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娛樂圈鬧出了大烏龍。
在第57屆金鐘獎頒獎典禮上。
謝盈萱憑借《四樓的天堂》摘得視后桂冠。
卻在致辭環節出了岔子。
她一開口,誤把感謝對象說成了《俗女養成記》的編劇。
反應過來后下意識大爆粗口。
現場一片爆笑,整件事也歡樂出圈。
事后,謝盈萱本人下場玩梗,向導演下跪「求饒」。
生動隨性,歡脫搞笑。
儼然《俗女養成記》女主角陳嘉玲的樣子。
而這份松弛感的底氣,源于謝盈萱近年的事業大爆發。
《俗女》系列,豆瓣評分高達9.3。
《孤味》,被公認為2020年華語最佳女性電影。
《誰先愛上他的》,更是助她金馬封后。
但可惜,「戲紅人不紅」。
直到今天,內地許多觀眾對她還不甚熟悉。
作品彈幕中,最常見的是對這位「不知名女演員」的夸贊。
今天咱們就索性借此歡樂事件,來聊一聊這位「俗女」影后——
謝盈萱
「俗女」謝盈萱
對于謝盈萱,觀眾最熟悉作品還是《俗女養成記》。
39歲的陳嘉玲在臺北打拼。
她拒絕了唾手可得的婚姻。
辭掉了看似光鮮的工作。
離家二十年,到頭一場空。
啟程時豪情萬丈,歸來卻成了俗女。
陳嘉玲回去臺南老家。
回望自己從兒時到如今的俗女養成之路。
人間煙火之中,卻意外收獲了治愈與勇氣。
故事雙線進行,謝盈萱在其中飾演成年陳嘉玲。
觀眾能對這個角色建立起包容和喜愛。
連頒獎禮上說錯詞都因為是陳嘉玲而變得合理。
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謝盈萱的演技。
劇中的陳嘉玲之所以39歲分手,是因為遙遙望見了與媽寶男友結婚后的未來。
這個歲數,有些底線真的一步都不想讓。
分手后,陳嘉玲獲得了短暫的自由。
她整理過去,打掃房子,健康生活。
還時不時在自由的歡樂空氣中激情起舞。
但焦慮作為自由的眩暈效果,也隨之而來。
過去四年的感情,在無業的大齡失敗人生中發酵。
于是跳著跳著噗通趴下,笑著笑著就哭了。
謝盈萱的「俗」,正是源于情緒上的大開大合。
「瘋瘋癲癲」,毫無包袱。
她不在乎表情是否「夸張到丑」。
生活化的真實氣息掛在她每一綹亂糟糟的發梢上。
帶動觀眾的情緒也跟著又哭又笑。
回家之路的「悲傷五階段」,同樣堪稱名場面。
否認 — 憤怒 — 討價還價 — 憂郁 — 接受。
每個階段都有趣真實,無比精準。
而在成為「俗女」之前,謝盈萱的情緒表現力就已在大銀幕上得到釋放。
《誰先愛上他的》當中,謝盈萱飾演的劉三蓮可悲可憐。
丈夫身亡,保險金全留給了男情人。
她付出青春的婚姻,到頭來竟充斥著謊言。
劉三蓮因此憤恨,疑惑,無助。
她一人帶孩子,承受著生活重壓。
卻無人訴說,無處發泄,以至于整個人都處于應激狀態。
片中劉三蓮幾次情感釋放都被謝盈萱演活:
哭坐靈堂,質問死去的丈夫。
她嘴上說著報復,觀眾卻能看出卑微與勉強。
咨詢心理醫生,憤怒讓她不停咒罵。
但想起自己是個成年人,需要最后的體面,又強顏歡笑起來。
接著,她從僅存的理智中挑揀出殘存的希望。
問出了一個讓所有人心碎的小問題:
「沒有一點愛嗎,就…一點點,都沒有嗎?」
而后陷入久久的喑啞失聲。
這一個小問題幾乎成了這部電影的題眼。
成功叩擊到觀眾與金馬評委的心。
謝盈萱如同演員中的「神筆馬良」。
她令陳嘉玲、劉三蓮走入現實,與我們呼吸同一片空氣。
挫敗、憤懣、患得患失,都能夠感同身受。
「做個俗女也沒什么不好?!?/p>
在精神內耗將人掏空的當下,這一點原始激情已彌足珍貴。
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
人戲合一的謝盈萱,也曾經被說沒有女主角的命。
「不俗」女演員
謝盈萱1979年出生,作為舞蹈生一路升入高中。
偶然接觸戲劇之后,竟然很是喜歡。
可考了兩次,才考入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
在家,父母奉行的是打罵教育。
在校,老師要求也十分嚴厲。
演戲,成了比想象中更加嚴肅的一件事。
謝盈萱從開始學習表演就「不順」。
比起主流女演員,她實在不夠漂亮。
因此常被說不可能成為「男生眼中的女主角」。
她身高176,對于女演員而言反而不是優勢。
對手演員難找就算了,偏偏謝盈萱還有自己獨特的表演節奏。
所以校園時光,也成了她的配角時光。
但謝盈萱因為喜歡表演,所以不服。
沒有老師告訴她為什么不能演主角,她就主動去理論。
沒有主角戲份,她就將僅有的配角戲份盡可能做到頂。
比起天賦,她更信苦練。
謝盈萱一路走,一路受打擊。
收入也不高,拿獎同時還獲封「最窮影后」。
在訪談中被問及選擇夢想還是面包時,會像陳嘉玲一樣討價還價。
「3萬(新臺幣)薪資卻熱愛的工作」VS「20萬薪資不喜歡的工作」
這些經歷令她「俗」到將小人物演得宛如本色。
但同時,多年配角的「邊緣經驗」及有關外貌的評判打擊,又令她擁有了「不俗」的女性意識。
在娛樂圈急功近利的環境下。
謝盈萱更在乎的是作品是否觸達社會議題。
她不僅滿足于塑造鮮活的角色,更希望借助作品發出聲音。
比如母女關系。
金鐘封后之作《四樓的天堂》中。
謝盈萱飾演一位心理咨詢師,與母親關系至親至疏。
在解開母女關系死扣的過程中,演員借助角色之口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
她不想重蹈母親覆轍,又無法隔著年代完成理解與溝通。
縱然專攻人類心理,也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
折射出了眾多東亞母女關系的相似輪廓。
再如社會對女性的評價。
電影《孤味》中,謝盈萱飾演的阿青是一名舞者。
個性灑脫,周旋于多段男女關系中。
連得知自己癌癥復發時仍然一副事不關己的姿態。
但灑脫背后,仍有苦澀余味留給觀眾品鑒。
在理解阿青一角時。
謝盈萱意識到周圍環境給女性帶來的刻板反饋。
她有目的地充盈豐富人物,企圖用表演扭動一些偏見。
出演《俗女養成記》,也是出于一種釋放。
謝盈萱不只想改變緊張的表演方式。
也想通過陳嘉玲的喜樂經歷完成自我搭建。
戲內戲外同樣的39歲,影視訴說的顯然不止陳嘉玲的人生。
像大齡俗女陳嘉玲一樣,謝盈萱如今43歲未婚未育。
媒體拋來的問題總避不開年齡與衰老,婚姻與生育。
而在謝盈萱的回答中,比起焦慮,更多則是成熟女性的洞察。
她意識到女演員對于衰老的恐懼,來源于社會病態的審美要求。
婚育也本該是自主尋求幸福的結果。
如今成為枷鎖,實則也是大環境規訓之故。
太多人覺得女性沒有婚姻便不完整。
可連「完整」這個定義都來源不明。
這樣的態度也反映在謝盈萱塑造的角色上。
正如陳嘉玲的拒婚也正是出于想要保留自我。
敏銳細膩的觀察力,搭載合適的作品后被放大。
謝盈萱舉重若輕的思考與反芻,與《俗女養成記》相得益彰。
演員成就了角色,角色也完滿了演員。
「俗女」的土壤
人們常用「大器晚成」來形容謝盈萱。
而除了自身成器,也需要可供發揮的機會。
臺灣女性題材劇的勃發為其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不管是39歲的大齡未婚俗女陳嘉玲。
還是看似瀟灑實則被自由所困的阿青。
又或被出軌的過激母親劉三蓮。
從人物設定、形象的復雜度上,都令內娛難以望其項背。
謝盈萱也多次提及有這樣的角色可以出演,是何其幸運。
反觀內娛女性題材劇的處理至今仍懸浮局限。
例如打著無懼年齡的旗號,卻將女演員磨皮到失真。
自欺欺人,反倒顯得是在逃避現實。
不僅如此,圈內大齡女演員演出機會仍舊稀缺。
海清就曾站在頒獎臺上喊話。
表達中生代女演員的困境與無奈,呼吁甚至懇請市場能給予更多演出機會。
這樣的喊話需要勇氣,卻在后續引來「作秀」「尷尬」的吐槽。
而在今年現象級電影《隱入塵煙》中。
海清用曹貴英一角實實在在地粉碎了質疑。
中生代女演員積累了豐富的人生與演藝經驗,明明正當時。
不該就此隱入觀眾看不到的角落里。
同樣的,討論度頗高的劇集《開端》當中,鍋姨一角的飾演者劉丹也受到全民關注。
她成功地將一個報復社會的反派塑造得立體可感,讓觀眾看到切實的喪女之痛。
對于實力派大齡中生代女演員而言。
似乎只需一個縫隙般的大小,就能雕刻出一朵花。
同時,演員區別于明星,足以用表演能力模糊年齡界限。
就像謝盈萱接受采訪時,非但沒有覺得演員之路會因年紀走到盡頭,反而期待自己有朝一日能像日本老戲骨樹木希林那樣,表演到生命的盡頭。
開發出更多歲月回饋給演員的可能。
不久前上映的電影《媽媽》,就做出了這樣可貴的嘗試。
85歲母親(吳彥姝 飾)和65歲女兒(奚美娟 飾)共同生活。
誰知本該為母親養老的女兒,卻先一步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癥。
影片并未流于俗套,反而開辟出新的女性話題討論場域。
人只要活著,就會有故事。
影視對于呈現女性故事的局限性也被影片進一步拓寬。
主演之一的吳彥姝,也憑借電影中的精彩表現收獲天壇獎最佳女主角獎杯。
你看,此地不是沒有故事,也并非孕育不出一位實力派影后。
她們差的,也許只是更多被看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