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白日夢想家》,影片以沃特猶豫是否向謝莉爾(喜歡的公司女同事)在婚戀交友網站的頁面發送“打招呼”開幕,接下來展示的是社畜沃特的無味一天。和我們這些普通人一樣,沃特有幻想(白日夢),影片就妙在將幻想具體展開來推動沃特的行為。關于幻想,其實影片后半段已經很少出現了,也可以理解為此時的沃特已經不需要幻想了,他自己的行動足以提供給他動機。順便說一句,美國的婚戀交友網是真的早。
沃特不如意,曾經他也是個滑滑板的少年。父親十七歲故去,他只能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在餐館打工。小時候的沃特甚至留著莫霍克頭(俗稱雞冠頭),妥妥的運動型男生。可我們的初次印象不是這樣的。他沒趣味,沒生活,唯一的不同尋常是愛走神,工作是坐在昏暗的底片間沖洗世界上最有名的冒險攝影師帶來的世界各地的風景。有點諷刺不是嗎?他還干了十六年。我們也可以說這就是真實的生活,說不定就是你和我將來的生活。
枯燥無味的工作把人異化為社會的零件,喪失自我。甚至你我可能還不如沃特,畢竟他在紐約最頂級的雜志社工作,失業了也不會覺得天塌下來,而我們能夠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在近年已經極為不易了,還有什么資格追求壯麗的冒險呢?沃特的路線是這樣的:公司被收購——找消失的25號底片——冰原、大海、喜馬拉雅山……路上還可以見到異國飛翔的鳥群組成他心上人的臉,一路走來可真是浪漫到極致了。
但他不是來旅游的,他是來找能保住他工作的攝影師肖恩的,兩人合作十六年卻從未相見。沒想到初次見面就是在喜馬拉雅山這種地方。沃特得知底片在被自己扔掉的錢包里時,頓時憤怒了。可他也沒那么憤怒。找肖恩的路上,他已經喪失“初心”了,找尋的目的已經沒有那么大意義了,更值得的是找尋本身的過程。兜兜轉轉,一系列的巧合之下,沃特找到了25號底片。“那是世界上最壯麗的風景,”肖恩說。沃特看也沒看,回到公司反擊了裝腔作勢的新BOSS,扔在了會議室里。
最后全美國都可以看到“最壯麗的風景”——埋頭在底片間十六年的沃特。沃特用十六年為肖恩工作,在昏暗中創造最壯麗的風景,最后的最后,肖恩把鏡頭給到了沃特,這個在幕后創造美的男人。可能有點煽情吧,又恰到好處,撫慰沃特的同時也撫慰我們這一眾凡人,生活中總有那么一些事情值得銘記。看電影的時候,心情是愉悅的,隨著華特之旅感受到了冒險的刺激,也看到了華特的蛻變。
正如交友網站客服拖德見到華特的評價:你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樣,我之前以為你是那種“灰暗”的人,生活的沒什么意思,但現在,我看到了一個勇敢的、堅毅的,充滿希望和陽光的人。當然,影片也有很多Bug的地方,例如在喜馬拉雅高山上還能自如地接電話,能在高山上暢快地踢足球,沒有任何提前準備的華特去喜馬拉雅山如履平地,但電影畢竟是電影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