段才發出去。
一開始她很生氣,覺得兒子拋棄她,一頓怒懟,說完又怕兒子會生氣,開始把口氣放軟,但又擔心自己太啰嗦,兒子聽不懂她的真實想法,直到最后一次她才哭著說出心底話:兒子,媽媽只有你,你也要扔下媽媽嗎?
整段情緒的轉變和遞進,一氣呵成,觀眾從中可以讀到這個老人和兒子的關系,控制、依賴和擺脫。
劇里還有一段關于她獨居生活的描述。
每天五點多醒來,到菜市場挑挑剔剔地找賣菜老板搭話,吃飯時永遠把電視機開著,實在憋得慌,就跟去世老公的神主牌說話……甚至拿手機偷摸錄下鄰居一家三口的對話,沒事就點開來聽,讓家里顯得沒那么冷冰冰。
短短幾分鐘劇情,好像又進入了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里的世界。
只是電影里的壓抑,在《上車家族》里被林敏驄和鮑起靜用幽默和溫情消解了。
鮑起靜一向擅長小人物的角色,比如《肥貓正傳》里的慈母,這應該是港劇史上最偉大的母親之一,帶著殘障的孩子,始終堅強、樂觀,不卑不亢地生活著。
鮑起靜和江美儀的緣份也是從《肥貓正傳》開始的,兩人一直是好朋友,在《上車家族》里也默契十足
至于鄭則士演的肥貓,更是港劇經典ICON。他善良、友好、樂觀,不僅讓觀眾對殘障人士有了新的認知,更得到了殘障人士的認同。
有一些小人物的角色背后,還隱藏著時代的故事。
1979年,TVB播出的《網中人》,廖偉雄飾演的角色叫程燦,是當年剛從內地到香港的新移民。
他性格愚昧,土里土氣,急于求成,這個角色火了后,“阿燦”成了廖偉雄的綽號,有段時間也成為港人對內地“新移民”的俗稱,像劉嘉玲剛來香港,也被笑是“阿燦”。
很長一段時間里,“阿燦”這個稱呼都是帶著歧視意味的,直到近幾年,內地經濟發展越來越快,香港人紛紛北上求職,看到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的變化,不得不驚嘆內地發展之快,也開始用“港燦”來自謔了。
至于扮演阿燦的廖偉雄,后來還出演了許多市井小民的角色。2011年,息影多年的他回到廣東一個叫羅定的小縣城開始種植有機大米。這個牌子的米就叫“阿燦米”,非常有名,暢銷國內外。
“阿燦”也終于成為一個時代的記號。
類似的,還有情景劇《香港81》里的“牛頭角順嫂”。順嫂是當年香港徒置區里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主婦。
她主要的興趣就是看電視、八卦和貪小便宜,常常糊里糊涂做錯事,這部劇播出近1400集,那個糊涂又善良的“牛頭角順嫂”更成為香港家庭主婦的代名詞。
還有《真情》里的叉燒炳、善姨、好姨;《男親女愛》里的社畜代表余樂天,他們都平凡又普通,每天出入街市茶餐廳和寫字樓,但身上永遠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像大多數的香港人。
E姐結語:
雖然我常常感慨TVB如今人才凋零,日落西山,但又不得不承認,每年跑出的一兩部爆款劇,都能為“港劇老字號”的金漆招牌爭一口氣,這兩年的爆款,不乏小成本制作。
演員的表現當然重要,但一部小而美的劇,比演員更重要的是一份扎實、有趣的劇本。
觀眾對鮑起靜在《上車家族》里的表演好評有加,鮑起靜卻首先夸起編劇。
“很多獨居老人都有一種孤獨無助的心態,而編劇對這個群體觀察細微,包括他們會做的一些不討人喜歡的行為也都寫進去了。讀劇本的時候已經覺得躍然紙上,好像就已經看到閔謝毓霞的‘衰樣’。”
編劇對底層小人物細致準確的洞察,足以讓角色躍然紙上,演員需要做的,只是精準地把角色表達出來。
或許,并不是某些編劇功力不夠,缺乏生活經歷,而是劇的立意和出發點,本身就缺乏基本的人文關懷和為普通人發聲的心意,加上編劇急功近利,逮著一兩個流量密碼比如“扶弟魔”“原生家庭”“社畜”就使勁作,最后便越編越離譜,越編讓人越焦慮,生活劇都成了披著瑪麗蘇外衣的爽劇和偶像劇。
這部劇對我來說,是一種戲謔又樂觀的現實主義,在逼仄的存在里找到空間。它不提倡內卷,無論在什么樣的境遇之下,人都有權利快樂。這部劇傳達出的能量很高,很強,接收到它,有可能會治愈你的精神內耗——
在追劇的這段時間內。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今年TVB劇你喜歡哪一部?
來評論區說說吧~
做有深度的心靈SPA和有格調的故事
喜歡請分享哦!么么噠!
E姐換新Logo咯!各位閨蜜認準正版↓↓↓
都市男女的心靈SPA
以學術的嚴謹看貴圈
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