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國產電影是國內觀眾心目中的痛,那么國產戰爭片就是國產電影中的痛。對于觀眾來說,戰爭片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存在,部分觀眾對于戰爭片的理解在近二十年來隨著西方電影的大舉入侵而逐漸固化了思維。而對于一個原本有著優秀的戰爭片基礎的國家來說,戰爭片在逐漸的發展過程中卻走上了一條奇怪的路徑。
國內創作者對于戰爭片的理解的偏差是的戰爭片這個原本非常豐富的電影類型逐漸的固化了。再加上電視劇創作者對于神劇的熱衷,最終,在國內的戰爭片當中,長期沒有優秀的作品。而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影片也是這樣一部平庸之作的代表作。本片就是張藝謀導演的新片《狙擊手》。
《狙擊手》主要講述了一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不起眼的班組——五班。五班在冷槍冷炮時期擔當了狙擊敵人的任務,這樣的任務培育了一批非常優秀的狙擊手,尤其是五班的班長劉文武,他的神出鬼沒的槍法使得敵人膽顫心驚。為了對付劉文武,美軍專門請來了以狙擊為長的軍士。而此時此刻,劉文武即將面對這一場生死狙擊。
這并不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故事,同時也不是一個難以被熒幕展現的英雄。我們不乏英雄的故事,我們也不乏英雄的理念,但我們卻講不好英雄的故事,這是為何?原因就在于我們無法用自己的方式來講述英雄。這是最關鍵的,也是最核心的,然而這種理念卻不被我們的創作者所領悟,這就是尷尬的所在。
整體來看,《狙擊手》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為什么平庸,就在于故事太平了,而且這是一個四不像的故事。國人們大都知道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神槍手叫張桃芳,而本片的故事也是根據張桃芳的事跡為主體構筑的,但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問題。這是觀眾們對于戰爭片的理解,同時也是對于創作者的一次考驗,很明顯,這次考驗,張藝謀是不合格的。什么問題?那就是主題升華。
一般情況下,我們在看多了西方戰爭片之后,就很容易陷入到一個誤區,那就是戰爭片的主題想要升華,那就必須要死人,那就必須要有人犧牲,同時有人要傳承。這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理念,這個理念之下很少有人能逃離這一種被限定的敘事框架。很明顯,張藝謀導演也不例外。
張桃芳的事跡大家都知道,如果真的按照他的真實事跡來改編,實際上本片并不會有更多的波瀾,甚至于跟《狙擊手》這部影片相比,張桃芳的故事更平,但這就是真實事跡,真實的故事需要用藝術加工來使得廣大人民群眾能普遍接受,然而《狙擊手》顯然并沒有做到這一點。
張藝謀礙于不能將張桃芳完全展現,因此,在主角劉文武身上集合了張桃芳的優點,集合了西方戰爭片傳統的敘事框架,同時集合了志愿軍戰士不畏犧牲的精神以及所謂的“人性”。這是一個復雜的角色,但是在觀眾的觀感中,這樣一個復雜的人物卻顯得非常平面,甚至是非常平庸。我們無法從劉文武身上覺察出來太多的豐富的情感以及堅定的信念,我們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一個對于完成任務非常執著的人,這一點好像是跟抗美援朝的精神相悖了。
但如果說本片是張藝謀導演的女兒張末的作品話,那么一切就都說得通了。對于抗美援朝的理解,張末顯然跟張藝謀不是一個層級的,張藝謀可以說自己了解這段歷史,但張末卻不能,她這一代成長起來的人頂多算的上是了解這一個故事。歷史跟故事是有區別的,歷史是一個國家的,故事可以只是一部電影的。對于《狙擊手》這部電影來說,這樣一個故事可以撐得起整部影片,但對于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來說,這樣的一個故事,所謂的一個平凡的故事顯然太平凡了。
批評并不是為了打擊創作者的積極性,而是為了讓創作者進步。我們為什么要對于國產電影給予更多的關注,那是因為我們需要國產電影承擔更多的責任,他們需要構筑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大廈,而不是緊緊跟隨在別人的背后,如果創作者沒有自己的想法的話,那么最終只能拍出來這種不倫不類的作品,而所謂的國產電影的崛起也就遙遙無期。
當然,我依舊是懷揣著最美好的愿望去期待國產電影的,尤其是戰爭片這一領域,我們需要有自己的作品,同時更需要有自己的創作者發出來自己的聲音。這并不是一種嚴格要求,而是說我們的創作者太需要對于自己原有的文化重新拾起了。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如果我們的創作者永遠這么止步不前,國產電影也就不可能有明天。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