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馬斯克在TED上大談特斯拉的成功離不開對“第一性原理”的運用后,近幾年,“第一性原理”被商業世界抬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但實際上,“第一性原理”是一個古早的概念,起源在兩千多年前的亞里士多德。它是指思考和行動時,從最基本的原理和常識展開推理。
在中國,努力務實踐行“第一性原理”的公司,毫末智行算是代表。近日,在毫末智行成立三周年之際,毫末智行董事長張凱、CEO顧維灝聯合發布《毫末智行三周歲:三年磨一劍 利刃開新篇》的內部信,回顧了過去三年毫末智行從0到1穿越創業公司生死線,成長為中國首個量產自動駕駛獨角獸,穩居中國自動駕駛第一陣營的成績。
在內部信中,張凱和顧維灝強調,“對自動駕駛第一性原理的堅定恪守、對 AI 技術的極致追求、對量產落地的高速推進,對降本增效的不懈探索,是我們做得最正確的事情。”
在HAOMO AI DAY上,顧維灝也公布了毫末智行的“第一性原理”:通過數據智能,用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實現自動駕駛不斷升級。而在“數據智能”背后,是毫末對于智能駕駛的技術變量和產業環境的“前提假設”的洞察。
任何系統都是有邊界的,所謂邊界就是這個系統的前提條件,也叫前提假設。對于這個系統,這些“前提假設”會成為“不證自明”的概念和命題,而這些概念命題就是這個系統的“第一性原理”。
智能汽車,像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智能手機”一樣,成為智能時代的標志性符號。不過,智能駕駛的到來并不會是水到渠成的,反而因其本身技術實現的難度,關涉人身安全導致的復雜博弈,以及產業成長的長周期,使其從始至終都飽受質疑和嚴格審視。
放眼全球,我們可以看到以Waymo為代表的堅定走Robotaxi路線的L4玩家正踟躇不前,而以特斯拉為代表地走輔助駕駛跨越到自動駕駛的L2玩家正高歌猛進。
毫末率先明確了輔助駕駛是通向自動駕駛的必由之路,發布了中國首個重感知技術路線、可大規模量產的城市 NOH、全球首個 10 萬元級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小魔駝 2.0。以毫末所提出的“自動駕駛第一性原理”為樣本,我們可以拋開各種或樂觀或悲觀的無意義爭論,深入到智能駕駛產業的深層結構當中,去探究智能駕駛如何得以成立的內在邏輯。
過去三年,毫末以“自動駕駛三定律”為戰略原點,創建了業內獨有的毫末模式;發布了中國首個數據智能體系MANA,為中國自動駕駛打上“思想鋼印”;打造了乘用車、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智能硬件三大產品線,歷代產品穩步迭代交付;跑通了自動駕駛產品大規模量產落地商業模式,鍛造了千人團隊,建立了屬于毫末的生態圈……上述成績讓毫末智行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從生存到發展的跨越,也為新三年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切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推動自動駕駛迭代升級的技術和方式,都將是毫末智行現在以及未來探索的核心。
在毫末智行三周年的內部信中,張凱和顧維灝也發布了毫末愿景及戰略目標:“讓機器智能移動,給生活更多美好。”未來成長為一家產品矩陣覆蓋全無人駕駛、機器人等多個領域,MANA開放賦能,總營收再攀高峰的人工智能技術公司。
先腳踏實地再仰望星空,正如張凱和顧維灝在毫末智行三周年內部信總結的那樣,將正確的事情重復做,才能實現量變到質變的跨越,完全自動駕駛才能逐步變成現實。對“第一性原理”的堅持和踐行,也是毫末智行完成產品矩陣覆蓋全無人駕駛、拓展機器人等領域等進階目標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