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內一個普遍說法是:因為規模效應,強者恒強將是云計算市場的最終結局。確實,我們看到阿里云、騰訊云都在變得越來越強:規模越來越大,營收節節攀升,但也不難觀察到,云計算市場并未淪為少數玩家的游戲,市場出現了顯著的分散的趨勢。
在老牌廠商和互聯網巨頭的傾軋下,還有一類“夾縫中生存”的創業型玩家:青云QingCloud 、等等。其中,早在2017年硅谷全球數據研究機構PitchBook公布的全球“獨角獸”企業名單中,青云QingCloud作為唯一家云服務商成為獨角獸。
眾多玩家都沒有出局的跡象,部分玩家勢頭反而更猛。創業型玩家在巨頭傾軋下卻活得有滋有味,青云QingCloud 是其中典型代表。
距離2012年4月成立,青云QingCloud已走過9年。一路走來,青云QingCloud的業務保持持續快速增長。
早期作為新銳的公有云廠商,青云QingCloud獲得多家全球知名咨詢機構的認可,當選Gartner“Cool Vendor 2015”,IDC中國首屆“互聯網+”產業創新企業100強,并連續兩年被Forrester列為中國公有云“Strong Performer”代表企業。
2015年,名不見經傳的青云QingCloud領銜中國云服務商進入私有云領域,成為在金融行業最早落地和擁有最廣泛install base的云廠商。
2018年,青云QingCloud推出9大品牌,定位于“企業級全棧云ICT服務商和解決方案提供商”,旗下超融合品牌青立方迅速進入IDC核心榜單《中國超融合與軟件定義存儲市場跟蹤報告》,連續兩年在超融合市場排在前五,排在它前面的是華為、H3C和聯想這樣的頂尖品牌。在最新的一期報告中,青云QingCloud旗下存儲品牌QingStor也已躋身軟件定義存儲核心廠商之列。
青云QingCloud的各項排名還有繼續增長的可能性:2018年中國私有云市場增速大概為34%,青云QingCloud私有云業務在2018年實現120%的增長。
公有云、私有云兩項業務并蒂花開已成為青云QingCloud的一大特色。目前青云QingCloud已為百行千業提供ICT基礎設施、平臺層服務與應用管理平臺的全棧云服務,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許多頂級企業都是青云QingCloud客戶,如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泰康保險、中國太平等金融巨頭,江蘇交通控股、華潤創業、本鋼集團、京博控股、廣東省公路局、國航、四川航空、康美藥業、環球網、好麗友等傳統產業巨頭,以及掌眾金融、閃銀、量化派、91金融、好未來、VIPKID、輕課、大象科技、e城e家、極光推送、SENSORO等新興科技企業。
新興互聯網公司是上云的第一波企業,生于云端;金融巨頭對云需求強勁卻最為謹慎,金融級云服務就跟電信級安全一樣,是技術實力的體現;傳統產業則是產業互聯網市場云市場的最大增量來源。可以看到,青云QingCloud的三類重點客戶正好是云計算產業的重點產業。
青云QingCloud成立以來營收也是實現連年增長,2017年2.39億元,2018年2.82億元,2019年3.77億元,2020年4.29億元,成為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青云QingCloud的倔強生長讓人在巨頭林立的市場搏殺中看到另一種希望。云計算市場沒有像很多互聯網賽道一樣“高度集中”,成為一兩個玩家的少數派游戲。中小云計算平臺也可以基于中立、專注和靈活性優勢,獨辟蹊徑,快速發展,它們的整體規模雖然距離巨頭們有距離,但生存狀況卻并不差,甚至可以說是過得風生水起,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