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新片火了。
豆瓣開分8.7,有望成為今年評分最高的劇情片。
但,別看它如今風光無二。
其實,這一IP自問世以來命運多舛。
原作被列為禁書,作者也因此被剝奪國籍,遠走他鄉。
第一版改編電影,一度遭到大幅刪改,乃至禁映。
近一個世紀過去,網飛拍出新版,又令這IP翻紅。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
《西線無戰事》
Im Westen nichts Neues
戰爭片,向來備受名導青睞。
經典如《拯救大兵瑞恩》,照見人性光輝。
最近翻紅的《一九四二》,社會批判入木三分。
而和這些電影帶來的震撼觀感相比。
新版《西線無戰事》,則強調一種巨大的挫敗感。
民眾總是把戰爭賦予英雄主義和羅曼蒂克的戲劇性想象,但真實的戰爭并非如此。
男主保羅·鮑曼就經歷了這樣幻滅的過程。
他生活在一戰時期的德國。
還是一個熱血青年,被英雄主義的念頭沖昏頭腦。
于是,偷偷瞞著家里人報名參軍了。
但殊不知,奮勇殺敵帶來的成就感只存在想象中。
在戰場上,保羅和同伴們要把精力消磨在枯燥機械的「小事」中。
比如,趕上大雨連綿。
他們就得日復一日地用頭盔、小水桶把壕溝里的雨水舀出去。
最難搞的不是敵人,而是難以忍受的饑餓。
士兵們的食物得不到保障。
湯里面只有幾塊土豆和幾塊肉,經常是饑一頓飽一頓。
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的意志早已被消磨殆盡,開始不管不顧起來。
會違背原則,去百姓家里偷鵝吃。
進入敵區,和敵人打仗時,他們第一時間的反應也是找東西吃,差點因此耽誤了戰機。
食不果腹,筋疲力盡。
可想而知,遇到敵軍的時候,他們已經沒有了之前的熱血。
一次,為了保命,保羅殺死了一名敵軍。
但這時的他并沒有感到一絲快感。
反而十分痛苦,第一次流下了淚水。
拼命擦掉手上的血。
之后,他又想方設法地救人。
幫他止血,用手舀水給他喝,還稱對方為「同志」……
直到最后,雖然敵軍還是死了,但保羅依然承諾以后會照顧好他的妻子和孩子。
然后和敵軍緊緊相擁。
因為他清楚自己和眼前的敵人并沒有深仇大恨,反而有著同病相憐的意味,都背井離鄉,承受著死亡的威脅。
這樣的戰場用人間地獄形容也不為過。
但開弓沒有回頭箭。
保羅不得不深陷其中。
而且還要看著一個又一個的同伴們像稻草人一樣倒在敵人的炮彈之下。
直到最后,自己也走向了死亡。
這也正是在前線所有戰士的縮影。
他們本想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再作為英雄風光歸家。
可結果卻是,眼睜睜看著自己的人生被戰爭徹底毀掉。
有的戰死沙場,家庭破碎。
甚至有許多人還沒開上一槍,就成了炮灰。
保羅曾調查的一批新兵就是如此。
由于缺乏武器的相關知識,在被毒氣彈攻擊時,他們過早地摘下防毒面具。
就這樣被毒死了。
即便最后有的戰士能僥幸回家,但他們的人生再也不能和從前一樣了。
正如保羅的同伴。
他的腿遭到截肢,聽說可以回家時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
因為他清楚回到家后,不能繼續做原來的工作了,只會成為廢物、拖累。
于是,他選擇了自殺。
而最可悲的是,他們的犧牲到頭來只是白費功夫。
不僅沒有完成進軍巴黎的偉愿,而且戰線幾乎沒有移動。
挫敗感來源于落差。
也就是想象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出入。
這些血氣方剛的小伙子們,以為軍旅生涯只是一場短暫的歷練。
最大的益處是會和軍歌中唱的那樣,可以更輕易地獲得浪漫愛情。
而在上了戰場后,才發現根本不是如此。
他們時刻被死亡威脅,根本見不到女性,更談不上邂逅愛情。
保羅和同伴們只能通過一條絲巾,一張海報聊以慰籍。
戰場上的無邊灰暗,更襯出他們出發前的笑臉是多么天真。
但,難道要把落差感歸結于他們的「無知」嗎?
并非如此。
士兵們的觀念,實際上是被無形中洗腦的結果。
為了展現這一點,電影有意跳出他們的視角,帶我們揭開戰場后方的暗流涌動。
政府高層拿捏住年輕人想要精忠報國的決心,共同編織了一個虛幻的謊言。
「我相信我很快能見到你們中的大部分歸來。你們將帶著榮譽歸劍入鞘,你們驕傲高挺的胸前會佩戴著鐵十字。」
讓人不可自拔地沉浸在自我感動中。
還以為這只是一場有去有回的旅程,日后將會成為自己的談資。
其他軍官則默契地對事實保持緘默。
保羅報到時遇到的軍官,其實很清楚前線的戰況。
也明白給保羅的軍服里含有殘忍的一面,是從死去士兵的身上扒下來,然后重新進行洗滌、縫制的。
一大缸血水觸目驚心。
但在保羅前來質問軍服上怎么寫的是別人名字的時候,軍官說了謊。
之后又輕飄飄地把帶有名字的標簽撕掉。
對于他來說,這或許是一個「善意的謊言」。
因為說出事實之后也只是無用功,不能讓這些被鼓動到虛榮心極度膨脹的年輕人回頭。
而且讓他們晚點認識到事情的真相,可能是一件好事。
至少不用遭受太多心理折磨。
不論如何,政府高官們都不斷將這個騙局進行下去。
把這些年輕且毫無經驗的士兵當成工具或是一把可以移動的機槍。
正如原著中所控訴的那樣。
「他們本應引領我們這些十八九歲的年輕人走向成人世界,本應成為我們走向職業、職責、文化,走向進步世界和未來的領路人。盡管我們偶爾嘲笑他們、捉弄他們,但骨子里我們信任他們。由他們所代表的『權威』,在我們心目中,和更偉大的判斷力、更合乎人性的知識緊密相連。而我們見到的第一個死人,粉碎了我們的信念。」
謊言被美化得再冠冕堂皇,終究是謊言。
見識到真正的戰場后,真相便會勢不可擋地浮出水面。
直到此刻,戰士們才開始意識到自己被洗腦了。
影片中兩個前后呼應的場景,形成了無比刺眼的對比。
出發前,保羅眼神明亮,歡欣鼓舞。
而最后,保羅在戰場上又聽到了一次漂亮的宣講。
不過,這時的他已經領略到了戰爭的真實面目。
狀如行尸走肉,眼中黯淡無光。
如果把《西線無戰事》當成一出大型諷刺劇。
那么戲里的「故事」,還只是開場。
戲外的「事故」,才是高潮。
1930年版電影在德國首映時,發生了混亂的一幕。
影廳里被投擲了臭氣彈、胡椒粉和無數活老鼠。
觀眾驚慌失措四下逃竄。
放映也被迫終止。
而這場鬧劇的始作俑者,就是當時的納粹黨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
事后他還沾沾自喜地總結了一番,稱之為「勝利」。
隨后,這部電影在德國、意大利、奧地利、法國等地被禁。
直到1952年,才開始解禁。
長達幾十年內,他們用這種手段控制輿論。
銀幕之下的洗腦,比電影中描繪的更甚。
他們試圖讓人們把生命的消逝臆想成一場可歌可泣的獻祭,從而忽視戰爭之外民不聊生的現實。
正像呼蘭的脫口秀當中那句「劉備率軍20余萬攻打襄陽,10萬百姓流離失所」。
不論士兵還是百姓,在這樣的敘事中也不過是冰冷的寥寥幾筆而已。
《西線無戰事》不僅點出了士兵們被洗腦的事實。
還試圖去追問背后的根源。
片中的一個將軍,只知道滿足私欲。
他稱自己是一名戰士,卻對前線的戰事一點都不了解,也不知道戰士們所面臨的困境。
他的生活,與保羅冒著生命危險偷鵝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
每頓都有滿漢全席。
隨手把沒有動過的肉扔給自己的狗,絲毫不覺得可惜。
而他關心的只有自己的前途。
擔心戰爭失敗之后會被釘在恥辱柱上,不能像其他人一樣榮譽加身。
于是,遲遲不肯撤兵,存在逆風翻盤的幻想。
在離和平協定生效僅僅只有幾個小時的時候,依然下令繼續開戰。
還殘忍地槍殺了所有反抗的士兵。
戰勝國的高層想法也是如此。
在戰士們食不果腹時,他們卻只因面包不是當天做的,就不吃了。
還會揪著這一點質問廚師。
而他們也在拿戰爭宣泄自己的情緒。
在簽訂和平協定的時候,他們強硬地要求德國代表團必須考慮72小時。
而且在此期間,不宣布停戰。
讓許多戰士做出了無畏的犧牲。
而這只是為了威脅和牽制德國代表團。
他們并非對自身的惡行一無所知。
恰恰是知其惡而依舊為之,再意圖掩蓋。
70年代,福柯和喬姆斯基兩位思想家做了一場世紀辯論,關于人性、公正、權力。
福柯留下一句驚世駭俗的論斷:
「人們發動戰爭是想贏,而不是因為它是正義的。」
其中的荒誕色彩,時過境遷仍耐人尋味。
這或許也是《西線無戰事》在一個世紀過后依然能夠煥發新生的原因。戰爭其實從未真正離我們遠去。
這部電影的出現,便是在重新提醒著我們。
生命有重量,不該被輕拿輕放。
本該鮮活的人生,何必零落成泥碾作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