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部電視劇,把《雞毛飛上天》、《大江大河》,甚至是鄭少秋的《大時代》,統統融為一體。
你會不會覺得吊炸天?
還真有人就這么干了。
一部叫《大博弈》的電視劇,赤裸裸把“年度爽劇”四個字,寫在臉上。
開播收視第一,連續十幾天穩居全國前三,全網播放量四連冠。
概念有多高?
故事,講的是一個擅長賣老鼠藥的男人。
帶領一座瀕臨破產的機械廠,成為了世界級集團。
最猛的是,這樣一個絕地逆襲的史詩,竟然還有1:1的現實原型。
寫出這個故事的,是編劇周梅森。
當年看得我們觸目驚心,欲罷不能的《人民的名義》,就是他的高作。
去年,因為尺度太大被雪藏兩年后刪減播出的《突圍》(原名《人民的財產》),也是他寫的。
現實主義大尺度宗師一個。
《人民的名義》
《突圍》
演員方面。
打主力的有四個,秦昊、萬茜、田雨和譚凱,其中秦昊在2022上半年已經輸出了一部口碑炸裂的《親愛的小孩》。
除此之外,能看到“白寶山”丁勇岱,“田國富書記”翟萬臣,譚凱、杜源、句號、劉琳、雷佳音柯藍等資深演技派。
其中劉琳和秦昊,還完成了“朱朝陽媽媽”與“張東升”的“世紀大會面”。
《大博弈》有十足的爽劇氣質,如果你是商戰劇、金融劇、時代劇的忠實擁躉,大概率讓人一集入坑。
但刷完之后發現,它對國劇的意義顯然不止于此。
不僅演員陣容抄了一把中國電影的底。
還用一個“大”字,破解掉國產現實主義題材的一道難題。
關于這部劇的“秘密”與尺度,下面我們就來好好探索一番。
大故事,脫胎現實,爽劇標桿
絕地求生,開局氛圍感拉滿。
上世紀90年代,國營北方機械廠,經營陷入死局。
有多絕望?
即將被市政府勒令破產。
為了自救,這座中國最大的發動機制造單位之一,只能靠勾兌白酒和賣老鼠藥來維持生計。
如何破局?
緊要關頭,“擅長”賣老鼠藥的孫和平(秦昊飾演)被老書記力排眾議,委以廠長重任。
為什么會選他?
因為廠子要破產,任誰上臺,都可能成為“末代廠長”。
根本沒人愿意干。
本來的候選人黨委副書記第一個就溜了,托關系跳槽去了“肥水衙門”。
只有孫和平,是工廠家屬子弟,身上有股對廠子的強烈歸屬感。
還靠自己祖傳的老鼠藥配方,“逼迫”正在鬧鼠患的東南亞經銷商,買一搭一,用老鼠促銷發動機。
給北機廠留了“最后一口氣”。
所以廠里馬當活馬醫,強拉硬拽,逼他接了這個燙手山芋。
本來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矮子里拔的將軍。
卻沒想到,這個矮子成了拿破侖,就此上演一場史詩級的絕地逆襲。
孫和平左突右沖,先是完成了北機廠的經營自救。
隨后帶領企業奔赴香港上市。
接著,通過資本市場的股權合作與博弈,整合產業鏈,構筑護城河。
最后,將中國重型卡車賣到了全球,無論技術還是銷量,成為世界翹楚。
他把過去阻礙自己的絆腳石,一塊塊從地上扣起來,砌成了萬里長城。
孫和平的開掛成長,讓《大博弈》的劇情很有爽劇氣質。
但如果了解一下他的原型人物,會發現更爽更牛。
譚旭光,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1998年在濰柴廠即將破產之際,他這個家屬子弟臨危上任。
第二年就扭虧為盈,還賺了500萬。
第三年,還清所有欠債。
從第四年開始,連續收入翻番,2003年收入達到50億,并成功研制了我國第一臺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大功率發動機。
如今濰柴的業內地位是:幾乎所有重卡車企都要仰仗濰柴供貨,并整合了重卡產業鏈,笑傲全世界。
譚旭光
孫和平
這個胎于現實的故事,橫跨一段中國經濟的改革歷史,波瀾壯闊,也奠定了《大博弈》劇名中的“大”字。
不過,更吸引人的,還有里面的“大尺度”。
人性博弈,刷新國劇尺度
周梅森的劇,素來以大膽敢拍著稱。
國企揭秘,官場話術,給人一種獵奇的新鮮感。
《人民的名義》貪官趙德漢那一屋子“金燦燦”的現金,和陳院長“學英語”的名場面至今歷歷在目。
《大博弈》也不例外,用人性博弈,刷新了國劇尺度。
比如孫和平為救廠,到處借錢。
第一個,想到的是大學同學劉必定,創業成功的億萬富豪。
第二個,是他的大學學長楊柳,國企漢重集團的一把手。
結果人心難測。
劉必定,一分錢不掏,還教唆孫和平去二次抵押騙銀行貸款。
背地里,是想趁機吞掉北機廠的德國進口生產線。
楊柳倒是給了一筆錢,同樣,背后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只是為了借著北機廠的資歷給臉上貼金。
但孫和平就是羔羊了嗎?
他也有自己的打算,想學劉備暫居曹操羽下,再找機會一飛沖天。
每個人都在博弈,希望己方利益最大化。
尤其是孫和平與楊柳,表面看是兩個男人之間的爭斗。
往里看一層,會發現其實是國企內部的路線爭斗,是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博弈。
孫和平代表的是市場,尊重規律,一心一意搞經濟發展。
但楊柳這位集團一把手,放在第一位的,不是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而是如何控制和掌握自己權力覆蓋下的所有人和事。
哪怕客觀上會造成企業經濟效益的損失。
這就與很多把陰謀寫在臉上的懸浮商戰、職場劇不同了。
《大博弈》挖得很深,也敢講實話。
沒有將國企改革里的市場博弈,管理博弈浪漫化。
而是筆調堅硬地給出了自己的贊許與批駁。
同樣,經濟改革離不開政治助力。
細細琢磨,尺度只大不小。
比如劇中的漢江集團的二把手,對一把手那叫馬首是瞻,唯唯諾諾。
可一轉頭到了省長跟前,就借著匯報工作的功夫,有意無意的話里藏針。
而這個人乍看一無所長,依舊平步青云。
原來,他曾經是大領導身邊的人,沒有明說,卻聞得到一絲“裙帶關系”的味道。
好在,大領導是個一心為公的人,關鍵時刻能“揮淚斬馬謖”。
再看國資委這個重要單位。
有擔當的領導,會助力優秀企業家一飛沖天。
沒有擔當的領導,只會唯利是圖,索賄才給辦事。
一正一反,不少企業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走出了不同的命運曲線,讓人感嘆。
盡管《大博弈》以孫和平的故事為主線,但我們卻看到一副群像畫,很鮮活。
所以專程扒了下幕后團隊。
擔任監制的,原來是著名導演張黎。
黎叔的兩部國劇天花板代表作《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都是群像戲的巔峰作品。
最重要的,這次他的演員選絕了。
大演員,演電視劇的秦昊,且看且珍惜
出演孫和平的秦昊,當年報考中央戲劇學院時,心氣很高。
想當《教父》馬龍·白蘭度那樣的“演技之神”。
但他卻在大學畢業后,一度這樣自我懷疑:
“我究竟適不適合做演員?”
秦昊的大學同班同學有章子怡,梅婷,袁泉,秦海璐,劉燁。
只有他畢業后無戲可拍。
原因很簡單,覺得劇本太爛,統統不接,導致最后沒人找他拍戲。
直到王小帥慧眼識珠,請秦昊出演電影《青紅》,這才一舞成名。
《青紅》秦昊迪斯科名場面
此后他在《春風沉醉的夜晚》塑造過愛情男青年,在《推拿》演過盲人按摩師。
秦昊演什么像什么,深受國內文藝片大導們的青睞,屬于純正的電影咖。
直到近幾年,才走下神壇“屈尊”拍了不少電視劇。
其中有個人原因的選擇,也有電影大環境不夠景氣,電視劇卻蓬勃發展的現實趨勢。
不過秦昊依舊保持了自己“挑戲”的傳統,演了很多經典角色。
比如喜歡爬山的張東升。
比如糾結生不生二胎的肖路。
他的特點是表演細膩,內斂,關鍵時刻又能迸發出灼熱能量。
2021年在《獵狼者》里,秦昊見到自己曾經坐騎時的表情。
從一開始的控制,到外溢,肌肉開始微微顫抖,淚光閃動,真情、歡喜一擁而上。
整個過程真摯而熱烈,極有代入感。
同樣,這次他在《大博弈》里依舊是文藝片級表演。
有一場戲,是孫和平在萬般困境里,和老書記聊到未來的憧憬。
秦昊雖然語氣平緩,但從眼神到微表情,渾身一瞬間調動出的光芒,非常感染人。
從幕后曝出的花絮看,秦昊表演時對細節的關注,甚至扣到了一只手該怎么放。
過去劇圈有女孫儷男靳東的說法,他們演出的電視劇都有高收視率。
如今,秦昊不僅有收視,還有劇圈頂級的表演。
是不是往后秦昊定律也要應驗了呢。
再看女主角萬茜,貴為金馬影后,表演同樣強調真實感。
而且堅決不開濾鏡,雖然某些特寫能看見臉上皮膚的小瑕疵,自然美卻贏得了觀眾的普遍認可。
這次最驚艷的演員,是田雨。
他飾演的劉必定,中年暴發戶,有錢人,屬于很容易演成“油田”的那種角色。
田雨絕了,竟然把劉必定演出了一股清爽的風流感。
沒錯,田雨,風流感,關鍵還讓人信服。
配角中,丁勇岱雖然戲份不多,但彈幕烏泱泱的“白寶山”和“阿彌陀佛”,足見他演過的角色有多深入人心。
這次飾演劉省長,也一改過去同類角色的內斂,演出了一股霸氣。
給國產劇破題
如果熟悉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史,就不難看出《大博弈》對始于本世紀初的國企大改革、經濟大爆發的細節呈現。
僅金融市場,就把曾經一度困擾證券市場的股改問題拍了出來。
幾場股市博弈,更是把做莊手段,漲停出貨拍得真實刺激。
相比過去國劇對我們社會時代大變革的浪漫化處理。
《大博弈》拍出了很多人真實經歷過,但此前從未在電視里看到過的戲份。
沒有一味歌功頌德。
它把感動放在了勞動者身上,放在了敢為時代蹚出一條路的那些人身上。
比如孫和平歷盡萬難,敲響北機廠的上市大鑼后,一個人默默坐到旁邊,失聲痛哭了起來。
這一刻非常感人。
某種程度,孫和平是無數改革開放奮斗者的縮影,是所有勞動者的縮影。
《大博弈》打破了很多國產劇,尤其是現實主義題材,隔靴搔癢,不接地氣的桎梏。
用大故事,大尺度,大演員,直插我們每個改革見證者的心里。
劇中有句頻繁出現的臺詞:辦法,總比困難多。
最后,借這句話,與所有朋友共勉。
不要放棄,千難萬難,辦法總比困難多!
文/波魯克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