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1月8日訊(記者萬旭明)你還看國產愛情片嗎,還會為它淚流滿面嗎?近日,貓眼娛樂旗下貓眼研究院發布《國產愛情電影數據洞察》(下稱《報告》),復盤近十年國產愛情電影的發展趨勢。《報告》顯示,影片同質化帶來的審美疲勞已成為國產愛情電影面臨的最大難題,“催淚”已不再是打動觀眾的靈藥。
《報告》復盤了近十年的國產愛情電影代表作,2011年票房黑馬《失戀33》天、2013年《北京遇上西雅圖》、2017年《前任3》、2018年《后來的我們》等都曾引領風潮。但近三年再難找到破圈之作,“2020年以來,影片類型供給出現明顯失衡,作為更輕巧的愛情電影,本應有著更好的發展契機。但在各項數據都有回暖的2021年,愛情電影在國產市場中11%的占比,相比往年仍有差距。部均票房繼續下行,無論是創作還是市場運作,都出現高度同質化的現象,國產愛情電影急需破局。”
所謂“同質化”,“催淚”是其中重要一環。在各種國產片的信息中,觀眾常能看到“破防”“淚崩”“意難平”等詞語,配上懟臉拍攝的觀眾流淚照。《報告》表明,觀察用戶評論,可發現近幾年高票房電影的劇情共性就是“催淚制勝”,但用戶已經出現審美疲勞。2022年,同類作品已不再被大眾買單,從一定程度來講,大眾對“哭片”已經“看累了”,由此反映出觀影需求的轉變。
隨之而來的是觀眾評價的整體下滑。《報告》盤點2020年至今票房5000萬元以上的國產愛情電影,大部分劇情評分在7分以下,只有2部影片能夠達到8分以上,其中之一就是不催淚、不青春的《愛情神話》。在觀眾負面評價的匯總中,尷尬、莫名其妙、老套、狗血、無聊等成為高頻詞匯,典型情節的反復套用、強行制造沖突、缺乏邏輯和真實感,這些劇作方面的毛病是決定觀眾是否喜歡一部電影的核心,隨后才是“主創及角色評價”等。相較于“催淚”或是亮眼的主演陣容,觀眾更渴求真實感與優質的劇作水平。
【編輯:鄧臘秀】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