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松毛嶺》正在優酷熱播。
這部由優酷、慈文傳媒、小糖人傳媒、劇有想法聯合出品的革命歷史題材網絡劇,給1號最大的觸動是——
這是一部有「團魂」的革命歷史題材劇。
那么,一部劇的團魂,是怎么燃燒起來的呢?
1號同樣也在《血戰松毛嶺》中,找到了答案——
先有一段團魂不滅的革命歷史,
由此凝聚一群激發出團魂的創作隊伍,
而后影視還原了一段團魂燃燒的激情歲月。
一段團魂不滅的革命歷史
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松毛嶺團魂,才是這個火種最初的始源。
《血戰松毛嶺》是根據1933年-1934年間,真實發生在福建省內的革命史實改編的。松毛嶺地區的戰役由朋口戰役、溫坊戰役以及松毛嶺歷時七天七夜的防御戰共同組成。朋口戰役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福建事變」,溫坊戰役是第五次反圍剿以來少有的勝利,而松毛嶺之戰后正式開始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是第五次反圍剿中閩西的最后一戰。
在這一系列戰役中,無數在真實歷史中,鮮活而年輕的生命,前仆后繼、誓死戰斗。《血戰松毛嶺》導演劉雪松說,「如果你去福建龍巖松毛嶺,你看見那個馬尾松的松濤,你真的可以感受到這一萬多英烈的吟唱,讓人肅然起敬。」這個萬人將士血戰不屈的團魂,是超越肉身不滅的存在,在當年的松毛嶺燃燒,在今天仍能激蕩人心。
然而,這樣一段歷史,在當地縣志中記載著,在當地紀念館中追悼著,在當地鄉民口中尚有流傳著,甚至在他們的生活痕跡中保留著——福建龍巖,是全球華人唯一提前一天過中秋節的,因為當年國民黨官宣要中秋打到龍巖,老鄉們就提前一天挑著月餅上了戰場和紅軍提前一天過中秋,這個習俗流傳至今。
而影視的功能,恰能永續靈魂。
在松毛嶺的團魂中,最寶貴的品格在于,它呈現了基層民眾的革命團魂。
《血戰松毛嶺》之所以要取材自松毛嶺,因為這個「團」很特別。他們來自貧雇農、長工、小商業主、流民,很多人都目不識丁,不知道什么大道理、大局觀。但恰恰是這樣所謂的「底層人民」,形成了一股血戰到底的「松毛嶺團魂」。
但這樣的「團」,又很普遍。正是因為「松毛嶺團魂」不是孤例,而是全中國有無數的「松毛嶺式的團魂」,革命的理念深入基層,中國百姓不再麻木、敢于斗爭,中國革命有了群眾基礎才得以成功。
而《血戰松毛嶺》的意義,就在于它讓中國革命題材集體敘事的拼圖,得以更加完整——
既有大人物的高瞻遠矚,也有小人物的殊死拼搏;
既有全國性的經典大戰,也有地方性的無名要戰。
就像《血戰松毛嶺》里,寫在作品最后的那句話——
「他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他們的事業萬古流芳」。
一個有團魂的創作隊伍
一個有團魂的創作隊伍
但是,當有一群人,決心開始做這樣一個題材時,就也同時決心——
不能再讓這些名字無人問津。
然而,要想實現這個志向,卻要付出極大勇氣。因為不是大人物、不是大戰役、不是大IP,同時,又立志了要以貼近史實作為第一標準,大膽地走一條不那么尋常的創作路線。
在這個新標準之下——
演員,以貼臉為原則。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每天超過12小時試戲,參與演員多達200多人,只為了尋找到演技與本色都與人物神形一致的演員。比如飾演政委馬青山的演員郭家豪,因為非常喜歡這個劇本,連著三天來試三個角色,終于在漫長的過程中,導演發現他在試戲之外,一會兒幫這個人一會兒幫那個人,特別像政委馬青山。馬青山有句臺詞,「如果余光明是爹,那我就是娘,我會把大家照顧的好好的」。事實證明,導演的選擇沒錯,后來,劇里劇外,他都是把大家照顧得好好的馬青山。
創作,以貼史為原則。又是耗時一個多月的時間,《血戰松毛嶺》劇組聘請軍事專家,放棄橫店現成戰壕,按照真正軍事概念實施,把整個山頭按照松毛嶺戰場還原,回型、馬蹄型、倒打型,多少米一個地堡、多少米一個碉堡。施工完成之后,軍事專家一看,「這完全可以打仗了!只要打得不是太臭,擋住對方一個加強團,一個禮拜不成問題!」達到這種級別對戰斗場景和戰斗細節的還原,是一個突破。
正是一個有信念的原型題材遇到了一個有信念的創作理念,形成了一個有信念的創作隊伍:
男主角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男主角。張寧江不只是扮演劇里的男一號余光明,也是整個劇組的男一號。進組之后,他就拿著「第五次反圍剿」的大部頭資料,把所有有戲的、沒戲的演員都請到他房間里,討論歷史、圍讀劇本、討論角色;在拍戲過程中,又像戲里組織獨立團操練一樣,組織大家健身、保持好的狀態。
而在他的感召之下,《血戰松毛嶺》的演員成了真的「松毛嶺」的戰士。上戲下戲,長達80天,他們每天都把紅軍衣服穿在身上,不管襪子還是布衣。不只是外在的,也沁入了內在,演員們互相較勁地去了解歷史、琢磨臺詞、進入人物。所以,拍到后期,不像是在「拍戲」了,更像是「紀錄」了。為了讓劇還原歷史,路,要用碎石還原當年的路,鞋,也要演員穿上紅軍的草鞋。一場戲中,扮演木匠的演員,不小心跑掉草鞋后,并沒因此出戲,而是繼續奔跑,攝影師就馬上抓拍他的腳,從沒有血到流血到石頭上都是他的血……演員和人物,不再分你我。
不只是臺前,同樣在幕后。每一個工種,每一個崗位,都想為這部戲,做得更多。煙火老師對導演說:「這個作品太棒了!你就說你要多少個炸點?你要10個,我就給你20個,我保證你所有的畫面炸到極致。咱們就這么多錢,但我自己可以拿出自己的家底,給你炸!」
而作為平臺方,優酷則給予了最大的支持,最大的保護。「可以說,沒有優酷作為一個頭部互聯網平臺的支持,這部劇很難這么快面世。作為互聯網平臺,他們卻敢走一條非流量的新路,這個勇氣,源于優酷的人文精神,信念、使命與責任」,劉雪松說。
所以,在這樣一支從平臺到制作、從臺前到幕后,形成統一思想、統一團魂的隊伍,它在創作理念層面,也樹立了網劇新標桿——
這個新標桿,標志著影視創作風氣的一次純凈式的實驗場;
標志著互聯網文藝標準的再定義,從流量至上到初心回歸。
一段團魂燃燒的激情歲月
正是一個有團魂的故事,被一群有團魂的人講述,我們才看到了一段團魂燃燒的激情歲月。
通過《血戰松毛嶺》,我們終于得以理解,紅軍的團魂,究竟是什么?
毛主席說,「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在這部劇中,終于有了最具象的表達。
每個人,都是有缺陷的小人物;但每個人,也都有他的優點與長處。所謂團魂,就是在一個團里,大家和而不同,彼此取長補短,一起向著一個目標努力。
比如項萬金,他很市儈,很油滑,會臨陣脫逃,會計較得失,但是,他的觀察力非常敏銳,能夠準確預判,哪條道是有伏擊的,哪條道是安全的;比如李革命,他有一個白軍出身的哥哥,又是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年輕人,但是,他很有革命激情,也有文化修養。
這些人物,都不是「完美」的革命者。
但是,紅軍之所以能成功,就是有「團結可團結一切的力量」的包容度,而不是所謂的道德潔癖,嫌棄這個人的秉性,挑剔那個人的缺點,而是在確定一個共產主義的共同理想下,發揮個人所長,勁兒往一處使。
而男主角余光明的角色,就是紅軍團魂思想的象征性人物,他會看到項萬金市儈之下的精明,會看到李革命書生氣下的潛力。他會對李革命說,「我們紅軍,確實需要你這樣的人才」。
正是在余光明的團結下,這個團中,才有了朱音這樣會醫的、馬青山這樣會管的、項萬金這樣會算的、跛佬這樣會打的……而在劇中,作品也通過熱血畫風人物板上的符號,強調了每個人的「屬性」,比如朱音的是一個象征醫者的醫藥包,馬青山的是一冊共產黨宣言,項萬金是一個算盤,跛佬是一把小刀。
所以,小人物凝結大團魂,《血戰松毛嶺》把中國革命成功的底層邏輯之一,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