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小藍》走出電影院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臉上帶著笑意。我剛才究竟看了什么?我看到一部表面上是臺灣電影,骨子里卻是歐洲電影的神奇之作!這部97分鐘的電影,帶我走向一個沒有圣女,也沒有渣男的世界。這樣奇特的混搭,并不容易。在漆黑的電影院里,聽著飾演小藍的王渝萱嘴里說出的臺詞,我意識到,就是這樣真實的對話,讓這部電影雖然大膽卻又不顯突兀。在這些真實的對話之中,即使劇中人物做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抉擇,我仍然能夠理解,并且認同。在故事即將邁向典型好萊塢三幕劇的上升點時,這些日常的對話把故事拉回現實,逼迫劇中人物,要在現實中解決他們在電影中面對的難題。
《小藍》的編劇和導演都是李怡芳,這些臺詞出自她手。《小藍》是她導演的第一部劇情片,10月時入選釜山影展,在當地放映三場全都滿座,大獲好評。從釜山回來隔天,怡芳尚在隔離期間,我們在線上聊到她這次的見聞,我很驚喜釜山的觀眾對這部電影反應熱烈。到底是如何把臺詞寫成這樣精準的日常語言?怡芳說,她的確去做了田野調查。去了解年輕人出沒的交友軟件,去看看年輕人的世界中,如何處理自己的想望和情欲。
雖然臺詞是日常語言,但怡芳還是用圖像挑戰了亞洲觀眾,挑戰那長久以來觀影的雙重標準。也就是說,同樣的劇情和臺詞,如果出現在歐洲片里,亞洲的觀眾覺得合理,但如果出現在亞洲片里,就覺得超乎尋常。換言之,歐洲片里的角色,似乎更被允許去做自己,而亞洲片的角色,必須活在跟觀眾一樣的道德框架里面。這似乎是一個奇妙的文化潛規則。怡芳透過電影,以歐洲式的兩性自由探索,解放了亞洲式圣女與渣男的想象。
就我的觀察,我們這個社會仍然隱隱地著迷于圣女的想像。圣女不會說出自己的欲望和情緒,永遠面帶微笑;圣女活在別人的期待里,不會挑戰權威;圣女是獵物而非獵人;圣女受到傷害不會反擊,要保持優雅;圣女只求付出不求回報。圣女不罵臟話。而渣男是怎么來的?圣女需要以上近百字的復雜教養。但渣男簡單多了,只要不被調教,凡事做自己,就是渾然天成的渣男。同理可證,渣女亦然。如今在中年的我,再重新思考兩性關系,我看到的重點,不再是渣男圣女或渣女圣男孰是孰非,我看到的是,人際之間如何能夠有真實的互動,并且在互動之中修正自己對于對方的想像,即使在親密關系中亦然。
《小藍》最打動我的,就是在平凡的日常景色中,解構了圣女與渣男的枷鎖,讓兩性都變成人。片中的青少女、青少年、男人、女人,順著本能吃飯、讀書、交朋友、探索情欲,沒有誰占誰便宜,沒有誰欺負誰,所有兩性之間原本的角力,都被移除,回到人際之間最基本的信任、尊重的核心議題,那是跨越性別、年紀的人,渴望被對待的方式。所以,那些滾床單、滾海灘的纏綿及激情,只是假象,是樂章里的變奏而非核心主題。當那些床間的言語,被鑲嵌在日常生活對話的縫隙里面時,觀者默默一笑。中年的我估計,當時觀眾席里,有多少觀眾一邊觀影,一邊心想:我懂。而從中年回看青春的探索,更能體會年輕的美好,即使是淚水,都是咸中帶著甜味。
但即便是這樣日常的變奏,偶爾也會有讓人心碎的時刻。有朋友開玩笑說,這是一部愛情片,但我卻把片中的愛情看成幻影,而被故事里的親情深深打動。那些日常生活中,小藍與母親瑣碎的對話、真實的眼神,在小小的動作中,展現對彼此的關愛,那種低調而沉淀的親情,讓觀眾有了穩固的安全感,去迎接劇中的起伏和挑戰。我在想,不只是在戲劇里,親情是療愈心靈的良藥,在真實的人生里也是。最終,這部不屑謳歌愛情的視頻,卻默默地贊許了親情,深得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