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定諤的猹
2022年,對于低迷多年的香港電影本土市場來說,無疑是觸底反彈的一年。古天樂的《明日戰記》目前已經突破7800萬港幣票房,而黃子華的喜劇《飯戲攻心》(內地翻譯為《還是覺得你最好》)也突破7200萬,成為了香港電影市場本土片的歷史前兩名!
當然,很多內地觀眾可能會覺得,才7000多萬有什么好大做文章的。但畢竟大家要考慮到,香港才700萬人口的市場,肯定不能跟內地市場動輒幾十億票房相提并論,在香港市場能做到這個成績已經是相當不易。
除了刷新本土片票房成績外,《明日戰記》和《飯戲攻心》也雙雙進入了包括外國片在內的香港影史票房的前25——你沒看錯,即使這樣,兩部電影在本土市場也才剛剛追上好萊塢大片的車尾燈。尤其是排第一的《復聯4》更是達成票房超過2億的恐怖成績,讓港片望塵莫及。
而在這兩年港片“回光返照“之前,港片在本土市場可謂被好萊塢大片打得節節敗退。如果不算臺灣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話,周星馳04年的《功夫》6000萬出頭的本土片票房紀錄,一直到2016年才被《寒戰2》給打破。
而在疫情前的2019年,香港電影已經慘到沒有一部能進入年度票房前十,排第一的《廉政風云》才3100多萬票房,離第十的好萊塢大片《狂野時速》還差了600多萬,真的是跌倒了谷底。
甚至別說好萊塢大片,香港電影在本土市場就連韓國電影都打不過了,在今年之前,《釜山行》還以6800萬的票房霸占著亞洲電影在香港市場的票房紀錄。
不過疫情以來,就在人們以為港片票房要越來越慘的時候,卻迎來了一波觸底反彈。首先去年的《梅艷芳》超過6100萬票房,再一次打破《功夫》記錄,接著今年又出現《明日戰記》《飯戲攻心》兩部超過7000萬的電影,向世人證明了起碼“港片目前還沒有死”。
但所謂風水輪流轉,在30年前的1992年,那個香港電影最黃金的年代,沒有一部好萊塢電影進入年度前十,港產片前十也就是所有電影的前十,而那一年周星馳也因為包攬了票房前五名,而讓1992年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周星馳年”。
但所謂盛極必衰,雖然不少網友一直把香港電影衰落的問題推到97回歸以后,所謂為了迎合內地市場變了味以及廣電審查的關系,才造成港片衰落。但實際上港片的衰落從93年就已經開始了。
就像王晶所言,首先93年因為周星馳高價賣出的《濟公》在臺灣的撲街,讓臺灣各大片商開始不再盲目購買港片,并要求放開美國片的引入,由此港片也失去了最大的海外市場。
而1993年,隨著好萊塢數字特效技術的進步,《侏羅紀公園》在香港最早突破6000萬票房的記錄,一下把港片全甩開了一個身位。由此,從香港本土市場,到東南亞等海外市場,港片全面失守,面對已經進化的好萊塢大片,還處在小打小鬧階段的港片也徹底落后于了世界潮流。
反而是03年跟內地簽訂合作協議以后,港片能以合拍片身份進入內地市場,才又迎來了一波復興。不過由此也造成了許多觀眾所謂的“港味越來越淡”的問題。 但畢竟如王晶所說,如果只有香港市場沒有內地市場,港片根本支撐不起高投資,超過600萬就沒法回本了。
所以可以看出,雖然這兩年港片有觸底反彈的趨勢,但很大程度也是因為受疫情沖擊,以及流媒體的崛起,好萊塢電影的統治力下降,再加上香港觀眾支持本土電影的意識增強,讓港片才有了喘息機會。
但香港電影市場畢竟太小,只能算是配餐,真正的票房大頭還是在內地。而像《明日戰記》這樣高成本的大片,雖然在香港創造記錄,馬上要突破8000萬港幣(約7500萬人民幣),但內地票房只有6.7億,還是讓投資成本高達4500萬美元(約3.3億人民幣)的《明日戰記》處于虧損狀態。按照票房是成本的3倍來算,起碼總票房要達到10億人民幣才能回本。
如果要支撐起港片市場,顯然不能只靠黃子華的這類小成本喜劇,所以未來港片怎么在融入內地市場的同時,又能保持本土特色,爭取在內地以外再重新開辟更多海外市場,才能算是真正迎來復興了。但對于已經在內地市場逐漸邊緣化的港片來說,顯然是難上加難,港片首先要解決的還是先“活下來”的問題。
不過目前已經有像陳可辛這樣的香港導演,開始嘗試開設流媒體公司,邀請成龍章子怡甄子丹等明星加盟,并跟跟亞洲多國的團隊合作,拍攝面向全亞洲乃至全球市場的電影級別的流媒體影視劇。
或許流媒體時代,能讓香港影視重新獲得更多發展機遇。
對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