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今天介紹的這部入圍影片《法比安》如是。
影片由湯姆·希林以及阿爾布雷希特·舒赫主演。湯姆·希林作為德國新生代演員的代表,憑借憂郁的眼神和慵懶的氣質俘獲了大批觀眾,主演了多部備受好評的電影當年和小馬哥(馬克思·雷邁特)成為《希特勒的男孩》中的兩大帥哥臺柱;
在《我們的父輩》里,他再次飾演一個厭惡戰爭的文藝青年;在《無主之作》里依然有出色的表現。
另一位主演阿爾布雷希特·舒赫,對于國內觀眾而言,比較陌生,熒幕上他最為大家熟知的要數獲得了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系統破壞者》,影片中扮演的護工米夏,他憑借這個角色奪得了第70屆德國電影勞拉獎最佳男主角獎。
電影甫一開場,即是一段逡巡游弋于地鐵站內的長鏡頭,主觀視點仿若一個邀請,引領人們隨著視線的擺動通向未知的界域。在沿著出站的樓梯拾級而上后,天光乍現,與1931年的柏林一道呈諸眼前的,是在街邊倚欄喘息的男主角法比安。
畫面由是切入到觀察者視角,并始終在動靜張弛的影像結構中來回跳宕,以此傳遞出某種冷眼旁觀的效果,審視處于這近乎狂熱的喧嘩與騷動之下,人物的生存狀態。
而恰恰也是這種視聽風格上異乎尋常的動蕩,精準直擊了本片所希圖觸及的核心:知識分子在置身于時代社會的渦旋中時,面對現狀的束手無策、朝向未來的彷徨無計以及在步往從此以后道路的十字路口來回蹀躞踟躕不前的心無定見。
32歲擁有德國研究博士學位的法比安白天在卷煙廠當文案,晚上就和好友斯蒂芬·拉布德一起頻繁在酒吧和妓院等比較荒誕的場所游蕩。
魏瑪共和國的后期,經歷了紙醉金迷的“黃金二十年代”以及經濟危機之后,社會的傳統和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有一點可以肯定,當時社會現狀很難實現自我。
直到法比安與女演員科妮莉亞·巴滕伯格相遇,法比安瘋狂地愛上了她。然而,在經濟和政治危機的背景下,他的事業開始有起色的時候,法比安和許多人一樣,失去了工作。
同時,在兩人的愛情滋長之時,德國朝著災難奔騰而去。
時值納粹黨得勢,距離希特勒執掌國政也只在旦夕之間。
盡管此際政治的暴風尚未刮起,戰爭的陰翳亦沒有同達摩克利斯之劍般高懸顱頂,可山雨欲來的氣息業已隱伏于社會的方方面面。
法比安敏感地洞覺到了這種變化,于是不無譏刺地借社會新聞反問房東夫人真的認為當今人們都是在體面地生活嗎?
不過就法比安自身而言,他無心也無力因應這番變化做出任何行動上的回應,只能淪為其附庸,忐忑、惶然、消極地游移在經由各種不安定所生發的情緒體驗中。
格拉夫在創作上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技法堆疊并未止于超負荷的感官體驗,同時勾勒出了法比安所處環境的波詭云譎瞬息萬變。
片中法比安的生活狀態一如混搭的影像,充溢著難以捉摸的變數與不確定性,而他則是遭遇裹挾的接受方,除卻被動地和觀者一道經歷多樣化情緒的洗禮外,別無他途可選……影片改編自德國作家埃里希·凱斯特納的小說《法比安:一個道德家的故事》,相較原著在敘事上的簡致,導演格拉夫導筒下的《法比安》則顯得形式繁復變幻無方。
它的影像風格奇詭莫測,時而以主觀視角浸入敘事,時而又以上帝視角的旁白饒有興味地讀解著人物內心,狂轟亂炸般的快速剪輯一度令人看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新好萊塢電影的影子,緊接著畫風一轉便又顯現出家庭錄像片的質感,更不必提那些突如其來的跳切、分屏與黑白資料片的交錯混入,使得整部電影進入到一種狂飆突進變動不居的動態節奏。
一部文藝氣息濃重并摻雜了歷史的影片,回憶想象夾雜,穿叉蒙太奇,使影片把觀眾在現實,歷史,故事之間來回拉扯,卻仍然順著情節向前推進。
德語區仿佛每年都會有部考驗人耐心的”三小時”出現,只要打開,似乎不會后悔,因為很難不被其中別致的氣質所沉醉吸引,投入并不短的時間去進入這些故事。過去幾年的《永不回頭》《柏林亞歷山大廣場》等等。
2021年則是《法比安》,注定是又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啟程。獨特的時代背景賦予其意義——蕭條之后,劫難之前,世界仿佛在變得越發瘋狂;然而卻依然抓住激情,于動蕩中縱情,麻木、忘記還有燃燒。
1《法比安》類型/類型|123分鐘|X國|2019年導演:多米尼克·格拉夫編劇:多米尼克·格拉夫/埃里?!たㄋ固丶{主演:湯姆·希林/莎斯琪亞·羅森道爾豆瓣8.3IMDb7.6
—–TheEnd–—推薦的大部分影片百度一下即可找到資源,如有朋友找不到可留言。
注:本文內容部分收集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將在48小時內處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