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白小曼,很多人都很陌生。
但是說到李翰祥,稍微熟悉香港電影圈和華語電影史的人都不會陌生。
李翰祥是上世紀下半葉在香港電影圈響當當的導演,也是邵氏影業的頂梁柱導演之一。
李翰祥出品過很多佳作,比如《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臺》、《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金玉良緣紅樓夢》等等。
但是他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風月片,堪稱香港風月片大師。
李翰祥一手執導的風月片有《金瓶雙艷》、《風月奇譚》、《北地胭脂》等等,看名字就知道內容的香艷了。
1974年,李翰祥執導了電影《聲色犬馬》,男主是許冠文,女主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白小曼。
白小曼長相美艷,五官深邃,可以看出她身上的混血基因。她原名胡瑞梅,“白小曼”這個藝名是在出演《聲色犬馬》的時候取的。
白小曼還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她和哥哥姐姐從小跟著媽媽在臺灣生活,后來搬到了香港。
白小曼的哥哥姐姐學歷都不錯,但是她自己卻不愛念書,十幾歲就開始混社會,也是在這段時間里,她遇上形形色色的人,還染上了一些不良嗜好。
白小曼的處女作不是在香港拍的,而是在菲律賓。
那是白小曼17歲的時候,她結識并愛上了一個華僑,然后跟著他到了菲律賓,在那里她拍了人生第一部電影——《神探小旋風》。這個時候的白小曼藝名還是“胡家美”,沒有演戲經驗的她表現得并不好,據說還因此從女一被換成了女二。
白小曼和男朋友的感情并沒有持續多久,最后因為對方劈腿而分手。這段感情經歷給白小曼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她變得自暴自棄,不僅嗑藥,還鬧自殺,整個人也變得渾渾噩噩。
即便后來回到了香港,但是白小曼還是沒從情傷中走出來,她的私生活也變得十分糜爛,香港各個知名的酒吧和夜總會都是她經常光顧的地方。更糟糕的是,她抽煙、喝酒還沉迷于迷幻藥,這樣放縱的生活也為她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然后,白小曼就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貴人——李翰祥。
白小曼有著特別出眾的外形條件,十分適合大熒幕,李翰祥一眼就看出了她的演戲潛質,于是主動當起了“星探”,挖掘她拍戲。
“白小曼”這個藝名就是李翰祥替她取的。這個藝名也很適合她,中美混血的白小曼皮膚雪白,身形曼妙,極具“艷星”的潛質。
李翰祥對白小曼非常滿意,還稱她是“林黛以來最大的發現”——把白小曼和林黛相提并論,可以看出李翰祥對白小曼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李翰祥把白小曼引薦給邵逸夫,一手促成白小曼簽約邵氏。
邵逸夫見到白小曼后也夸她是“未來的天皇巨星”,然后和她簽下了5年的合同,當時邵氏的明星是月薪制(其實現在的TVB也是如此),才剛簽約的白小曼每個月的月薪就已經是當年邵氏女星的最高級別。
這個時候的白小曼真的可以用那個說濫了的詞來形容:未來可期。白小曼的人生似乎慢慢上了正軌。她擔當女主角,出演了李翰祥導演的邵氏電影《聲色犬馬》。
這部電影還沒上映,白小曼就已經走紅了,還獲得了亞洲影展的“最有前途獎”——說個題外話,林黛曾經四度獲得亞洲影展的影后,此時的白小曼似乎也在慢慢按照林黛的路子前進著……
當時邵氏新人白小曼的名氣甚至超過了她的很多前輩。當所有人都期待著這顆電影新星冉冉升起的時候,白小曼自殺身亡。
這個時候,《聲色犬馬》甚至還沒上映。原本以為應該是白小曼職業生涯的開門紅之作,沒想到卻成了她的遺作。
白小曼自殺的新聞傳遍香江,很多人都在探討白小曼之死背后的真相。
有人說是因為白小曼和家人不和,一時意氣沖動自殺,也有人說是和邵氏以及李翰祥有關,認為是被圈內的潛規則逼害,還有人說真正逼死白小曼的是猖獗的黑社會勢力……
在很長一段時間,香港演藝圈都被籠罩在黑社會的陰影之下,在很多港圈舊聞里,都有關于明星和黑社會的各種故事,有被綁架拍艷照的,有被用槍指拍電影的,還有被黑社會出“××令”的……甚至還有演藝圈人士本身就涉黑的……
1992年,在成龍的呼吁下,香港演藝界發起“反黑社會暴力大游行”,這是香港藝人們長期在黑幫勢力壓制下的公開反抗……
而白小曼死的時候,還只是1974年。這個時候,黑社會勢力已經深深地滲透香港娛樂圈,所以猜測白小曼之死和黑社會有關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更何況,在被李翰祥挖掘之前,白小曼就可能和黑社會勢力有交集了。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樣,白小曼曾經長期混跡夜店、酒吧等地,還有服用迷幻藥的習慣,這都表明她的交際圈子可能是極為復雜的。
后來李翰祥回憶白小曼的事,曾經提到過白小曼拍攝《聲色犬馬》時就經常忘詞NG,簡單的一句臺詞都不能順利背下來,李翰祥只好在一旁一句一句提醒她,在這樣的情況下,白小曼都會出錯,讓李翰祥拍得格外艱難。
之所以會這樣,也是和白小曼的嗑藥習慣有關系。在李翰祥的勸說之下,白小曼決定痛改前非,戒掉不良習慣,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成為一名合格稱職的演員。
李翰祥也是看出白小曼的悔過之心,并且對她的未來寄予厚望,才會收下白小曼當干女兒。
在《聲色犬馬》之后,邵氏定下了白小曼出演《傾國傾城》中的《瀛臺泣血》,扮演德齡一角,是很有分量的角色。
李翰祥也準備讓白小曼當他下一部電影《港澳傳奇》的女主角,沒想到白小曼突然失蹤了,只能讓恬妞頂替白小曼。
沒過多久,白小曼吃藥自殺的新聞傳出,全香港都知道才19歲的新星白小曼死了。
對于白小曼之死,李翰祥萬分遺憾:“小曼之美在于骨子里,可正可邪,至為難得,小曼死了,很難再有人能取代!”
白小曼死后,《聲色犬馬》上映,電影票房大賣,其中白小曼的功勞是非常大的。
過了3年,也就是1977年,邵氏出品了一部叫《應召名冊》的風月片,影片講述了非法集團逼迫女明星賣淫,于是有了一本“應召名冊”,其中有一個受害女星就叫“白小曼”(是的,不是化名),白小曼不堪受辱,于是自殺了——這已經不是影射的問題了。
或許,這就是白小曼之于邵氏最后的一點價值了。
那么,白小曼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是不是真的像電影里那樣被黑社會勢力逼死的呢?
真相如何,也沒有幾個人關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