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西線無戰事》,改編自雷馬克(1898—1970)知名代表同名小說《西線無戰事》,第一版電影版《西線無戰事》在1938年上映,跟2022版的《西線無戰事》相比畫風沒有十分沉重,劇情也不夠集中。新版《西線無戰事》讓戰爭有了不同于帶有歌頌英雄人物或者表現影視劇角色的樣子,不僅慘烈,還帶有關于對生命和戰爭的深刻反思意義。
該片應該是本年度最佳戰爭作品,沒有之一。雖然對人物的拍攝多于對戰爭恢宏場面的拍攝,卻沒有敷衍了事,用特別的角度呈現戰爭炮火連天中間的危險。有男主角卻沒有特別給予英雄頭銜和特別光環,像僅僅借助他主角的視角講述身臨其境的地獄般的戰爭。場景雖然就大多說在戰壕區域,卻沒有一絲多余呈現了出了影響觀感心理的可怕。
影片的每一幕都讓人感同身受:跟好友一起帶著保家衛國的榮譽感奔赴前線的激動,毫無準備看到戰場的惡劣環境和生死攸關時危險流露出的害怕,沖鋒陷陣時對瞬間倒地不起的生命的疑惑,第一次面對朋友的陣亡、第一次跟敵人短兵相見、第一次近距離聽敵人瀕死的喘息。恐懼的變成盲目,同情最終變成冷漠,冷漠到對自己的生死都毫不驚訝。
男主保羅原本可以不用奔赴沙場,卻一腔熱血跟同學包參軍,第一次領到的軍裝卻是從陣亡戰士身上扒下來經過工人縫補姓名牌甚至還殘留上面的舊服。唱著歌踏上前往戰爭的卡車,沒有到站情況就變壞,從此他們像掉進瓶子的昆蟲,在不足百米的地方沖刺最終一個一個用自己鮮活的生命燃燒了戰爭,成了犧牲戰士名單上的一員。
兩個多小時的影片,讓人經歷了一場長達四年的戰爭,好像一個情緒也沒有漏掉,全部都能體會到。保羅不是英雄,戰場上總能碰見對生命了如指掌的好心人,他們對待新兵有著比司令還真摯的同情。有人教新兵如何在寒冷的水中取暖,有人教新兵如何避免打出一槍不被馬上反殺,有人分享食物,也有人一息尚存也盡可能沖鋒和讓戰友活下來。
最讓人深思的橋段比比皆是:保羅撤退的時候碰見拿槍對著自己的敵人,匕首刺向對方胸口數刀后清晰的聽到對方垂死喘息,他便只看見了對方是一個可憐的人,沒有殺意,只有對生命最后的驚恐。他也是有家人在等他的人,為他祈禱的人,會永遠消失的人。為了這一點,他安慰自己一般給對方施救…
他不愿意殺死一只甲殼蟲,卻不得不在自己身份是一名戰士的身份時對活生生的人毫不留情,哪怕一絲善意都可能讓自己被殺死。雇傭兵為什么冷漠,戰友為什么情深;看完這部電影突然就全理解了。拿槍的人才怕死,坐在辦公室里喝著咖啡吃著餅干談判的人不會。他們把戰爭看作自己事業的基石和個人的榮辱,所以拿著一個一個鮮活的人拼殺。
“我害怕接下來發生的事”,保羅對一起活下來的戰友凱特說。他知道,戰爭會以各種形式開始,無休無止,越是安靜越是更加害怕。所以,當戰爭結束的消息讓大多數人歡呼鼓舞的時候,保羅卻憂心忡忡。最終,不甘休戰的上司借助休戰時間到達的幾個小時讓幾乎一無所有的戰士又一次上了戰場。
影片的背景音樂像不知道從什么方向打來的致命槍聲,很刺耳很驚心。保羅死的時候,比誰都平靜,他好像終于不再憂心忡忡,因為終于到了他躺在冰冷的爛泥血泊中,被幸存下來的戰士掰走一半的姓名牌子,再也不用向往美好,不用擔心失去,不再感受復雜的同情和憤怒。戰爭是生命的地獄,好戰之徒的勝負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