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出新品種了。
搖滾樂隊。
中年女性。
從題材到內容都旗幟鮮明。
要瘋,要狂,要叛逆。
要在十月深秋,把你硬拽回躁動的夏日。
《搖滾狂花》
目前豆瓣開分7.4,國劇里成績不錯。
除了一些表達讓搖滾粉絲不太認同。
但評論很多人也承認被女主人設迷住了,個性鮮明、打破常規、國劇罕見。
味兒正不正呢?
至少圈內人的身影不少。
資深中國搖滾粉絲應該聽過她——曾經用鏡頭和文字貼身記錄內娛初代搖滾人的高源,擔任本劇音樂總策劃,她的女兒竇佳嫄也貢獻出原創作品。
音樂創作,則包括了Joyside樂隊、腦濁樂隊、堆填區樂隊、浪樂隊、布偶樂隊……
劇中很多場景都是在那個著名的school酒吧拍攝。
酒吧老板,Joyside的貝斯手劉昊;
Joyside的另一位成員,吉他手劉虹位,則客串了一個精神病人;
Rustic主唱李巖和鼓手李凡也在劇中露了一把臉。
也許這劇真能打破一些國產劇的桎梏,拍出新花樣來?
帶著強烈的好奇心。
Sir一口氣追完了12集,這就給你們好好說道說道。
01
全員“惡”女
首先氣質就與眾不同。
講失敗的中年男性的故事我們見多了,這次國產劇罕見地將目光聚焦在了中年女性身上,而且還自帶特殊屬性——搞搖滾樂的,出場就張力十足。
但,別以為這是像在《樂隊的夏天》那樣,熱血沸騰,快樂搖滾。
幾乎全員“惡女”。
女主彭萊(姚晨 飾)。
“狂花樂隊”主唱,一朵渾身是刺兒的花。
女兒六歲時,因前夫出軌自己的好隊友陳月(趙子琪 飾),一氣之下在舞臺上打得她腦震蕩。
離婚后,將女兒丟給前夫和陳月,自己遠赴美國。
不是去深造,不是去當明星。
去擺爛。
在唐人街賣唱《愛拼才會贏》(諷刺吧),在養老院做看護,跟說英文的外國老人吹牛逼,喝爛酒被男友暴打……簡直“被嫌棄的余生”。
如果不是滾圈鐵磁大崔(常遠 飾),怕是要客死異鄉。
前夫意外心梗離世,大崔勸她回來看看女兒。
但她與其說回來照顧女兒,不如說是給女兒帶來麻煩。
回家第一天,就和“老朋友”喝得爛醉,橫七豎八躺滿臥室、客廳……
女兒白天(莊達菲 飾)也不是省油的燈。
她不僅繼承了母親對搖滾的愛,也繼承了母親的暴脾氣。
十二年不見,上來就是一盆冷水招呼:
而彭萊的母親、白天的姥姥(葦青 飾)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母親。
她打小就把彭萊丟給酒鬼姑媽撫養,彭萊沒少挨姑媽毒打,這讓彭萊刀槍不入的性格有了根源。
這老太太晚年失智,唯獨保留了家族女性骨子里的剛,是個“老炮兒”。
彭萊演唱時遇到鬧事的,老太太對著那人腦袋就是一啤酒瓶。
打不死你不是我的性格
狂花樂隊的成員陳月、許多(代樂樂 飾)就更不是什么貼心姐妹花了。
前者勾搭閨蜜老公,上午彭萊剛離婚,下午她就和彭萊前夫領證了。
樂隊解散后,背叛滾圈降維打擊,居然唱成選秀冠軍,只不過星途走個背字,只能接下沉市場的商演。
后者,狂花樂隊鼓手,大崔的前妻。樂隊解散后,衛生巾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碰著喜歡的人就結婚。第三段婚姻遇到個年輕的小鮮肉,她也愿意各取所需,過得很是灑脫。
結果沒過多久,公司破產了,小白臉要跟他離婚,她也看得開:
夫妻本是同齡鳥
大難臨頭各自飛
直到兒子告訴她,這個小白臉到處勾搭別的女人,她才不客氣地教訓了那個渣男一頓。
甩出一句話,老娘當年可是個朋克。
總而言之,國產劇好久沒有見過密度如此之高的“惡女”群戲,所以完全不用擔心鼠標會拉進度條,不但動嘴還會動手,一爽到底不帶喘的。
堆填區樂隊創作的主題曲《她》,歌詞概括到位了:
這女人絕對瘋了
聚會都讓她破壞了
狂歡因她更激進
游戲都讓她破壞了
規則也被她革新了
性別都讓她模糊了
意識也被她占領
當然說到這Sir未免有些唏噓。
內娛上一次這么密集看到真實的女性搖滾人還是停留在兩年前的《樂夏》舞臺上。
上一次在影視劇里看到性格鮮明、用生命歌唱的女性搖滾人還是八年前,老崔崔健導演作品《藍色骨頭》里的倪虹潔。
這一次,她們組團了,回歸了。
提示我們,女性的戰爭不只是職場、家庭,還有一個地板都在顫栗的舞臺。
要想證明女性精神世界的精彩,最起碼就應該有足夠豐富的類型。
這是《搖滾狂花》最先沖擊過來的存在價值。
02
奇葩關系
每個人性格都這么硬,當他們碰撞在一起時,會發生什么?
重頭戲當然是彭萊白天母女。
Sir就沒見過這么奇葩的母女關系。
她們不是像一般的青春片那樣,嚴厲的母親和叛逆的女兒之間的母女戰爭。
也不是母慈女孝的和苦情戲碼。
與其說她們是母女,倒不如說,這是一對亦敵亦友、相愛相殺、勢均力敵的兩個平等的人。
白天一直記恨彭萊十二年對自己不聞不問,從她回家起就對她充滿成見。
彭萊呢,本就是個沒心沒肺的人。心里再想女兒、再愛女兒,從她嘴里說出來,就變成了傷人的話。
-你十二年不回來
你突然滾回來干什么
-你是我生的
你再敢打我一下
我就殺了你 你信不信
于是,這個家就變成她們第一個“搖滾舞臺”:
白天把家里門鎖換了,彭萊就拿502把鎖眼堵了。
白天把彭萊衣服扔了,彭萊也把白天衣服扔了。
白天怒火中燒,又把彭萊床給點了……
最終還是媽媽忍不住,偷偷把房子掛出去,打算分家回美國。
這一下給白天氣急了,二話不說把彭萊推下湖……
母女二人成了警局常客。
母女矛盾不斷升級,倆人的行為也越來越極端。
白天為了搞樂隊,假懷孕騙彭萊幫她辦了休學申請。彭萊對白天肚子里的“孩子”的態度一如當年自己意外懷白天時那樣,不管孩子父親是誰,孩子父親態度如何,有孩子就得養!
然而神奇的是。
日復一日的打罵中,她們也開始互相了解。
姥姥的意外加入,更是讓這母女三代在一片誤會中漸漸彌合。
姥姥誤以為白天是彭萊,對著白天吐露了自己對彭萊的愧疚,在這個過程中,仿佛彭萊也完成了對白天的懺悔。
別以為從此之后就是母慈女孝的大團圓結局了,這劇的反套路,絕對讓你驚掉下巴。
就給一個提示吧:
老人家的墓地就這?就這么“摳”?
大橋底下,很快巡視保安過來了,挖出來還是不挖?
除了奇葩的親情關系,這部劇在處理愛情和友情時,同樣處處彰顯“搖滾”特質。
別的不劇透,Sir就說上熱搜的一幕:
真如熱搜詞條那般,只是一個“爽”字么?
回看劇情,夾雜著更微妙的情感。
彭萊聽到前夫意外去世的消息,內心似乎毫無波瀾。
白天把她爸爸的骨灰放在奶粉罐里,彭萊以為是奶粉發霉了,也沒問一句,直接給扔垃圾桶了。
母女二人趕緊到垃圾桶里翻。
真讓彭萊找著了,但她高興太早,奶粉罐子拿反了,彭萊親手把自己前夫骨灰給揚了……
看此刻她的表情:
笑容一收,表情凝固。
但下一秒,馬上用玩笑消解心中哀怨,用吸塵器能吸回來多少算多少。
充滿狗血情愛的國劇里,《狂花》更想用黑色幽默的姿態,去戳破那些刻板禁忌,比如人生里的聚散、無常、生死……
所以,Sir認為這部劇從開始就沒想過滿足所有人。
以現實生活的道理倫常去評價,難免會錯愕甚至不適。
如何確定你是它的受眾?
Sir就提示你一段戲:
劇情是彭萊的夢境,她穿得俗艷、夸張,帶著狂花樂隊穿過尖叫的粉絲,鉆進加長林肯,開車的司機是大崔。
老姐妹三人端了半天架子,終于舍得把墨鏡摘下來,然后默契、會心地笑了,感覺真好啊!
這一段魔幻主義情節的設計,起足了范兒,放肆挑釁。
加上全劇閃回的彭萊回憶:
那是借由角色而呈現的,一代人的搖滾大夢。
這是在騙情懷嗎?
有可能。
但注意——這是夢,粉絲是假的,林肯是假的,甚至沉浸回憶的感覺也是假的。
夢醒,多牛逼的歲月也都墜入一地雞毛。
Sir能感覺到背后創作者的自覺:
要在市井煙火中重燃搖滾血,勵志套路顯然是不能達到的。
偶像真人秀看得還不多嗎?
《狂花》的處理方式讓Sir想起《樂夏》舞臺上,作為嘉賓的大張偉在臺下,對臺上相愛相殺的同輩人,新褲子的彭磊喊著:
該躁還得躁起來啊。
是的,讓劇情和人設都躁起來,未必是最圓潤、妥帖的處理方式,但它至少達到了一種效果:
觀眾不會認為自己在看一部好為人師又忸怩作態的都市肥皂劇。
03
搖滾人生
雖然劇中滾圈人的常用話術有點多,國罵、貧嘴、跟貫口一樣輕松自然地飚出來。
同時,它對于非搖滾樂迷,也設置了友好的通道。
“人”。
搖滾人是人,女搖滾人也是女人。
這部劇說到底是講一個失敗的中年人如何與世界相處的普世話題。
彭萊的“渣”源自于接踵而來的失敗,倒霉到家了。
“狂花樂隊”解散,搖滾夢碎。
老公跟閨蜜跑了,愛情和友情失敗。
媽媽拋棄自己,女兒被自己拋棄,親情也沒有著落。
走上玩搖滾這條路并非天賦異稟的順理成章,而是擺脫原生家庭的救命稻草。
從小被酗酒的姑媽家暴,她也學會了喝酒逃避痛苦,劇里的她幾乎每個鏡頭都在喝酒。
△ 在戒酒互助會上還對酒動情告白
她不敢對他人表達愛意,對誰都沒心沒肺的,甚至不斷推開、傷害身邊對她好的人。
從小被拋棄的經歷讓她害怕被人拒絕,她最愛的電影臺詞是:
要想不被人拒絕
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拒絕別人
在美國最落魄的時候,她甚至想過自殺。
但她心里始終有一股勁兒。
決心重組“狂花”樂隊的時候,為了賺取錄音費用,她啞著嗓子也要演出。
在酒吧演出時,看到有人給同桌的女生下藥,立馬指出,路見不平,不能不管。
甚至在確診癌癥后,為了圓自己上舞臺演出的夢,她還不怕“眾叛親離”,把身邊所有人都騙了(具體怎樣騙不能劇透,大家自己去看,才能獲得最好的觀看效果)。
彭萊看似喪到底了,實際上卻一直在積極地和人生的悲劇做斗爭。
她從未想過改變自己,放棄搖滾。
在Sir看來,這部劇最終要講的,其實是:一個人能不能不改變而贏得尊重,獲得價值感。
彭萊身邊每個人都在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
陳月從搖滾樂隊的貝絲手轉型為只能接到無人問津的商演歌手;鼓手許多放棄了朋克,做起了生意;搖滾樂隊的經紀人大崔也開起了火鍋店……
有人美其名曰成長、變通,有人說自己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可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這些人對改變并不滿意:
大崔始終脫不掉那身黑皮衣;
許多破產后對面試官暴走;
陳月對經紀公司唯一的要求就是別給自己接北京的商演,怕滾圈熟人看見。
只有彭萊,人到中年,始終帶刺,永遠搖滾。
-我怎么覺得過了一個月
你還是原來那個彭萊
-就算天崩地裂
我也還會是原來的彭萊
是啊。
當所有毒雞湯都在鼓勵著“做更好的自己”。
可有多少人沒有想過:
何為自己?
改變自己其實是個偽命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如果為了標準,向生活、系統哪怕具體的組織、個人妥協、屈從,丟棄自己擅長的、熱愛的,成為無數標品中的一個,其結果根本就是“沒有自己”。
劇中就有這么一個符號,鏡頭極少的彭萊前夫。
那離世后不巧被拋灑的骨灰是個黑色幽默的隱喻。
在彭萊的回憶里,這個男人總在改變自己。
是他攛掇彭萊組織樂隊、做了經紀人,又是他背叛出軌,還諷刺彭萊假清高,一心想著賺錢。
實則一個沒有天賦、平庸的普通人。
Sir腦補他代表著一種人,總想著踩準時代的鼓點,變來變去,追逐欲望,結果還是迷失于虛無中。
所以,人總要為“自己”找到某種標定。
這是萬千個體中,在漫長余生中唯一一次證明生命價值的武器。
于彭萊,就是一把始終扔不掉的吉他,是搖滾。
于我們呢?
是一支筆、一個鏡頭、一串代碼……
彭萊是白天以為很討厭,但內心深處奔赴、自由又獨立的自己;也是我們以為遺忘丟失了,但總在那么一瞬間發光發熱的自己。
信一次,人人都能搖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