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春節是中國人心中最重要的節日,也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因此每逢春節,不論是定居外地的親戚朋友還是身在遠方的打工人,大家都會早早地收拾好東西,為過年回老家做準備。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也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輕人,他們對于回農村老家過年并不期盼,甚至還有人將此當成了一種負擔。
網上有篇熱度很高的帖子,標題叫做《為什么許多年輕人不喜歡回農村老家過年了?》
帖子里,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道出了回農村過年的幾大“痛點”。
作者表示自己出生于安徽北部農村家庭,大學畢業后來到北京工作,大城市的生活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人,因此當在北京待久了之后再回老家過年,生活上就會有很多的不習慣。
首先是冷,北京的冬天會有暖氣,但老家農村沒有,即便是屋里裝了空調,由于房間很大,取暖效果也不好,且父母為了省電,常常半夜進屋關空調,這讓作者很難忍受。
其次,作者表示家里的“臟”也讓自己非常不舒服。
由于父母常年生活在農村,所以并沒有每天打掃衛生的習慣,院子里的雞屎,鍋碗瓢盆上的油花,犄角旮旯里堆滿的雜物……這些在父母眼中都再正常不過,可對于在城市里生活習慣了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環境實在難以忍受。
也正因如此,作者坦言自己每次過年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掃衛生。
除了冷和臟,上廁所不方便也是很多年輕人抗拒回村過年的一大原因。
由于現在很多農村家庭還是旱廁,有的家庭即便有衛生間,但衛生間并不靠近臥室,因此半夜想要上廁所就需要穿上衣服走出房間,如果距離較遠,很多人就會覺得非常不方便。
為了避免上廁所,很多人回到老家后甚至晚上都不敢喝水,還有人直接買了痰盂放在房間里。
生活習慣不同尚能將就,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精神代溝才是他們討厭回村過年的主要原因。
帖子里,作者表示自己每次回老家過年都要遵照習俗走親戚,對于這樣的人情往來自己實在很抵觸,因為每次和不熟的親戚聊天都會被評頭論足,對方會仔細從你身上打聽他們想要知道的細節,言語中盡是攀比。
此外,對于女性而言,被農村親戚催生也是過年時逃不掉的一個環節,在很多地區,只生女兒的女性大概率會被催生二胎。
帖子最后,作者坦言如今自己已經五年沒有回過農村老家過年了,過年時自己會給父母包個大紅包,如果彼此都已經不再適應相處時的狀態,也無法融入對方的生活習慣,那么硬湊在一起過年也沒什么意思。
帖子的評論區里,很多過來人都表示理解帖主的做法:
”好真實,一模一樣,所以回去當天走,嘴上說留你住,其實房間發霉,被子發霉,何必呢,送完禮,給完紅包,吃完飯走人。“
”坐標新疆北部某小縣城農村,冬天晚上零下二十多度,拉肚子,一晚上出去三四次,全副武裝,帽子圍巾棉襖穿了脫脫了穿,外面黑漆漆的,拿著手機燈,自己娘家,沒辦法。“
”說實話,農村的生活習慣我都能忍受,就是受不了和不熟的親戚聊天,完全沒有共同語言,那種攀比的眼神讓我覺得很累。”
為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不愛回農村老家過年來?有網友總結出3個原因:生活環境很難適應,生活習慣很難融入,精神溝通很難契合。
的確,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從農村里走出去的年輕人在適應了城市的生活節奏和習慣后就很難再變回到過去,如果子女和父母無法做到相互理解和學著適當改變,那么闔家團圓的日子里也會充滿一地雞毛。
年輕人抵觸回農村過年常常被人吐槽是“忘本”,但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似乎更加值得我們去深思、探究。
本期話題
你會抗拒回農村老家過年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