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電影的精神空間內涵往往與某種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緊密相連,作品所蘊含的文化與精神往往呈正相關關系。鄉村電影成功的關鍵在于建立起屏幕外觀眾與屏幕內所表達民族文化之間的深度精神關聯,并且傳達出令觀眾認同的時代生活理念及精神文化信仰。
民族文化有需要改進的愚昧性,也有能喚起人們情感的優越性,召喚人們在文化的繼承和創新中重塑民族精神。
新世紀一些鄉村電影轉述著民族文化的危機,同時以浪漫的想象和理性精神弘揚和傳承著民族文化,糾正著民族精神風貌。
《百鳥朝鳳》展現了師徒對傳統文化深情、悲愴、蒼涼的堅守,孤獨、堅決、執著的抗爭。影片中“嗩吶”是民間傳統藝術的“標識物”,是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內涵的民間藝術形式,嗩吶曲“百鳥朝鳳”作為具有嚴格形式規范的“大哀之樂”,是“禮”的載體,內含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體系。
西洋樂盛行,師徒二人難以遏制傳統民間藝術被淘汰的命運,最后,游天鳴只能在師父墳頭吹奏一曲“百鳥朝鳳”,中華民族長久以來所推崇的尊師重道、大禮致哀于莊嚴肅穆中得以凸顯,傳統儒家文化的生死觀,嗩吶喪俗禮儀的靈與空、傷與哀在此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影片通過民間嗩吶這一傳統文化技藝由勝轉衰的過程,展現傳統文化的沒落,表達對傳統文化既悲壯又無奈的堅守與召喚。《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以甘肅的殯葬儀式為敘事核心,用藝術化的方式表現代表傳統農耕文明的“土葬”文化漸漸被現代性的“火葬”文化所替代。
政府“火葬政策”的落實令傳統觀念深厚的老人無法接受,他固執的堅守著傳統文化儀式,以實現自己“駕鶴西去”的樸實愿望,四處“尋鶴”的行動與“無鶴”的現實在悖論中引人深思。
影片再現了西北地區人民的現實處境,展現了傳統文化失守,世代相傳的固有觀念面臨瓦解的現狀,表達了創作者對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被漠視、被擊碎、被丟棄的批判與反思,但從另一方面講,這一政策是政府深思熟慮的結果,這是現代文明對傳統陋習的深刻糾正。
出于生態環境、經濟文化方面的考慮,“土葬”儀式已經不再適應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在一定程度上,這一舉動轉移了現實中人們的精神焦慮,對傳統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進行重塑。
中國鄉村電影建立了少數民族獨有的話語空間,鄉村電影中有不少以少數民族為表現對象的作品,這類影片以人道主義精神展現少數民族的現實生存處境,表現少數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信仰、人們的精神危機及不息的民族抗爭精神。
一般而言,少數民族題材影片表現的重點主要在民族文化習俗、民族生存問題等方面,不會上升到嚴肅、敏感的政治話題,這樣不僅有利于展現多樣的民族文化和敢于抗爭的民族精神,還有利于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安定團結。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敘事空間具有強烈的民族性特征,包含廣闊的文化精神內涵,主要通過幾個方面來展示民族精神:
一、通過原始性空間的刻畫,表現民族生存的困境、所面臨的種種社會現實問題及艱難自然生存條件下人民的努力抗爭;二、通過表現現代文明對傳統文明沖擊下人們所做的反抗和突圍的嘗試,展現淳樸又頑強的人民精神風貌;三、通過一些正面人物、英雄人物的塑造展現民族的精神力量。
萬瑪才旦的《靜靜的嘛呢石》《塔洛》,寧才的《季風中的馬》,俞鐘的《香巴拉信使》,高峰的《美麗家園》等試圖把鏡頭推到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精神的最深處。
萬瑪才旦是民族文化的堅守者,他的影片《靜靜的嘛呢石》通過寺院、僧袍、面具、DVD等元素構建傳統和現代文化空間,并以此類元素為輔助轉述藏族民族文化繼承的困境與危機。
與之相類似的《塔洛》同樣表現了藏族傳統民族文化的現實處境:藏族女孩楊措穿著不被傳統藏族人所接受的時興短衣,留著時尚短發,塔洛對用漢語改編的藏族歌曲難以理解。
他執著的唱了一首藏族傳統歌曲《拉伊》,以此表現堅守民族文化的決心,但在無法道明的酸楚與焦灼之中,他的聲音很快被淹沒在屋外流行歌曲的嘈雜聲中,暗喻傳統文化對抗現代文化的失敗。
《季風中的馬》的主體敘事空間在“諾甘西里”草原,工業化背景下草原沙漠、生態惡化,“圍封轉移”政策下傳統游牧文化陷入危機,但以烏日根為代表的蒙古民族并未就此妥協,烏日根蠻橫的闖入歌舞廳將“馬”贖回,人物的抗爭精神在“生靈空間”這一虛構物中得以展現。
在保衛家園的抗爭失敗后,烏日根也并未一蹶不振,而是迎難而上,遷往城市尋找生存之所,即使前路艱險,他們也從未敗退。
《香巴拉信使》中的王大河是普羅米修斯式的苦行僧,影片重在展現人物的“人格魅力”而非“職業功能”,郵遞員在空間上連接邊疆與中心,更深層面上連接藏族與漢族文化。
影片以樸實有力的手法表現藏族自治區郵遞員王大河歷經艱險完成郵遞任務的剛毅精神,地域空間的自然風景與殘酷的郵路、人的艱難處境形成了有力對照,凸顯了郵遞員堅定的個人意志,從而巧妙地以個人史來寓意民族史,以個人精神隱喻民族精神,贊美中華民族的精神偉力。
《美麗家園》是既不仰高也不俯下的“少數民族平民影片”,創作者將目光放置到“域外”,再現新疆各族人民在少數民族政策的支持下,真實動人、鄰里團結的生活場景,新疆各族人民站在保衛祖國領土安全的最前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生命力在此得以彰顯。
影片是一首沉郁、凝重的生命之歌,哈塞克族青年走向城市卻又眷戀回首,他不想停止追逐又對草地、森林、牲畜無限依戀,就像“現代”對“傳統”回望,同時表現出創作者對中華民族傳統及現代文化精神的充分肯定。
上述電影無一例外地將民族生存空間作為寄寓民族精神的中介。
在所表述的現實世界中,中華民族呈現出沉重、苦悶、糾結、希望等不同的精神及文化風貌,通過寓言化的手法,對特定地域所代表的傳統文化、民族精神進行了贊美、批判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