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有小甜椒兒(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時間過得也挺快的,懷孕的時候,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熬出頭,轉眼寶寶3歲了,最艱難的時間段已經過來了,現在寶寶已經不喜歡被叫做寶寶,而喜歡我們叫她“大姑娘”,她每天也的確像個大姑娘似的,煞有介事地干涉家里的一切事情。
因為我是一個非常小心謹慎,甚至有一些焦慮的人,寶寶出生以后3個月出去工作了一段時間,后來因為寶寶逐漸和媽媽不親了(那個階段的嬰兒的特殊表現,誰帶得多,跟誰親近),我就變得很焦慮,后來決定辭掉工作成為一個全職媽媽。
之后寶寶的所有事情都是我自己親力親為,爸爸早出晚歸,沒有多少時間接觸孩子,另外爸爸是個比較嚴格的爸爸,有的時候會禁止寶寶亂擺玩具,喜歡約束她,所以她對爸爸一直有意見(雖然只有兩三歲而已,意見可大了)。
孩子不喜歡爸爸,是個大問題
爸爸也全不是一無是處,每次外出游玩的時候,寶寶都會全程讓爸爸抱著,因為她知道媽媽根本抱不動她,不讓你爸爸抱,就要自己走。
只有這個時候她喜歡趴在爸爸的肩膀上,其余時間就非常的粘媽媽。
寶寶對爸爸有“意見”,除了因為長時間跟媽媽在一起外,可能跟我的教育方法也有一定的關系。
我的教育方法是寬松的,希望給孩子一個相對包容的環境,從來不會限制她,比如說她到了精細動作發展的階段,喜歡翻箱子,我就任由她去折騰,可是如果爸爸看到了,就會不停地絮叨,禁止她這樣做。
鮮明對比之下,她肯定更相信更依賴媽媽。
尤其是,當她覺得自己在爸爸那受了委屈以后,還會跑過來哭著跟我告狀,我通常都會站在寶寶這邊,批評爸爸做得不對。
時間久了,寶寶就對爸爸產生了一定的排斥感。
原來我沒有注意這個細節,可是后來發現孩子對爸爸的排斥感的弊端,體現在社交方面。
當孩子進入集體環境以后,寶寶的問題就出現了。她不喜歡男孩,不喜歡男性老師,因為集體環境中有男孩子,有男性老師,她就很難適應集體環境,排斥異性成了一個大問題。
《爸爸去哪兒》,讓孩子重新審視“爸爸”這個角色
最近兩個月,孩子的問題徹底解決了,她現在很依戀爸爸,很喜歡跟爸爸在一起玩。原來她一刻都不能離開我,從來沒有跟爸爸單獨外出過,最近兩個月,只要爸爸一出門,她就趕緊去穿衣服穿鞋子,要跟爸爸一起出門,還能跟著爸爸騎著電動車出去兜風。
這在兩個月以前,我都不敢想象的。
如今她也已經完全適應了幼兒園生活,國慶之后,她就非常喜歡幼兒園生活,回家以后也經常會講學校發生的事情,還會講班里的男孩子做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而這一切改變,都跟我陪著她一起看《爸爸去哪兒》這個節目有關系。
原來我覺得一個3歲多的寶寶,應該不會喜歡這樣的綜藝節目,大概也看不懂這樣的綜藝節目,后來才發現是我低估了寶寶了。
她非常喜歡看這檔節目,從第一季看到第五季,現在又重新看第三季。
看節目的時候,她很認真,也會時不時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說:為什么只有爸爸,沒有媽媽參加。
這個節目有很多溫暖的瞬間,這個節目就是對爸爸最大的肯定,她逐漸以自己的爸爸為榮耀,愿意跟爸爸一起做一些小游戲,爸爸能夠帶給她極大的安全感。
《爸爸去哪兒》對孩子的教育意義
這個節目除了體現了爸爸和孩子之間的深厚感情外,還會有很多教育的細節。
比如最近又看到大俊和夏天偷吃糖果這個環節,寶寶就一動不動認真看完,然后對我說:我覺得大俊和夏天偷吃肯定不對,但是大俊的爸爸更不對,他不能這樣吼孩子。
我當時內心的想法是,話都讓你說了,我也沒啥可說的了,就肯定了她的這種觀點。
再比如康康主動照顧霓娜,她就會問:為什么康康會照顧霓娜?
我說因為康康是個懂事的大哥哥,他愿意主動照顧弟弟妹妹,她竟然問我:那康康會不會照顧我?(捂臉!康康如果能照顧你,媽媽大概就不用在這坐著了……)
不過我還是肯定了她的提問:當然會了,不管是誰,只要康康跟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在一起,他就會主動照顧,這是一種責任和擔當。
寶寶會豁然開朗地說:我也會主動照顧比我小的寶寶。(教育意義不就達到了嗎)
像這樣的細節有很多,比如說主動找人幫忙,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和小朋友們分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賽是重在參與,輸了也沒關系(以前也是總想第一,拿不到第一,就會哭鬧)等等。
自從觀看了這個節目之后,我發現平時解決不了的親子教育問題,如今都豁然開朗了,孩子突然就開竅了,在社交方面突然就打開了。
結語:
我家寶寶是從小被禁止看電視了,因為從小沒有養成看電視的習慣,也不會看手機,也就沒有這樣的要求。
孩子上半年入托班以后,老師會給孩子們看短片,她還因此不適應,因為她從來沒有看過動畫片。
其實我們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的電視節目,選對了電視節目,對孩子真的有教育意義,很多時候家長怎么都說不通的道德,融入到電視節目中,孩子認真看進去了,就突然開竅了,教育意義就達到了。
真的建議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一起重溫一下《爸爸去哪兒》,這些萌娃當初帶給我們無限的歡樂,現在也能帶給孩子無限的歡樂,關鍵對孩子還有很深的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