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電影《何以為家》,窮人是不是不配生孩子?窮人的孩子是不是一生下來就應(yīng)該埋掉? 有些人在看到電影最后男孩的控訴后,非常生氣,覺得這部電影在表達這樣一個價值觀。這也是一種觀點,but i dont think so。 電影采用了倒敘的方法,我們首先知道了贊恩把他父母告上法庭,因為“他們生下了我”。接著電影詳細記敘了贊恩的經(jīng)歷。 從小早當家,工作,照顧弟妹……
這么懂事的孩子,卻沒有得到一絲一毫正常的來自父母的親昵鶴愛意。當他的妹妹薩哈初潮來臨時,贊恩明白這對于一個女孩來說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她成功“蛻變”為一個商品,可以減輕家里的負擔。他不愿意,他是一個非常有主見,有自己想法和原則的人,他對于“壞人”的東西,即使再缺乏,也絕不接受。他費勁心思收拾好一切準備帶著妹妹逃,但終究晚了一步。
他撕心裂肺地想從母親那里搶過薩哈,但終究無能為力。他離家出走,成為多若米骨牌的最后一張,卻發(fā)現(xiàn)決定權(quán)在自己這里,卻依舊拯救不了自己的生活。 他的生活就是地獄,而他的母親居然還想要生一個孩子下來。 他只能控訴,為什么要生下我,為什么要生小孩。這是他稚嫩的視角。控訴父母把自己生下來從來就不是根本的原因,它甚至帶著荒謬的色彩。
我覺得這就是電影的一個表現(xiàn)手法,用荒謬的原因,加深對深層次原因的諷刺。作為觀影者的我們,應(yīng)該明白這荒謬餓控訴背后深層次的原因不是生孩子問題造成的,而是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背后,又是無數(shù)個利益集團打著無數(shù)個冠冕堂皇的旗號,爭奪資源,權(quán)力。 那么多利益集團的混戰(zhàn),又可以往前推一步,社會結(jié)構(gòu)的畸形。拿敘利亞來講,早期的政策幾乎沿襲了蘇聯(lián)政府,國營為主,軍事為主。
再加上處于中東地區(qū),一塊資源大肥肉,11年前早就危機四伏,11年后連綿不絕的戰(zhàn)火漫肆至每個角落。滿目蒼痍,民不聊生。 社會結(jié)構(gòu)的畸形再往前推一把,應(yīng)該在于人。人的貪婪。中東只是一個地理概念,溝通亞洲、歐洲、非洲只是一個區(qū)域概念,石油資源豐富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陳述。中東本就是一塊土地,而在某些人、組織眼里,它才成了一塊“肥肉”。世界上本沒有“肥肉”,想吃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肥肉”。
大家都變成大猩猩吧,返祖也挺好的。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少用自己的價值觀往上面的任何一個人身上套吧,“不曾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里面的母親在面對法官時說,你們體會過我的生活,憑什么指責我。其實挺想送給生活中那些站在制高點的人的。笑死說小男孩不要委屈自己的出生,要奮斗改變命運的,我真羨慕你,你個大猩猩吃你的香蕉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