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冷 凇(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
姚怡斐(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拿一腔熱忱,守一脈傳承,好一番磨練,戲一曲人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全新制作的沉浸式戲曲研學文化節目《拿手好戲》,在央視綜藝頻道、戲曲頻道、央視頻、央視網等平臺一經推出,就收獲了“聲量+口碑”的雙重認可,通過一出出精彩絢爛、獨具韻味的“拿手好戲”實現了新時代戲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由表及里,
沉浸式體驗戲曲的人文情懷
節目將研學地點設在與劇種風格相得益彰的實景園林中,王寶強、王祖藍、黃圣依、尚雯婕、李斯丹妮等20余位跨界演員,以及青年戲曲演員展開戲曲研學之旅,從點滴知識到唱念做打,從一招一式到舞臺創演,讓研學班學員真切地感受到戲曲演員“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深刻情懷與執著堅守。
同時節目獨具匠心,帶領眾學員走進京劇后臺,通過觀察各崗位配合默契的三分鐘“趕裝”示范,生動直觀的感受到了戲曲所講究的“一棵菜”的精神內涵,一臺戲的成功不是演員一個人的成功,還需要配演的“四梁八柱”、“五箱一桌”、樂隊、容妝……從這一小切口深度剖析了戲曲藝術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學員們不僅沉浸式體驗了戲曲的表現形式,更重要的是體悟戲曲的精神內核,以及戲曲文化生生不息之精神力量的傳承。
尋根溯源,
極致化展現戲曲的文化魅力
節目溯源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等戲曲劇種的地域文化,通過創演者的第一視角,展現各戲曲劇種的多彩風景,京劇的韻味醇厚、黃梅戲的明快流暢、豫劇的鏗鏘有力、越劇的清悠婉麗,在一檔節目中多維展現,碰撞融合成了戲曲世界迷你版的“百科全書”。
對于學員腰牌的設置、筆墨、冊頁、服飾、書案陳設等細節的精致考究與劇目的專業化呈現,使得《拿手好戲》在專業領域也贏得梨園滿堂喝彩,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浙江小百花越劇院等戲曲院團相繼發聲,鼎力推薦,點贊節目立意和創新樣態。
同時節目以趣味性、互動性十足的環節設置來普及戲曲文化知識,觀眾與研學班學員一同在古香古色的考場中答題,跟隨王珮瑜、何賽飛、吳瓊、小香玉幾位戲曲名家學到了不少戲曲知識。《拿手好戲》不僅局限在表面的戲曲知識普及,而是主動降低了戲曲的專業門檻,以年輕人看得懂的方式,讓博大精深的戲曲藝術和極致唯美的東方美學通過情感的代際鏈接實現了賡續,帶領受眾從內心深處感悟到傳統文化的雋永魅力。
視聽升級,
創新性融合戲曲與潮流元素
與多年前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原創文化傳承類綜藝節目《叮咯嚨咚嗆》相類似,《拿手好戲》同樣以“傳播戲曲知識、弘揚優秀文化”為主旨,將戲曲傳承發展作為切入點,使傳統文化和流行元素緊密結合,通過富有時代感、年輕態的創新視聽表達,讓戲曲走進人間火,走進人們視野。
節目將經典戲曲與當下流行的音樂風格、音樂形式相結合,帶來全新的創作靈感,如豫劇社李斯丹妮、尚雯婕、張顏齊、劉帥毅融合創演作品《相豫》,就將經典豫劇《花木蘭》《穆桂英掛帥》與時下流行的說唱有機結合;同時京劇《四郎探母》、越劇《紅樓夢》、黃梅戲《天仙配》等受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劇目,也融合了新的技術手段,煥發出新的活力。與此同時,節目對于明星的選取也絕非流量至上,而是與戲曲相貼合,演員王寶強少時在少林寺學習功夫,所以能夠飾演武生黃天霸;歌手黃齡嗓音清麗婉轉、極具靈秀之氣,所以可以演唱唱腔俏麗多變的越劇,明星們的“真學真練真演”成為了節目吸引觀眾的“流量密碼”。
戲曲不僅是一種藝術表演形式,更是刻在中國人骨髓里的DNA與情感記憶,《拿手好戲》通過融創傳承不僅激活了全民的戲曲基因,更增強了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了中華文化立場,最終提煉展示出了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