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肖申克的救贖》
看到典獄長把年輕的、本該有大好前程的男孩誘騙到鐵欄桿附近,使他將內心最大的正直與真誠一一剖白——那幾乎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然后下令開槍結束了他的生命時,我感到極大的卻又早已預料到的一種荒謬。影片用在我看來較為溫和的方式展現荒謬,沒有歇斯底里,沒有強行煽情,但卻打動人心。那些悲慘的一幕幕配上監獄老油條(?)Red的敘述,顯得滄桑大于悲慘,仿佛帶領我們這些單純無知的孩子閱世間平常之荒謬。本以為會是以悲哀為底色的結局,沒想到hope終究指引了自由的方向。
2、《蒙娜麗莎的微笑》
接近二十年看這部劇,依舊很新潮和應景。再一次感受到教師這個行業的意義,第一幕的窒息真的是感同身受,只要教育不是維分數論的,我也是充滿激情和期待的。電影全是熟臉,結局很死亡詩社,改變不了現狀是常態,帶來深刻思考卻是必然。女性意識雖被提過許多,可真的又有多少人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權利被剝奪呢,那些性別不對等的歧視、束縛、軟暴力,怎么應該愚昧的承受呢?喜歡這種開放式的結尾,我努力過爭取過也最后做出了選擇,我愛姐妹們的感情,也愛自己的堅持。 不過本人真的很容易被這種女孩子和女孩子之間的真誠互助所感染和感動,那個擁抱真的太溫暖。
3、《當幸福來敲門》
電影故事形式有點陳舊,還是以美國夢作為主旋律,只要你努力就能獲得幸福,這種邏輯在20年前是講得通的,現在就是畫餅雞湯。而且男主絮絮叨叨“這一部分叫做xx”讓人很出戲。但我不排斥他在最窘迫的時候那些行為,有資源可以讓一個人得體大方,但沒有資源時就沒法在意那么多細節,但最后因為成功留在經紀公司實習就意味著happiness這套邏輯還是說服不了我,難道因此他做過的從妻子手中搶孩子、不給出租車司機打車錢等行為就值得提倡嗎?
4、《搏擊俱樂部》
電影很帶感,酣暢淋漓!一個瘦弱的職場窩囊廢幻想出了一個強壯,野蠻的第二人格,把自己第一人格不敢做的事都做了,反抗規矩壓抑的社會環境,爽文性質。第二人格帶著第一人格一起墮落實際上表現了第一人格在現實中的麻木,虛無與痛苦,進而自虐。與《驚魂記》比起來,驚更注重精分這種疾病本身,而搏則將精分作為一種手段,反映社會問題。
5、《美麗心靈》
演員從年輕到老,中間的情緒細節轉換真的演得很好,很多前后對應的場面真的讓人看到最后十分感嘆,天才總是孤獨的,可看到最后他對著學生侃侃而談,走入很久沒有進去的場所,大家送鋼筆給他,真的淚目,科研人一生其實也就是這點熱忱和追求了,就是在開題的時候看他們研究論文的事真的有增加焦慮。
6、《阿甘正傳》
對于阿甘的一生,重要的無非有四個人,最為重要的有兩個:一個是用一生愛他,教會他不甘低人一等的人,一個是他窮盡一生愛著的人。 鄧中尉的經歷與很多殘疾人一樣,尤其是后天因故殘疾的人,那種掙扎落魄感我真的能感受,珍妮經歷也告訴我們,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6部世界公認的神級電影,每部都是無可撼動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