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影的發展史上,軍事題材的電影發展相對滯后。中國軍事題材故事影片攝制,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進入一個較有聲色的發展階段。軍事電影得以發展的原因,除了電影技術本身的進步,根本原因在于時代的震蕩與呼喚。
軍事電影由于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和歷史回望的意義,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獨特的存在。但是學界對于軍事電影這一概念的描述略有不同。根據邊國立的觀點:“軍事類型影片的涵蓋,首先是指與軍事范疇和軍隊特質、軍隊生活相聯系的影片,它不同于西方軍事電影一般就專指戰爭片。
同時,它又在長期觀賞實踐中在各種觀賞群體的“推動”下漸成,有著某些規范特點的有某些常見元素的更具體的狹義電影類型群。在市場經濟條件中,軍事類型電影思維也應更具開放性。”根據周星的觀點:“中國軍事電影作為題材概念指稱一般包括“三軍”:軍人、軍隊、軍事行為。
根據饒曙光的觀點:“廣義而言,凡與戰爭、軍隊以及軍人有關的電影都可以稱為軍事題材電影或軍事電影。從世界范圍內看,軍事題材電影或軍事電影都是最有影響的電影類型之一。”
軍事題材電影是中國獨特的電影類型,在百余年的中國電影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軍事電影的創作有著相同相近的歷史傳承因素,又制約于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語境,顯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
軍事電影在不同的階段也有著藝術形態、藝術功能的不同。
在影片內容上,影片塑造出不同的英雄形象,驍勇善戰,奮力抗敵的故事,激發出廣泛的愛國情懷。同時也記錄了日軍對中國的殘暴行為,真實的展現了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正面的反抗日本入侵的過程。
就整個中國電影史來說,軍事電影進入正式發展軌道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從新中國成立以來,軍事電影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萌芽階段、發展階段、低潮階段和崛起階段。萌芽階段集中在“十七年”時期,這個時期的軍事電影生存于獨特的歷史語境之中。
文藝“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統領著十七年中國電影,“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的原則決定著創作和評論的主導方向,軍事電影亦是如此。
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族進入了嶄新的時代,中國軍事電影也呈現出了新的面貌,在作品形態上有了新的發展,但是受現實主義傳統的影響,與1949年以前的中國軍事電影在創作方法上有繼承性,根據筆者統計,“十七年”期間拍攝了603部影片,軍事題材影片共有187部,其中92%是戰爭片,占到了總產量(603多部)的三成左右。
從這個數量和比例可以看出,戰爭片是軍事電影萌芽階段的最主要類型,這種戰爭片記述中國武裝革命斗爭的歷史,歌頌各種各樣的革命人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業績。努力記述中國近代以來特別是中國人名隊伍領導的武裝革命斗爭的多個方面。
軍事電影不僅回眸革命歷史,自覺塑造許多時代感強烈的高揚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旗幟得瑟新型主人公——人名隊伍領導的革命隊伍及革命軍人形象,以及支援革命戰爭的人民英雄形象,還展現著和平時期軍營生活、塑造繼承革命傳統的新一代軍人形象和英模形象。他們從各種角度完成著對革命歷史功績充分的肯定。
展現了中華民族在反侵略斗爭中爭取名族獨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不屈不撓的精神風貌,這一時期的軍事電影剛剛步入正軌,但是生成語境相對封閉,創作風格趨于程式化。發展階段時間上是指開放至90年代末期,軍事電影迎來了一次高速發展時期。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文藝界提出“文藝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的口號,藝術創作上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軍事電影創作在開放的新形勢下,也擺脫了文革時期“文藝工具論”的理念,重新回歸到電影藝術本體。軍事電影的創作在這種語境下,創作思想也不斷解放,創作觀念不斷豐富。
1979年到1984年形成一個從全面恢復到探索發展的重要階段。電影本體愈加受到重視,電影創作者的代際特征愈加明顯。第二代、第三代導演拍攝了一批更加成熟的傳統面貌的軍事影片。
70年代末問世的第四代電影人拍攝的《小花》開啟電影語言探索之風。80年代初,影片《高山下的花環》以悲劇的表現突破了傳統軍事影片,成為第三代電影人的扛鼎之作。
軍事電影在變化著的創作群體與變化著的觀賞群體的互動中得到進步,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是軍事電影的有一個發展階段,電影形態走向豐富,軍事電影開始廣泛關注娛樂品格和市場需要。
80年代末,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40周年為契機,推出了《開國大典》等一批重大歷史題材影片,這些影片以富有新意的敘事內涵和新的表意手段發揮著極佳的精神傳承效果。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電影體制的改革,更加充分調動著創作積極性。“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成為共識。
軍事題材影片在思想性、娛樂性、藝術性并存方面取得新的經驗,呈現良好的發展前景。低潮階段主要集中在新千年以后,軍事電影在十年間處于低潮狀態。新千年以后,戰爭片的數量快速增長。
例如《金陵十三釵》《集結號》、《南京,南京》等等在藝術上和商業上都有所收獲;但是真正意義上的軍事電影,缺陷入了低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國處于長時期的和平狀態,無仗可打,軍事片成了訓練片、演戲片,另一方面是當代的涉外戰爭題材當時處于敏感內容,不能被搬上大銀幕。
因此大部分的軍事片還是取材于抗戰題材,雖然在內容上沒有突破和發展,僅僅有《沖出亞馬遜》為軍事電影開創出一條新的道路。這部電影以真實的人物和故事為原型,講述中國軍隊派遣優秀的特種兵去集訓的故事。
影片采用雙線敘事方法,一條線從部隊集訓的殘酷入手,另一條線展現特種兵與販毒集團的斗智斗勇。影片在視覺上的奇觀塑造,令人眼前一亮,滿足了觀眾的觀看欲望;在故事背景上走出中國,來到境外講述故事;在人物塑造上,第一次刻畫了中國特種兵的人物形象。
雖然故事的講述還略顯牽強,邏輯上也有硬傷,但是《沖出亞馬遜》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拓荒性的意義,它是我國第一部以特種兵為題材創作的電影。
崛起階段表現在新千年的第一個十年之后,軍事片迎來了整體性的崛起。
這段時期首先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方面國家整體實力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情緒不斷增強,對軍事電影表現出更加積極的接受度;其次,電影市場的不斷開放和擴大,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給發育中的軍事電影;最后,電影的產業化改革有利于軍事電影的融資、制作和發行。
因此這一時期軍事電影開始崛起。例如《建國大業》、《十月圍城》《智取威虎山》等,影片將主旋律和商業化兩個看似背道而馳的風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達到了影藝術性和票房的雙豐收。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