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和90后的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的過年是什么樣子?那時的孩子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因為過年可以有很多好吃的,過年可以有新衣服,過年可以有自己喜歡的鞭炮。那時的人,每到過年,一大波返鄉潮,為的就是能與家人一起團聚。那時的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著春晚,包著餃子,一家人有說有笑。
而如今,不知道是時代變了,還是人情淡了,再也找不到過年的感覺。如今的我們,甚至覺得過年與不過年,都已經是無所謂的事。而80和90后成家后,他們的孩子對過年,也更加無所謂。反倒是現在外國的節日,受到年輕一代的追捧,萬圣節、情人節、圣誕節過得一年比一年熱鬧。那么,就跟隨小編,尋找即將消失的年的味道。
第一,燃放煙花爆竹。
為什么叫做過年?不就是因為一個年獸的傳說,人們需要燃放爆竹去驅趕,人們要聚在一起,一起過年。但如今,為了環保,燃放煙花被禁止,以前家家戶戶燃放爆竹,一片一片的聲聲不絕的場景,變成了死氣沉沉,沒有了任何儀式感。而沒有了儀式感的節日,還叫節日嗎?而失去了節日的氣氛,誰還會在乎節日背后那些幾千年前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呢?
第二,歸鄉的期盼。
只有一家人在一起,才叫過年。但如今呢,很多年輕人已經沒有了歸家那種期盼,而是因為工作和當下現實的原因,無法回家。很多家庭甚至是,過年要分隔多地,那么對于這樣的年,過著又有什么期盼呢?記得小編參加工作的時候,因為總是在外出差,父母總是留著好吃的等著回家。母親常說:“留著好吃的,沒必要等到過節,只要孩子在家,哪天都是過節。”是啊,這不就是過年的意義嗎?
第三,沒有了人情味。
記得小時候,大家過年,孩子會每家每戶的走親親,給長輩一一拜年。而如今,微信上只需要編輯一段過年的祝福語,就可以足不出戶。還有就是,嫌貧愛富的時代,你富有了,就有親戚,你沒錢親戚都冷眼相看。而過年走親戚,已經成了身份的象征,沒錢的就最好在家老實呆著了。而人情淡薄的年,又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
總結說來,過年過得是什么?是一種儀式,是一種氛圍,是一種人情。如果什么都沒有了,我們還會過年嗎?而恰恰相反,中國的傳統節日,卻一個個地被韓國人申遺。如果我們在丟掉了這些,會不會將來有一天,中國的節日都會變成外國的節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