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大家看看這部劇的演出陣容。
陳寶國扮演鄧世昌,陳道明扮演伊東佑亨,葛優扮演何景,滕汝駿扮演丁汝昌,富大龍扮演劉步蟾。
另外還有大家所熟悉的老戲骨和實力派演員如黃宗洛、袁玫、胡亞捷、杜旭東、顧嵐、夏宗學、張光北、陳煒等,都有出鏡。
5大影帝視帝同臺飆戲,老戲骨云集。
這樣的神仙陣容,此后不再有。
而且播出30年后,這部劇的豆瓣評分仍高達8.4分,好評如潮。
這樣的國產神劇,不該被忘記。
我說的是于1992年播出的16集電視劇《北洋水師》。
當年,我們都曾被“東方,有一片海,海風吹來童年的夢,天外,有一只船,請帶我飄向遠方……”的主題曲,所感染。
也曾被異常激烈的海戰場景所震撼。
還被演員們的精湛表演所嘆服。
更被劇中那充滿理想主義色彩和愛國情懷的劇情,所深深打動。
有太多網友都表示,小時候看這部劇,悲壯的情緒揮之不去。
恨不得立刻馬上,自己也參加到戰斗中。
手刃陳道明扮演的伊東佑亨。
那樣的熱血沸騰,那樣的激情澎湃。
可是現在,30年過去了,還有哪些網友,記得這部劇?
一、
我覺得這是導演馮小寧拍得最好的一部劇。
盡管后來他又拍了《紫日》、《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等眾多戰爭影片,并且獲獎無數。
但我還是覺得這部《北洋水師》,拍得最有誠意。
盡管因為當時條件有限,制作經費緊張,導致部分戰爭場景顯得粗糙寒酸。
但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懷,卻直抵人心。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這部劇,講述的是,清朝末年,北洋水師由建立,到成為亞洲第一,再到葬身大海的悲壯歷史。
該劇再現了中日大血戰、旅順大屠殺、朝鮮平壤戰爭、遼東戰役、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山東威海大戰等眾多歷史場景。
塑造了英雄鄧世昌的光輝形象。
對其他人物,如丁汝昌、方伯謙、慈禧、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的刻畫,也很細致入微。
眾多細節令人難忘。
如正是海戰關鍵時刻,但炮彈因為不合格而臨時掉鏈子,入不了炮膛。
于是所有船員只能用銼刀拼命銼炮彈。
如致遠艦全速撞沉吉野號。
如最后鄧世昌抱著太陽犬一同沉入水中……
真是看一次,哭一次。
到目前為止,雅清重溫《北洋水師》至少五遍。
它為何受到觀眾歡迎?
我認為它的成功之處,至少有三點。
一是馮小寧做到了對相關歷史人物的客觀評價和刻畫。
而且對諸多傳統錯誤的說法,給予了糾正。
比如對于劉步蟾這個人物的塑造,就很成功。
由于早期的資料存在著大量針對定遠艦管帶、右翼總兵劉步蟾的不實記載。
導致一些影視作品,包括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李默然老師主演的電影《甲午風云》在內,都將劉步蟾這位奮勇抗擊日寇的英雄,塑造成了反面角色。
而《北洋水師》卻對劉步蟾、林泰增等民族英雄的事跡,進行了還原。
就包括對李鴻章這個人物,該劇也并未刻意丑化。
而是通過多方面的細節展示,讓我們看到這個歷史人物比較真實的另一面。
同時還讓觀眾對伊東佑亨、坪井航三等重要歷史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
更難得的是,馮小寧通過《北洋水師》這部電視劇,對那段歷史,進行了真實而公正的展示。
沒有胡編。
比如在1962年由長影廠拍攝的電影《甲午風云》中,為了突出致遠號的戰績,將整個黃海海戰,都變成了致遠號單挑日本聯合艦隊。
這顯然并不符合史實。
而《北洋水師》則選擇了最新的資料考證,將黃海海戰進行了更為真實的呈現。
尊重歷史,才更加深入人心。
馮小寧在《北洋水師》中所體現出來的歷史嚴謹性,令其他很多同類題材的影視劇,很難望其項背。
雖然這部劇集只有短短的16集。
但馮小寧幾乎將所有的重大歷史事件,全都融入到了其中。
而且還做到了滴水不漏。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用了大半篇幅,來展示海戰。
雖然道具落后,模型不佳(主要是制作經費有限,全劇投資不足50萬元)。
但我們依然能感受到了主創者們的良苦用心。
那些戰爭場面,令喜歡看歷史劇和戰爭片的我們,同樣心潮澎湃。
《北洋水師》第二個引人入勝的原因,是它令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二、
馮小寧通過多種藝術手法和手段,表達了中國人的愛國情懷和強大海軍的夢想。
即便是清政府軟弱無能,即便是敵強我弱,但鄧世昌和他手下的戰士們,卻依然顯示出了威武不屈的中國精神。
這在情感上,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這部劇的制作經費只有區區的50萬元。
捉襟見肘。
所以它的很多大場面,都無法做到恢復原貌。
相比較1962年拍的《甲午風云》直接動用十幾艘軍艦進行實景拍攝,場面壯觀。
《北洋水師》中的諸多場景,真可以說是簡陋至極。
所有的軍艦戲的近景,都是在一艦艇上完成的。
而遠景,則只能用幾米長的軍艦模型來代替。
而拍攝場地,也只得放棄大海,轉而選擇水庫來完成。
所以我們所看到的,無論是豐島海戰也好,黃海海戰也罷,就連最后的威海衛保衛戰,都顯得場景“小氣”。
但就算如此,觀眾們還是看得酣暢淋漓。
為何?
就因為那份悲壯的情懷,撼動人心。
它不是一部靠資本堆砌起來的產物,而是主創人員用誠心誠意打造出來的藝術精品。
劇中的很多設計,都很用心。
比如電視劇開端的那段旁白:這是大海,這是一萬八千公里的海岸線,一百年前中國就在這個地方建立了一只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軍隊,它就是北洋水師。
比如那首優美動聽的片尾曲。
我沒想到,那飽含深情的男聲,竟然是陳道明的聲音。
由此可見,他不僅演戲演得好,而且唱歌也是那么聲情并茂。
令人不知不覺,便潸然淚下。
看過這部劇,我們可以感受到,馮小寧非常善于通過鏡頭語言講故事。
整部劇,幾乎是用船,串聯起來的。
比如劇中出現的小紙船,就堪稱神來之筆。
第一次,小紙船出現在片頭,它就像我們所有人的一個夢想,雖然弱小,但心向大海。
一群少年中,鄧世昌就像愛惜心愛的寶貝一樣,守護著紙船。
第二次,是北洋水師的主力鐵甲艦出訪日本,在當地引起巨大恐慌。
于是有日本頑童用石頭砸向代表定遠艦的小紙船。
第三次,是劇終時,那條寄托哀思和希望的小紙船再次出現。
此時雖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中國人壯大海軍的夢想,永不破滅。
除了小紙船,另外的幾艘船,也同樣令人記憶猶新。
慈禧老佛爺為了擺排場,她挪用了海軍軍費去造頤和園。
導致北洋海軍成立時就沒有再添過新軍艦,而且連炮彈也買不起。
就算有炮彈,好多還是臭彈,打出去都不炸。
可是偏偏,在老佛爺做大壽時,有人還專門給她趕制了一艘石船。
多么諷刺?
所以丁汝昌說,我們不是敗給了日本,而是敗給了自己。清朝腐敗,一盤散沙,政令不一,各自顧己。
另外一條船,是伊東佑亨送給丁汝昌的一件禮物——音樂盒船。
它曾經是友誼的象征。
然而在利益和戰爭面前,它說翻就翻。
丁汝昌在選擇自盡的那一刻,還望著那個音樂盒。
心亂如麻。
還有一艘船,就是長大后的鄧世昌,所深愛的致遠號。
它承載著中國軍人的不屈精神。
當鄧世昌不得已要與吉野號同歸于盡。
最終致遠號沉沒,而鄧世昌也絕不茍活于世。
類似的具有象征意義的道具運用,在《北洋水師》中還有很多。
我想,若非是真的想還原歷史,鼓舞人心。
那么馮小寧也不會如此費盡心思。
雖然編劇、導演,包括攝像、美術,都由他一個人擔任,但卻制作得如此真實、細致。
而對于觀眾來說,只要制作者用心,那么他的每一個設計,大家都能心領神會。
并且感同身受。
當然對于《北洋水師》這部劇來說,還有一個令人嘆服有加的原因,那就是演員們的表演,實在絕妙。
三、
不得不佩服馮小寧的本事,能夠將陳道明、陳寶國、葛優、滕汝駿、富大龍(那時候還是小孩)這5大影帝視帝全部都匯聚在一起。
陳道明當時剛剛演完《末代皇帝》和《圍城》后不久,是第七屆金鷹獎、第九屆、第十一屆飛天獎視帝稱號獲得者。
馮小寧很希望他能在《北洋水師》中出演鄧世昌一角。
然而陳道明卻婉言拒絕了這個角色,而是改演伊東佑亨。
結果這個角色被陳道明塑造得鮮活立體。
從最初的膽小如鼠,到后來的野心勃勃,陳道明將伊東佑亨性格的轉變,展現得淋漓盡致。
很多網友都說,陳道明是其中演得最好的一位演員。
對此雅清深有同感。
男主角鄧世昌的扮演者,最終換成了剛剛憑借主演電影《老店》而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的陳寶國。
這位后來獲得三屆飛天獎、兩屆金鷹獎、兩屆白玉蘭獎視帝稱號的實力派演員,在這之前出演的電視劇作品并不是很多。
然而在演完《北洋水師》之后,他卻成為了電視劇界的扛把子演員。
他在這部劇中,也呈現了非常精彩的演繹。
有網友稱鄧世昌是陳寶國所扮演的最早的有棱有角的角色。
在《大宅門》中的白景琦身上,還多多少少能看見鄧世昌的影子。
之前很多觀眾都對老藝術家李默然在《甲午風云》中所扮演的鄧世昌津津樂道。
然而陳寶國版的鄧世昌,卻同樣英武不凡。
尤其是最后抱著狗一同沉入水中的那場戲,不知令多少觀眾淚如泉涌。
葛優在《北洋水師》中的出現,算是給觀眾們帶來了不小的驚喜。
他那時雖還未獲得戛納影帝的稱號,但卻已經憑借主演《過年》、《編輯部的故事》等作品,而成為炙手可熱名演員。
他在其中出演何景一角。算是友情客串,只出現在了兩場戲中,算是驚鴻一瞥吧。
滕汝駿扮演丁汝昌,卻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這位來自中戲的老師,名氣不大,但演技了得。
1999年,憑借主演《那人那山那狗》 ,獲得金雞獎影帝稱號,也是實至名歸。
他在《北洋水師》中,將丁汝昌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心理,都刻畫得栩栩如生。
富大龍當時只有16歲,但已顯得靈氣逼人。
他將少年時期的劉步蟾,那滿懷抱負的樣子,演繹得活靈活現。
我驚詫于馮小寧導演發現演員的眼光,愣是看到了少年富大龍的發展潛力。
果然在這之后不久,富大龍就如愿考上北京電影學院。
并且在2007年,便憑借主演《天狗》成為金雞獎影帝。
此后更是獲獎無數。
除了這5大影帝視帝之外,其他的眾多演員,也有精彩表現。
比如王志飛扮演的薩鎮冰,無論是面對東洋人還是西洋人,都專治各種不服,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還有袁苑(他也是該劇的副導演之一),這個北影廠演員所演的陳木頭,也堪稱神形兼備。
出現在《北洋水師》中的演員還有當紅明星胡亞捷,將光緒那優柔寡斷的性格,展現得非常到位。
張光北所扮演的日本天皇,雖然也是客串出演,但那神態,那做派,卻真的很像。
還有袁玫扮演的慈禧、顧嵐扮演的李鴻章、黃宗洛扮演的算命先生、解衍扮演的四指,杜旭東扮演的王國成等,全都形象逼真,人各有貌。
所以說,《北洋水師》的成功,是編導馮小寧和所有演職人員共同付出的結晶。
此刻,我的耳邊再次響起了《東方有一片海》的歌聲。
這首歌,真的很棒,歌詞、旋律、配樂和音效都很不錯。
每每聽到,便熱淚盈眶。
歌聲中,我仿佛又看到了那只飄向大海的小紙船。
如今,這只小紙船,早已變成了威震四方的巡洋艦和航空母艦。
1992年,30年前,在電視劇《北洋水師》的片尾,馮小寧還特別用心地將各國裝備的軍艦數量展現在屏幕上。
那時,有兩組數字曾令我們感到痛心。
而現在,我們終于可以揚眉吐氣。
恐怕連馮小寧也沒有想到,僅僅12年之后,咱們自主研發的航母,就已經下水了。
收復失地,指日可待。
歌聲中,我也再一次看到英雄鄧世昌的高大形象。
為國捐軀,至死不渝。
他的故事被世代傳誦,他的精神將銘記于心。
30年前,這部《北洋水師》播出后曾引發收視熱潮。
雖然它投資不大,劇組顯得很“寒酸”,然而馮小寧卻用50萬元,就拍出了16集的好劇,觀眾都愛看。
還將陳道明、陳寶國等兩位巨星匯聚在一起,那是怎樣的號召力?
如今再看,這部劇依然收獲良好口碑。
豆瓣8.4的高分,秒殺無數神劇、爽劇。
絕對稱得上是國劇天花板之一了。
所以一部劇拍得好不好看,投資的多少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創作者是否用心?是否是熱愛事業的人,干了一件特別想干的事兒。
那么30年后的今天,各位還記得《北洋水師》這部好劇嗎?
還記得《東方有一片海》這首插曲嗎?
還記得劇中的那些精彩橋段,和有出色表現的演員們嗎?
歡迎大家通過留言區,與更多網友進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