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嘎之交”成為近幾年的笑話,于是潘長江老師從“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變成了全民的笑柄。
都說做藝先做德,但今天我們不談潘老師的“德”,只談他的“藝”,看看已經少了“德”的潘老師,在藝術上怎么樣。
潘長江早期在鐵嶺民間藝術團工作,雖然現在有傳聞說他跟趙本山交惡,但在當時兩個人是金牌搭檔,一起合作演出了經典拉場戲《大觀燈》,據說這部劇被連續演出了500多場,可見當時的火爆程度。
本人家里至今還保留著《大觀燈》的正版磁帶,甚至能把前半部分背下來,潘長江在里面飾演一名和尚,叫“一休”,是個口吃,在戲中和趙本山飾演的白蓮燈是親家關系。一休腿瘸,而白蓮燈是個盲人,于是二人就“你借著我的眼力,我借著你的腿力”去看花燈盛會,上演了一出啼笑皆非的鬧劇。
雖然《大觀燈》是兩個人并駕齊驅的戲份,但從觀眾的笑聲和掌聲來看,笑點更多還是在趙本山那里,等于潘長江相當于捧哏,而趙本山相當于逗哏,最后的包袱點都在趙本山那里,所以從那個時候就已經可以看出兩個人在喜劇方面的差距了。
之后潘長江也像趙本山一樣,登上了春晚的舞臺,同樣大獲成功,一炮打響。但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似乎還是那個最經典的《過河》,這是部好小品,但笑點顯然不足,類似于歌舞劇,這也是潘長江擅長的領域,他能歌善舞,戲曲功底很強,而趙本山主要在于演,而非唱。
除了《過河》之外,我們似乎對潘長江的其他作品沒有太大印象,起碼是說不上名字來的。但印象中潘長江幾乎年年都上春晚,用黃宏的話說就是“不管演得咋樣,先混個臉熟”。潘長江的定位就是如此,演得一般,但卻婦孺皆知,不知道這算不算成功。
潘長江的小品往往沒什么笑點,基本上都在大喊大叫,大哭大鬧,一會唱,一會跳。這種藝術風格并不算高級,自從2003年央視換了新直播間,舞臺變得更大,演員不大聲喊,聲音就傳不到后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03年小品《賣拐》,明顯感覺到直播間非常空曠,而潘長江一定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因為他自從演小品開始都是用最大聲去喊。
聲音是傳到觀眾耳朵里了,可是效果呢?很尷尬!其實大家看潘長江只是覺得他長得很可愛,而他自己也確實是走的這條路線,但在作品方面基本上可以說是乏善可陳,起碼我看潘長江的小品,從來就沒笑過,不知道舞臺下的觀眾是笑點低,還是配合好的,總之,潘長江的小品一點都不好笑。
但潘老師并非一無是處,因為小品演員那么多,真正能逗笑觀眾的也無非趙本山、趙麗蓉、陳佩斯等三五個人,其余小品演員大多都是混口飯吃,所以也不必苛求。能常年出現在觀眾面前,必然有一定的獨到之處。
潘長江是個不甘寂寞的人,這個結論并非近些年的“潘嘎之交”得出的,因為早在20年前,潘長江就出過一些單曲,像《男人四十一枝花》,《兩個對我恩重如山的女人》等歌曲在當時也引起了一定的反響。潘長江的嗓音條件非常好,雖然并非專業歌手,但唱起歌來讓人聽起來十分舒服,更勁爆的是,他居然改變周杰倫的歌曲《雙節棍》,由潘長江演繹的《雙節棍》的確有著不同的味道,但唱歌對于潘長江來講純屬業余玩票。
這些年下來,潘長江可謂家喻戶曉,大家都知道他是個小品演員,但究竟他演過什么小品,似乎沒人記得住,因為潘長江的小品實在不太好笑,尤其是后期跟著蔡明滿場大喊大叫撒嬌賣萌,更是無聊。看得出來,潘長江根本無法以主角的身份撐起舞臺,就連跟蔡明合作也是作為綠葉出現的。
進入老年的潘長江同樣發揮余熱,參加了《歡樂喜劇人》這檔綜藝節目,跟下一代的小品演員去同場競技,甭管潘老師演得怎么樣,但他的段位在年輕人眼里無疑是德高望重的,只能仰望。但作品卻很讓人失望,他演的小品只能用大寫的尷尬來形容,甚至連這些晚輩都不如,看來年輕時候的潘長江小品就不行,到老了還是不行。不好笑就是不好笑,無論怎么什么舞臺。
潘老師同樣涉獵影視圈,演了很多電影和電視劇,客觀地說,還算能看,但反響平平,最經典的莫過于《毛驢縣令》和《舉起手來》,前者表演浮夸,劇情無聊,永遠是“潘氏”的表演風格,插科打諢,而后者整體品質上乘,潘長江在里面的表演雖然有些夸張,但畢竟是無厘頭的喜劇,而且主題是打鬼子,所以觀眾也不會太較真。只是在第二部中用放風箏的方式去給鬼子送炸彈,實在違反物理學,讓人看不懂。
拋開潘長江的“德”不談,只談“藝”,潘長江也算不上是老藝術家,因為他滿打滿算才65歲,資格并非很老,再看他在直播平臺的精神頭,絲毫不輸給年輕人。并且需要明白,一個演員并不會因為變老就自動變成老藝術家,就好像小鮮肉也不會在40年后直接變成老戲骨一樣。總之,看潘長江老師的小品,我真的沒笑過,看他的其他電影,我也基本換臺,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