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報記者 ■林斐
去年笑果文化主辦的《脫口秀大會》第4季收官后,米未傳媒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才接檔登場,而今年的《脫口秀大會》第5季剛進入淘汰賽中段,《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二季就“迫不及待”地開播了。兩檔高口碑喜劇綜藝打起擂臺,究竟哪檔節目是這個秋天喜劇綜藝的王者?目前來看,喜劇形式更新、新人更多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質量更高。
顯露疲態 PK花樣翻新
不得不承認,大多數國內的季度綜藝,哪怕前一二三季口碑爆炸,成為現象級節目,如果不更換形式大改版,第四季就會陷入疲態。這些年來《中國好聲音》《創造101》《奔跑吧兄弟》《奇葩說》《極限挑戰》等等綜藝節目莫不如此,甚至《樂隊的夏天》到第三季就暫時不辦了,《脫口秀大會》第五季也逃不脫這個怪圈。作為賽事,脫口秀在國內仍然處于發展初期,能夠挑選的演員數量相比其他綜藝少了幾個數量級。新面孔有限,老選手突破不足,《脫口秀大會》第五季的口碑下滑在所難免。
《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則占了不小便宜,除了傳統的相聲和脫口秀外,《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對內容表達形式沒有太多的限制。所以在傳統喜劇小品之外,第一季中觀眾可以看到素描喜劇(SKETCH)、漫才劇、陷阱喜劇、無厘頭、默劇、物件劇、音樂劇等不同的類型,第二季又出現了獨角戲、黑場劇等觀眾比較陌生的喜劇形式。這些新東西,在逗樂觀眾之外,還能夠讓觀眾有獲得新知的滿足感,同時表現出色“新”演員也讓人格外驚喜。
好笑才是喜劇根本
讓人擔憂的是,《脫口秀大會》的節目都有在結束時“上價值”的情況,原因要么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討論,也可能是不知道怎樣給自己的段子收尾。但喜劇表演的根本不應該是好笑嗎?不合邏輯地非要在結束時強行來一個拔高,不亞于讓觀眾吃一個蒼蠅。在第二季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一些作品中也出現了這樣的苗頭。比如《媽媽的味道》結束部分就很明顯,“圓滿”得過于四平八穩,讓觀眾索然無味。
一位上海的女性脫口秀演員“王天小天王”在微博上說了自己的感受,“如今(網上)觀眾看一段表演,似乎已經把最重要的好笑放在了最底位,卻首要看文本有沒有嚴絲密合的邏輯道理、全方位無尿點的觀點輸出……但我認為喜劇創作本應該是天馬行空的,它不是科研論文啊”。
該放棄的“廉價”內部梗
說《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出現的演員是“新人”其實并不太合適,“不知名”更為貼切。這兩季中的演員年齡跨度不小,但不少人都是藝術專業出身,或者在線下劇場中摸爬滾打了多年,有足夠的表演經驗。再加上絕大多數節目都是集體創作,有專業編劇改劇本、表演老師打磨呈現,最終能登臺完整上線的節目的合格線較高。
脫口秀的形式在國內實在太新,即使從“80后脫口秀”算起,也不過十余年出頭。這幾年節目形式火了之后,即使從業人員大增,但人才數量、行業的積累和經驗與喜劇相比還是遠遠不夠。雖然也有海選,但四、五兩季能登上《脫口秀大會》的新面孔還是有限,能夠走到最后仍然都是老面孔。真正跨界而來,能把脫口秀說好的也只有李雪琴一位。
另一個不好的現象是,由于《脫口秀大會》晉級選手大部分都是笑果的簽約演員,彼此是同事,而李誕和部分老選手的生活經歷、情感過程經過這幾年的曝光,廣為人知,再加上炒CP有助于節目推廣,所以“內部梗”在這兩季《脫口秀大會》上過于泛濫。本質上看,其實是為了追求現場效果而走捷徑,這種投機取巧的做法偷偷消解了演員創新、思考的能力,破釜沉舟地放棄“內部梗”才是笑果這些演員提升自己作品的正道。
如果《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能吸引到沈騰、馬麗的開心麻花、賴聲川的上劇場、賈玲的大碗娛樂、德云社等專業團體,或者是更多戲劇演員、喜劇演員,甚至對喜劇有熱忱,對表演有熱情的跨界選手能加入進來,這檔綜藝的前景仍然會持續往上走。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陷入瓶頸的《脫口秀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