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一同回顧長春電影制片廠的前身東北電影制片拍攝的影片《中華女兒》,本片是由凌子風、翟強執導的戰爭電影,由張錚、岳慎等主演,于1949年12月10日至16日在亞洲婦女大會獻映,1950年1月正式公映。該片講述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冷云、胡秀之等抗聯女戰士為抵抗侵略者獻出寶貴生命的故事。
劇情講述于1936年秋,東北人民因不堪忍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殘暴統治,奮起反抗。他們紛紛投奔抗日聯軍,打擊日寇,一群從事不同勞動的婦女也因此走到了一起。女戰士胡秀之的丈夫被日本鬼子燒死,為了給親人和鄉親們報仇,她參加了抗日聯軍。
在夏季的密林里,胡秀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女指導員冷云的丈夫周小隊長接受了組織的任務,到敵占區做秘密工作,不幸被捕犧牲。消息傳來,冷云雖然十分悲痛,但她仍然接受了炸毀敵人軍火列車的艱巨任務。女戰士們成功地炸毀了敵人的軍火列車,在完成任務回來的路上,突然發現大批敵人正在向抗聯大隊的營地行進,企圖偷襲,情況十分緊急。冷云一面派人給大隊送信,讓大隊轉移;一面率領著幾個戰士們邊打邊走,將敵人引到了牡丹江邊。在槍林彈雨的激戰中,許多戰友都犧牲了。最后只剩下了冷云、胡秀之等八個女戰士。
冷云犧牲后,胡秀之扔出了最后一顆手榴彈,女戰士們拼光了最后一顆子彈。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她們砸碎了心愛的步槍,面對著像野獸一樣嚎叫的敵人,義無反顧地跨進了滔滔的牡丹江水,視死如歸,英勇就義。
該片是顏一煙第一次創作電影劇本,導演凌子風也是第一次執導電影。該片更是新中國建立后拍攝的第一部抗日題材影片和第一部獲國際獎的影片 。
說起“八女投江”的故事,源于真實的歷史記錄:抗日戰爭時期的1938年10月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烏斯渾河,以冷云為首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在指導員冷云率領下,與日偽軍展開激戰。她們主動吸引日偽軍火力,使部隊主力迅速擺脫敵人的攻擊,但卻被敵軍圍困河邊。在背水戰至彈盡的情況下,她們面對日偽軍逼降,誓死不屈,毀掉槍支,挽臂涉入烏斯渾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高唱《國際歌》,集體沉江,壯烈殉國,表現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她們分別是第2路軍第5軍婦女團的指導員冷云,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她們中年齡最大的冷云23歲,最小的王惠民才13歲。
八名女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1986年9月7日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舉行“八女投江紀念碑”奠基典禮。2021年3月22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聯合全國廣播電臺共同推出特別報道《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之八女投江。
據朱安平在《<中華女兒>氣壯山河》一文中記載,編劇顏一煙開始接到劇本創作任務時頗為意外,因為她剛調到東影,而且之前從未做過編劇。時任東影黨總支書記兼藝術處長的陳波則激勵她擔負起黨交給的任務。在陳的鼓勵下,顏一煙馬上趕赴東北各地搜集抗聯材料,歷時五個多月,涉足十多個城市,訪問了一百多位參加過抗聯的戰士。她還特意鉆過密林,體驗抗聯的游擊戰斗生活。在采訪中,“八女投江”的故事最令顏一煙感動并產生創作沖動。
由于八位女英雄是普通指戰員,顏一煙在采訪時未能獲得關于她們生平的詳盡材料,只知道冷云以前是佳木斯的小學教員,做過地下工作,與丈夫一起到了抗聯,胡秀之打仗英勇。在創作劇本時,她根據所搜集的關于抗聯的眾多素材為女英雄們設計了身世和表現,但最后“投江”的情節是完全真實的。劇本原名《抗聯的女兒》,后改為《中華女兒》并交由凌子風執導 。
接到拍攝任務后,凌子風先認真研究了劇本。他認為,劇本給每個人寫了一段身世,是平均主義的做法,等于沒有重心的八幕戲。于是,他提出修改劇本,選擇胡秀之作為代表人物著重刻畫。凌子風直接操刀修改劇本,他為胡秀之設計了剪去象征“封建疙瘩”的舊式發髻、第一次行軍禮手心向外等細節和負傷后強忍劇痛追趕隊伍的情節以展示其成長過程。
進入實際拍攝時,凌子風確定以紀實手法和原生態風格加以表現,特意率領全體演職員開赴東北鏡泊湖地區的原始密林,深入抗聯當年戰斗過的地方體驗生活,并完全運用當地實景進行拍攝,就連戰斗場面也是真槍實彈。由于是第一次拍電影,凌子風沒有條條框框,比如全片近六百個鏡頭,僅全景就有二百七十個左右,占了近一半,這在當時中國電影中極為罕見。他的做法招致了壓力,但他堅持了自己的主張。
正是由于編劇、導演和演員的堅持和努力,《中華女兒》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950年,《中華女兒》獲第五屆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自由斗爭獎”。1957年,獲文化部1949一1955年優秀影片二等獎。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紀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