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寶釧挖野菜」的梗火了。
挖18年野菜無人知,一句「戀愛腦」眾人嘲。
沒想到,另一個經(jīng)典也意外躺槍。
祝英臺,同樣被人說成戀愛腦,得了大病。
昨天,魚叔帶大家回顧了王寶釧與薛平貴。
今天,借徐克一版,和大家說說這對CP——
《梁?!?/p>
《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
流傳近兩千年,家喻戶曉。
新瓶裝舊酒,想要博得好評,屬實不易。
多數(shù)影視版本,都會圍繞「梁祝馬」三人。
將一段三角戀,演繹得可甜可虐。
這些版本,往往色彩明亮。
更有浪漫化的合家歡結(jié)局。
梁?;?,有情人終成眷屬。
但,徐克這一版《梁?!?,卻截然相反。
在各方面都有所顛覆。
比如畫風(fēng)上,色調(diào)陰暗,宛若鬼片。
整個祝家,始終被陰云籠罩。
祝英臺因忤逆父命,被鎖在屋內(nèi),光線如陰曹地府般滲人。
待到出嫁時,早已面如死灰。
閃光的首飾與滿臉慘白的脂粉,形成刺眼的反差。
迎親,更像一場盛大的葬禮。
祝家上下涂脂抹粉,步伐僵硬,如同一具具活死人。
大風(fēng)襲來,群魔亂舞。
人物塑造上,顛覆得更加夸張。
在古典版本中,祝英臺是知書達(dá)理的大家閨秀。
熱愛詩文,渴望求學(xué)。
喬裝進(jìn)入書院,乃是自己主動想辦法說服了父母。
1963年李翰祥版《梁山伯與祝英臺》
徐克版中,祝英臺的形象來了個大反差。
楊采尼飾演的祝英臺,沒有一點心思讀書寫字。
每天游手好閑,上房揭瓦。
什么嫻靜淑雅,什么知書達(dá)禮,統(tǒng)統(tǒng)不要。
不習(xí)女紅,更不通琴棋書畫。
祝父命其背詩,她吞吞吐吐,一竅不通。
令其彈琴,胡亂一撥,扯斷琴弦。
走起路來,更是與端莊典雅毫不相干。
沒有一點大家閨秀的樣兒。
為了管教女兒,祝母奇招盡出。
在雙腳間綁上繩子,控制英臺的步幅。
但仍然不能調(diào)教女兒的頑皮性子。
對于祝英臺人物形象的顛覆,網(wǎng)上有兩種看法。
一種是貶義。
原版的反封建意識,從一開始就有彰顯。
古人總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能去書院讀書、考取功名的只能是男子。
而祝英臺卻求學(xué)心切,渴望成為班昭、蔡文姬那樣的才女。
不顧世俗偏見,用智慧說服父母,女扮男裝,進(jìn)入書院。
當(dāng)真是一出場,就自帶大女主光環(huán)。
而徐克新版,卻消除了原版祝英臺求學(xué)的個人動機(jī)。
起初的祝英臺只是頑皮任性,尚不具有覺醒的女性獨(dú)立意識。
這樣一來, 原版的女性勵志意義也就弱了一半。
但也有另一種看法。
徐克所做的調(diào)整,是更適應(yīng)現(xiàn)代化的一種改編。
1990年代的香港,早已不是女性無法上學(xué)讀書的年代。
但包辦婚姻的大家長思想,卻依然興盛。
尤其是像祝家這樣一個富貴之家,女子求學(xué)已經(jīng)不成問題,而且比普通家庭還能掌握更多的教學(xué)資源。
徐克這版電影,故意弱化了祝英臺初期的求學(xué)意識和女性意識。
正是為了強(qiáng)化出另一個主題——反抗父權(quán),反抗包辦婚姻,追逐女性自由。
比如,祝母送英臺去念書,作為資源咖,一切都好辦。
但,問題在于,她不是為了讓女兒真正地學(xué)習(xí)知識,提升自我。
而是為了裝點門面,打造一個合乎禮教的溫順媳婦。
更是為了通過嫁女,而獲得家庭地位的攀升。
時值東晉,五胡亂華之后,漢人王朝逃至長江以南。
一并逃來的,還有一眾文人士大夫。
然而,他們無心振興社稷,而是終日沉迷煉丹,以致皮膚潰爛。
祝父高居三品官,與當(dāng)時的其他士大夫一樣,跟風(fēng)化妝抹粉。
抹得越鮮亮,越彰顯地位的高貴。
里子爛了,全靠面子死撐。
抹粉不過是為了遮丑。
而官場,不過成了追逐虛榮的是非之場。
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祝父想到了聯(lián)姻。
在士族親系表里,找到官高勢大的馬家。
此次嫁女,就是要拉攏權(quán)貴。
所以,父母送女兒讀書,不求有多大成就,有模有樣別足矣。
等英臺從書院歸來,祝父評價:
「女人家會這些也就夠了」
這,也正是徐克想要借古諷今的目的存在。
借《梁?!放汹呇赘絼?、虛偽腐敗的社會風(fēng)氣。
因此,徐克版《梁?!返呐砸庾R并非沒有。
只是側(cè)重點不同。
真正開始讓祝英臺走上覺醒之路的,也正是從進(jìn)入書院開始。
首先,她在這里近距離看到了階級鴻溝。
世風(fēng)日下,連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院,也攔不住特權(quán)橫行。
梁山伯,一介寒門子弟,出身沒落士族。
來書院讀書,還得一邊幫打雜役。
上課座位,排在最末。
衣服被扯爛了,還要遭人寒酸。
為人師表者,也厚此薄彼。
祝英臺入學(xué)落座時,老師便問她連環(huán)發(fā)問,盤查底細(xì)。
「是坐牛車還是馬車前來?」
「又有幾匹馬,幾個仆人隨從?」
「膳食是上等菜譜還是葷素各半?」
一番詢問下來,老師的腰越彎越低。
祝英臺也被請到了教室前排。
與末位的梁山伯相隔,是整整一間書堂的距離。
這也顯示出了兩家的階級鴻溝之大。
即使他日后中舉,當(dāng)上了縣令,也難以跨越。
祝父一聲令下,家丁便將他打個半死。
「芝麻綠豆大的官,跟士族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p>
而另一個角色,橫刀奪愛的馬文才,在這部電影里被「匿名」了。
又或者,他以符號的形式,藏在電影的各個細(xì)節(jié)。
他是馬家聲勢浩大的提親隊伍,是一擔(dān)又一擔(dān)的錦衣玉帛。
令梁山伯的區(qū)區(qū)一筐酥餅,黯然失色。
其次,祝英臺也在書院里開啟了自己的情欲解放。
初識梁山伯,她仍不改自己頑皮的性子。
二人以兄弟相待,于文庫中打鬧。
每日上課前,梁山伯都要受命敲鐘。
英臺便停駐等待,爭做鬼臉。
但,受困于性別與身份,二人都心懷芥蒂。
直到某次黃昏,梁山伯的琴被摔斷。
祝英臺為他頂罪,結(jié)果被罰舉琴至日暮。
不忍英臺獨(dú)自受苦,梁山伯便在林間彈琴作陪。
他第一次動情演奏,也終于明了「發(fā)自心肝脾肺腎」的含義。
梁山伯一直彈到夜晚,不知疲倦。
鏡頭緩緩拉近,展現(xiàn)了祝英臺神情的轉(zhuǎn)變。
心中的情愫,令她開始正視自己的欲望。
朝夕相伴,散于祝父突然授意將英臺召回。
這段「十八相送」,徐克拍得很現(xiàn)代。
不同于古典版本中,祝英臺的「以妹相許」。
梁山伯早已知曉英臺的女兒身。
在大雨中,二人的欲望亦是赤裸的。
盡情相擁,許下誓言。
而這最后一層,則是注定了祝英臺要實現(xiàn)自己獨(dú)立人格的覺醒。
英臺在從書院回來之后,已經(jīng)與之前判若兩人。
過往,每當(dāng)祝父問責(zé),她都支支吾吾。
「沒點主見,自己是什么你都不知道?!?/p>
而此次再問起,她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答案。
她可以是祝家的女兒,也可以是梁山伯的妻子。
更重要的是,她要成為她自己——
一個有欲望、有情感的主體,而非被物化、工具化的他者。
因此,她毅然拒絕出嫁。
解開綁在腳上的繩子,像除去了捆綁十余載的枷鎖。
祝母的臉上,驚恐與錯愕相交織。
若是英臺嫁去了馬家,注定重蹈自己的覆轍。
但她也知道,這一場斗爭,注定教女兒頭破血流。
梁祝的故事,終逃不過悲劇收場。
山伯抑郁而終。
英臺被施以濃妝艷抹,抬上花轎,送往馬家。
鏡子前,她的眼角泣出血淚。
梁祝的傳說,傳誦千年。
正是因為其表達(dá)了封建社會下,人們對于自由戀愛的向往。
這是一出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的不幸。
但,更不幸的,是千百年后的誤讀。
近些年,梁山伯漸漸被打成了鳳凰男。
反倒是馬文才,因門當(dāng)戶對,反被捧成了原配。
祝英臺,也出乎意料地「走下神壇」。
不少人笑她癡傻,一時沖動不為自己的前程考慮。
「戀愛腦」的帽子,也隨之而來。
仔細(xì)想來,只覺這些話耳熟。
電影中,祝父反復(fù)說過。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兒女婚嫁由父母作主?!?/p>
祝母,也這樣認(rèn)為。
其實,她年輕時也曾女扮男裝求學(xué),并遇見了意中人。
這段感情,因門不當(dāng)戶不對,走向了盡頭。
祝母嫁到了上虞祝家;意中人則出家做了僧人。
「朱門對朱門,竹門對竹門」
祝母深知,陷于命運(yùn)的束縛,身不由己。
因此,她來到梁山伯家,逼其寫下絕情信。
宛如當(dāng)今自以為清醒的理中客,字字嘲諷梁祝的戀愛腦。
「要怨就怨你們太多想法,年少無知到了以為你們不喜歡,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人。以為靠你們兩個,就可以改變這個時代?!?/p>
僧人曾來到祝家,替梁祝求情。
這對戀人,就如池中之魚,應(yīng)當(dāng)早日放生。
祝母則答道。
「外面的環(huán)境惡劣,他們適應(yīng)不了。」
但,僧人的一席話卻點明了《梁?!返闹髦?。
適應(yīng)不了,是因為魚兒本歸屬于河流大海。
「世上本不應(yīng)該有池塘」
縱觀中外,「祝英臺們」又何其多?
《牡丹亭》里,杜麗娘迷戀柳書生,相思成疾而終。
《泰坦尼克號》中的Rose,不顧階級差異,背棄上流社會的未婚夫,與窮小子Jack私奔。
她們的愛情,或許都是過火的,瘋狂的,不理智的。
卻象征了女性一步步從父權(quán)社會、禮教社會里掙破枷鎖,追逐自我的過程。
正是這種過火,才實實在在詮釋了生命的力量。
在她們追逐愛情的過程中,收獲的不只是一時的欲望滿足。
而是對愛的肯定,也是對欲望的肯定,更是對自我的肯定。
對「戀愛腦」的批評,本是好意。
其反對的是極端的付出型人格,反對的是愛情中的自我否定。
但,它反對的絕非愛情本身。
梁祝的愛情,確實門不當(dāng)戶不對。
現(xiàn)實中的人們,或許也不會像他們一樣走出如此決絕的一步。
更不會如傳說一般,山伯墳?zāi)沽严?,英臺躍入同葬,雙雙化蝶而出。
但,正是這么不現(xiàn)實的愛情傳說,表達(dá)了人們對于沖破現(xiàn)實枷鎖的向往。
給梁??凵稀笐賽勰X」的帽子,無異于逼迫其回到封建禮教的規(guī)訓(xùn)與束縛中。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新的封建思想?
以現(xiàn)代的眼光來看待民間傳說,并不是要忽略其特定時代背景,更不是將現(xiàn)有的價值觀生搬硬套。
而是應(yīng)當(dāng)取其精華,書寫前人所不敢寫的注腳。
《梁祝》片尾,英臺還是來到了梁山伯墳前。
大雨傾盆,沖刷她的臉頰。
洗去了所有脂粉,也洗凈了所有虛偽的定義。
徐克并沒有將這一場景浪漫化,而是為其平添了濃重的悲壯色彩。
彩冠掉落,風(fēng)沙四起,地動山搖。
祝英臺泰然地投身墳冢,與愛人殉情。
她既是新娘,也是俠客。
她要做的,是以「情」犯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