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電腦報
這一年多來,小牛電動的市值可謂慘不忍睹:2021 年 2 月 16 日,小牛電動市值尚有 41.06 億美元,到了 2022 年 11 月 22 日,僅剩下 2.34 億美元,縮水幅度高達 94.30%.
之所以如此,與其業績不振息息相關。
日前,小牛電動公布了 2022 年第三季度財報,凈利潤同比下滑 96.84%,這意味著其凈利潤連續四個季度下滑。
那么,作為兩輪電動車新勢力的代表,小牛電動怎么陷入增長困境中了?主心骨抽身,小牛電動越來越不能打了?遭兩面夾擊的小牛電動,何以突圍?
凈利潤承壓,連續四個季度下滑
小牛電動的光芒,愈發黯淡了。
2022 年第三季度,小牛電動的營業收入為 11.53 億元,同比下降 6.0%;凈利潤為 290 萬元,去年同期則為 9170 萬元。
這不是其第一次令資本市場失望了。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1 年第四季度至 2022 年第二季度,小牛電動已連續三個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特別是邁入 2022 年后下滑更有加速的趨勢。
譬如,小牛電動 2022 年第三季度的營業收入環比增長 28.22%,凈利潤環比下滑 79.86%,進一步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境地。
小牛電動之所以營業收入尚可,皆因提價。
當期,小牛電動平均單車售價為 3595 元,同比上漲 16.4%;其中中國市場的平均單車售價為 3265 元,同比上漲 18.8%,海外市場的平均單車售價為 3386 元,同比下滑 61%,主要系參與亞馬遜 Prime Day 大促銷。
盡管如此,仍難以掩蓋凈利潤持續低迷的頹勢。
一方面,提價后遺癥顯現。
小牛電動當期的全球銷量為 320798 輛,同比下滑 19.2%;其中,中國市場的銷量為 263189 輛,同比下降了 32.9%。
這意味著,小牛電動賣不動了,規模優勢在減弱。
另外一方面,重營銷輕研發。
小牛電動當期的毛利為 2.55 億元,營銷費用為 1.7 億元,營銷費用為毛利的 66.67%,成為吞噬毛利的 " 黑洞 "。
與之對應的是,研發費用不足。
小牛電動當期的研發費用為 4980 萬元,僅為營銷費用的 29.23%,是一家典型的依賴營銷驅動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4980 萬元研發費用中,包含了因為員工成本和基于股份的薪酬增加的 900 萬元人民幣,如若剔除實際研發費用僅為 4080 萬元。
從研發占比來看,小牛電動為 4.3%,依然處于行業第一梯隊,但低于同為新勢力的九號公司的 5.16%。
更為糟糕的是,小牛電動的前景依然悲觀。
對此,小牛電動 CEO 李彥坦承:"2022 年 UQi+ 自發布以來也收到了非常熱烈的回應,在雙 11 購物節期間被淘寶評為電動滑板車類別的暢銷產品。但在本季度剩下的時間里,我們仍然面臨著一線城市消費者情緒復蘇低于預期的挑戰。"
換而言之,小牛電動的低迷仍將持續。
李一男旁顧,胡依林抽身
小牛電動走到這一步,與主心骨志不在此息息相關。
小牛電動是明勢資本 2014 年成立以來第一個天使輪領投并成功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其合伙人黃明明于上市之初發了一封公開信《永遠不要低估一支團隊的力量》。
" 外界總是喜歡用天才的靈光乍現和領袖的雄才大略,來籠統地概括創業成功的理由。唯有身處其間,我們才會更深刻地明白團隊的力量。在這個關于小牛 " 團隊 " 的故事里,李一男的名字永遠會寫在前頭。"
李一男,昔日的華為 " 太子 ",敏銳地發現了兩輪電動車市場存在創新不足、同質化嚴重、價格戰成風等問題,遂推動小牛電動以高端之姿入局,從而開辟了高端兩輪電動車這個細分賽道。
如今,李一男醉心于造車,打造了自游家品牌,瞄準 30 萬元級新能源 SUV,參與造車新勢力的角逐。
須知,造車江湖可謂腥風血雨,哪容得李一男一心兩用。
李一男之外,另外一個重要創始人胡依林也有了變動:2022 年 10 月 7 日,胡依林辭去研發副總裁之職,之后繼續擔任公司董事,并將擔任公司顧問。
胡依林堪稱小牛電動的靈魂人物,負責將李一男的構想落地," 是他對極致完美的產品體驗的追求奠定了小牛的口碑和品牌;是他在外界都在質疑的時候,仍舊全情投入,不分晝夜地一次次推翻自己的構圖、繪制、模型、試車 ……"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鋅刻度:" 如今的小牛電動早已變味,為了降低成本更換了頂級供應商,與追求極致的胡依林格格不入。"
據 " 阿爾法工場 " 報道,小牛電動價格上漲的同時,產品性能并沒有同步提升,且博世電機、松下電池等頂級供應商已被更換。
此外,其品控也一言難盡。
譬如,2021 年 6 月,小牛電動的全資子公司江蘇小牛電動科技有限公司多個型號的產品因照明、短路保護、使用說明書、尺寸限值、蓄電池防篡改項目抽檢不合格被常州市武進區市場監管局罰款 29 萬元。
再譬如,新浪黑貓投訴平臺上,小牛電動相關的投訴高達 1950 條,涉及剎車異響、后輪轂質量差、線上下單線下拒提、續航與宣傳嚴重不符、車后座焊接點開裂、不騎行時自動掉電、車輛觸發報警后異常斷電等質量問題。
此背景下,胡依林抽身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簡而言之,被寄予厚望的小牛電動團隊,如今遭遇劇烈動蕩,成為公司走下坡路的內因。
畢竟,團隊不凝,走得不穩。
先發優勢不存,慘遭兩面夾擊
拋開內憂不談,小牛電動的外患也不容忽視。
首先,鋰電優勢不再。
小牛電動當初起勢,離不開率先大規模使用鋰電池,從而降維打擊傳統兩輪電動車勢力,不過鋰電池并沒有使用門檻,新勢力能用,傳統勢力自然也能用。
于是乎,雅迪、愛瑪等紛紛邁入鋰電時代。
如此一來,小牛電動的一大優勢蕩然無存,甚至官方認為鋰電池成本高企,影響了相應車型的滲透率。
事實上,兩輪電動車也與新能源汽車一樣,在行業的話語權不高,面臨上游原材料暴漲帶來的經營壓力。
其次,智能化成為行業共識。
鋰電之外,智能化是小牛電動的另外一個看家本領。
然而,智能化早已成為行業的共識,雅迪、愛瑪等傳統勢力渴望上躍,紛紛布局智能兩輪電動車,而后入者九號公司憑借 " 更智能 + 更高端 " 的打法不斷攻城略地,一躍成為兩輪電動車賽道最年輕的重要玩家。
據魯大師實驗室的數據顯示,九號公司機械師 MMAX 系列產品穩居智能排行榜第一。
顯而易見,九號公司與小牛電動的用戶群出現了高度重疊。
更為糟糕的是,九號公司二期工廠竣工之后,產能將從 100 萬輛翻倍至 200 萬輛,或進一步令小牛電動承壓。
再次,下沉無力。
面對圍攻,小牛電動調整了打法,推出 GOVA 系列直接針對下沉市場,渴望以此破局,從而打開增量之門。
雖然 GOVA 系列可圈可點,但依然無力改變其困局。
畢竟,下沉市場是雅迪、愛瑪的主戰場,且更熟悉價格戰,小牛電動的低價擴張的策略能持續多久仍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實際上,雅迪、愛瑪等日子過得并不差。
譬如,2022 年第三季度,愛瑪科技的營業收入為 77.91 億元,同比增長 49.79%;凈利潤為 6.87 億元,同比增長 160.29%,與小牛電動形成了鮮明對比。
總而言之,兩輪電動車當下新舊勢力鏖戰正酣,小牛電動的主心骨卻抽身旁顧,勢必對其關切大不如前,從而走上了下坡路,遭各路勢力圍獵。
那么,小牛電動的苦日子還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