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后假日》由新人女導演夏洛特·威爾斯(Charlotte Wells)自編自導,講述了女主蘇菲回憶起20年前和父親一起在土耳其度過的那個難忘又極其美好的假期。
看的時候有種淡淡的喜悅兼夾著憂傷。時而隨著故事里溫馨的父女之情而感動;時而又因為父親的微表情和一些奇怪的舉措而倍感疑惑。直到后面電影真的結束,看到在機場將女兒送走后,父親(《正常人》保羅麥斯卡 飾)把相機收起來,轉身進去了那個似乎不存在的舞廳,那一刻,真的繃不住了,眼淚隨著片尾曲直掉 。
想起開頭不久,蘇菲和爸爸在一個類似汗蒸房的地方,抬頭是星星圖案的屋頂,蘇菲說,「我們在同一片天空下真好。」爸爸反問她,「什么意思呢?」蘇菲說,「就比如,有時我在休息時間會抬頭看天空,如果我能看見太陽,我就會想到我們都能看見太陽。所以,即使我們并不在同個地方,我們也并沒有待在一塊,但某種意義上我們是在一起的,你懂嗎?就好像我們都在同一片天空下,所以…我們差不多是待在一起的。」
蘇菲和爸爸
完全沒想到小小年紀的蘇菲會說出這么一段充滿哲理又讓我歡喜的話語,對于一個愛散步又喜歡抬頭望天空的人來說,同一時空下的思念,確實是日常慣有的。也時常會想起林二汶的歌曲《最后的信仰》的里面的歌詞,「抬頭尚有天空 敲不碎,埋頭尚有智慧 思想 他人難偷取。軟弱無力全是 堅忍的證據,靈魂內有信仰 搶不去。」
未曾想,電影里的父親卻更是如岑寧兒的《無常家》唱的,「不需要歸宿,想得到自由,并祈求快樂,天空太寬闊,不需要歸家。」他危險地站在陽臺欄桿上大張手臂,獨自一人于陽臺外晃動著身體,跳著那獨屬于他的舞步,然后在某個深夜時分獨自跑去海邊消失在無盡的黑暗之中……
如柳應廷 (Jer)的歌《回光物語》唱的,「昏暗中 街燈與流螢,燦爛里 起舞。有沒有 擔心絆倒,不可歸家 那漫長路。幽暗中 凝望飛灰化作浮塵,結聚似 荒島。」蘇菲爸爸的世界,是遠離人群的孤島,如蘇菲想在鏡頭前采訪他一樣,他讓她安靜并把攝像機關掉了。就某些時刻的他,無人知曉他內心的波瀾。最后,更是「永恒流落在寬廣的銀河」,沉睡于土耳其的海水中。
也像他潛水時問那個年輕的導師一樣,他想著導師他是否會留戀過往和旅居過的地方,結果他說不會。父親他沒有留戀自己的家鄉,也沒有尋找到最溫暖的港灣,所以自然也沒有在蘇菲表示,7歲的時候,因為一個誤解,她以為父親他或許會結婚或和她媽媽結婚這件事上表現得很出喜。
大手搭小手
或許,由始至終,貫穿電影的那幾次舞池的悅動,那奇妙的舞池才是他釋放真我的地方,也是短暫的寄托地吧。“under pressure”,持續性的壓抑,靈修不行,太極不行,只能在狂舞中爆發,繼而力竭弦斷,將最后的掙扎與救贖,最后的美好和希冀,通通留給女兒。
那些渴望,那些愛,那些失落,那些他無法化解的情緒,則被時間帶走,被海水洗刷,留在過去,留在唯一的蘇菲的記憶里面。留在土耳其的藍里面。像塞尚說的,「藍賦予了其他色彩情感的震顫。」
而父親不知道的是,當年11歲的蘇菲,也努力的“療愈”他。雖則蘇菲到了20年后的今天才徹底明白父親當年內心深處面對的是什么“波濤駭浪”,但在那一年父親的生日,蘇菲就已經準備了十足的驚喜給他,發動眾人齊唱生日歌。也在“最后的晚餐”那,靦腆地挽留過父親,問他,「能不能留下來」。
自然,在那時的蘇菲看來,留下來待在土耳其只是父女之間感情色彩繼續升溫的手段,是她自己出于對父愛的渴望和對家的寄托,所以她也打哈哈說,「知道沒辦法一直住酒店的。」但內心的渴望怎么可能少的了。
所以,那些頻閃的鏡頭里,她才會不斷地想喚醒父親,想讓他逃脫那個“暗黑”的世界,回到正常的“人間”。可是,無可奈何,無可奈何,情緒病這種東西,真的沒法一下子就好了,也不能因為他人而戰勝,除非當事人真的想活下來,沒有毅力和希冀,沒法抵擋一場場“亂斗”,沒法活好在一個接一個的“當下”,他,永遠無法掙脫。
所以,我好難過,好難受,就像長大的蘇菲一樣,看著至愛的人受苦受難無能為力,最后只能憑著回憶惦記著那些美好。情緒也跟著泛濫,心情也跟著沉重。多希望卡洛姆能陪著蘇菲長大,多希望假期愉快、每年都是,多希望850鎊的土耳其地毯能給到他治愈的溫暖,如每一張地毯都有一個專屬的故事一樣,希望他的故事更長,更藍,更美好。
購買地毯?
擁抱
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