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是近年來我們健康領域的熱點話題。根據2019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教授等在《柳葉刀-精神病學》發表的研究,截至當時,抑郁癥的全球患者超過3.5億,我們有超過9500萬的抑郁癥患者,終身患病率為6.9%,女性患者占據了總患者數的6六成以上。
1
10月18凌晨,楊麗萍在朋友圈發文:多么希望你能給我另外一個號碼,然后我們預約在天堂再跳《雀之戀》。
讀來讓人心情無比沉重。
提起表演藝術家楊麗萍老師,大家都比較熟知,但是對于青年舞蹈家王迪,或許很多人至今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如果說到十年前,在2012年春晚的舞臺上,驚艷了所有人的《雀之戀》,我們很多人可能至今都記憶猶新吧?
在美輪美奐的舞臺上,如精靈般的兩只孔雀翩翩起舞,細膩到手指尖的柔美,積蓄的情感如行云流水般綻放,將兩只孔雀的纏綿和愛戀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嘆為觀止。
因此,《雀之戀》也被譽為2012年春晚最美節目。而王迪,就是那個和楊麗萍一起演繹《雀之戀》的男主角。但在10月17日,隨著王迪從39樓一躍而下,如流星劃破天際一般,他完成了他在世間最后的絕唱。絢爛而短暫的綻放之后,一切都戛然而止,他的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44歲。王迪畢業于我們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國家一級演員,曾五次榮登春晚舞臺,曾榮獲第五屆“荷花杯”舞蹈大賽表演、編導、作品三項金獎。明明是一名優秀的舞蹈家,在人生最美的年齡,有著讓人羨慕的事業和家庭,卻最終選擇拋下一切離開這個世界。人們在驚訝之余,不禁要追問,在王迪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于是,“抑郁癥”這三個字,再一次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在學生眼中,他是一位認真負責,時常關愛大家的好老師。
在朋友眼中,他是一位很有正能量,熱心腸的好哥們。在王迪離開的前幾天,有朋友透露自己想看楊麗萍老師的舞劇,于是特意讓王迪幫忙訂票,但王迪直接聯系楊麗萍老師的助理后,發現沒有票了。沒有幫上朋友的忙,為此,王迪還向朋友道歉。
9月底的時候,王迪還在為表演秀《夢尋西施》做幕后編導,一切都看似很正常。我們無法想象,當王迪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聽到這個噩耗時,內心該有多悲痛,多絕望!這也不禁讓人想起,曾經的亞洲巨星,46歲的張國榮,也是因為不堪抑郁癥的折磨,在2003年的愚人節從24樓跳下……和王迪一樣,在出事的前幾天,張國榮還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百事音樂家族慈善演唱會,為支持“護苗基金大型慈善之夜”,他還帶頭捐助了10萬塊錢……而王迪和張國榮都屬于微笑抑郁癥患者。
是的,就像王迪的朋友說的那樣:本以為張國榮離我們很遠,讓人惋惜,抑郁真的是讓人深陷,我們無法體會你的痛苦……是的,人類的悲歡無法相通,就像我們永遠無法理解,那些患上抑郁癥的人,怎么就那么矯情,那么脆弱一般!就像余華在《文城》中,如此寫道:你永遠不會了解一個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來走去,站在他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可當真你走過他的路時,你連路過都覺得難受。
2
雖然,我們處在一個生活很便捷的時代,很多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但同時成年人的世界,也從來沒有容易二字。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般來說,相比其他行業的演員,舞蹈演員很難出名,除了練就扎實的基本功,要想在臺上展現自己輕盈飄逸的美,給觀眾一種美的感官享受,還要在飲食上非常自律,控制好自己的體型。因《雀之戀》而成名后的王迪,確實是走上了人生的巔峰,各種演出,邀約不斷,因此,他對自己的身材,也就更加嚴格了。每當王迪有演出時,他提前一個月就會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不僅只吃一些蔬菜之類的食物,而且每次都吃得很少。長此以往的“節食”,加上舞蹈演員一次演出一般都要連續不斷地跳上幾個小時,對于舞蹈演員,體力的消耗本來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除了心理上的壓力,來自生活方方面面的壓力,一個人的原生家庭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美國第一代家庭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曾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一生。”而追溯王迪過去,或許我們從中也能看出王迪患上抑郁癥,與他的原生家庭和其成長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王迪的父母,因為工作的緣故,在王迪僅僅2歲多的時候,就被父母送到了有托管性質的幼兒園,一周只能回一次家。小小年紀,正是孩子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父母不能每天陪伴左右,缺失了父母的陪伴,與父母之間親昵漸行漸遠。加上之后,隨著王迪舞蹈才華的展露,12歲考上軍區歌舞團,到后來考上解放軍藝術學校,王迪不是在參加各種考試的比賽中,就是在參加各種考試的路上。這一路的成長和辛酸,心里的苦楚,王迪又能有多少時間能和父母吐露心聲?他只能深藏心底。童年時期,很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過早地走上社會后,遇到委屈,也漸漸地學會獨自一個人扛,為了生活,一邊要咽下下生活的苦,一邊還要表面笑嘻嘻地迎合他人。內心的苦悶,無人訴說,任由它在心底翻滾,肆意地滋生。時間一長,便抑郁成疾了。
作為父母,我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把孩子教育成一個懂事聽話的孩子。但很多時候,恰恰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毀了孩子的一生。羅翔說:“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饑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
這樣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后,會表現出熱情懂事、樂于助人的一面,看上去壓根就和抑郁癥沾不上邊。殊不知這只是他從小養成的一種習慣,既不想讓人幫助,也不想麻煩別人,有什么事都自己硬扛。可如果負面情緒長期積壓得不到釋放,就有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對于父母來說,多給孩子一些關懷和陪伴,教會孩子學會正確釋放情緒,讓孩子的內心充滿愛,才是送給孩子一生最大的財富。
3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身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患上抑郁癥的人,只是我們平常很少在意,甚至在有人表現出抑郁癥的癥狀時,我們也只是簡單地以為對方是太矯情,一時想不開而已。也只有在某些明星突然自殺之后,被曝出深陷抑郁癥多年的時候,我們在唏噓不已的同時,大家才又會開始關注抑郁癥這個話題。如果身邊的人有抑郁癥,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大部分人對抑郁癥的認知都存在偏見,認為抑郁癥僅僅是心理方面出現了問題,而事實上,抑郁癥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不僅僅是心理上出現問題。生理因素是常常被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常見的產后抑郁或者是更年期抑郁,是因為身體上發生了變化,從而導致人變得抑郁。抑郁癥的一大特點是:傷感、焦慮,郁郁寡歡,對未來喪失信心,對曾經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人的活力不足,整個人會經常感覺特別累,即使沒有做體力勞動,也會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身心俱疲,什么都不想做。而且這種“累”不是通過休息就可以得到緩解的,所以會出現做什么事情都力不從心的感覺。當他們什么都不做的時候,并不是自己特別懶,而是他們真的做不了。再嚴重一點,會出現興趣減退的現象。以前,酷愛玩游戲,現在游戲也失去了興致;以前喜歡追劇,現在再精彩的劇,也絲毫提不起任何的興致;發展到極致,還會出現對基本的生理需求,對吃喝拉撒沒有興趣,連性欲也完全喪失。自殺是抑郁癥最嚴重的結果,而抑郁癥患者的睡眠通常都不是很好,早醒也成為判斷抑郁癥的一個指標。凌晨早醒,這個時段卻又是自殺率最高的時段。
我們在做睡眠調整的時候,很多有抑郁情緒的人,睡眠調整好之后,他的抑郁情緒也隨之消失。良好的睡眠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礎。抑郁癥并不是突然之間患上的,或者說最初還沒有這么嚴重,所以不容易被發現,也不容易被理解。而他們因為自身的活力不足,做事情經常力不從心,無法勝任工作,甚至有的時候連很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自信心也就慢慢地被消磨殆盡。
4
在煎熬的過程中,他們也會向親朋好友發出求救信號。而這個時候呢?往往因為其他人的不理解或者是給予錯誤的回應,讓他們感覺自己不被理解,沒有人能幫助到自己,絕望感逐漸加深,癥狀越來越嚴重。當欲望達到極致時,就會出現自殺的想法。而我們很多人有類似的錯誤認知,覺得一個人的情緒是完全能夠自我控制的。所以當身邊有人情緒崩潰的時候,我們就很不理解。覺得一定是對方不夠堅強,太容易玻璃心,想得太多了;或者是對方太消極了,才會導致情緒不好;而我們這個時候呢,也就會勸導對方,想開一點,分散下注意力,就好了。但是對于深陷抑郁癥的人來說,如果僅僅是簡單一句想開些,或者分散下注意力,就不會變得抑郁了,那么他們最終也就不會選擇以自殺的方式來解脫了。所以,這樣的勸解,只會讓人更加地挫敗,反而會陷入更深的無助之中。
所以,生活中當家人或者朋友向我們求助時,盡量做到:理解但不評價。朋友向你訴說痛苦時,并不是向你要一個解決方案,而是希望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你不需要告訴他怎么做是對,怎么做是錯,你的陪伴和傾聽,感同身受的理解就是最大的良藥。重要的是他在向你訴說的過程中,讓他的情緒得到發泄,如果他在向你傾訴的時候,如果你只是一味地勸說,或是指責對方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他就會閉嘴。最后的結果可能就是你費了很大勁去勸說對方,不僅自己累得夠嗆,而他自己內心波濤翻滾的情緒不但得不到釋放,還會加劇這種情緒的滋生。
5
你要做的是:讓他明白,無論何時何地,有什么想說的,你都愿意傾聽,如果對方暫時不想說,也沒關系,想說時再告訴你,讓他感覺到你的存在和支持。對于有抑郁癥的人,我們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耐心。如果發現一個人的抑郁傾向很嚴重,甚至有自殺的想法,在有限的范圍內給予支持的情況下,要及時的通知他的家人,并且鼓勵他去看醫生。抑郁癥除了藥物的治療,更多的還需要通過專業的心理咨詢。很多人在面對自殺問題時會變得驚慌,趕緊勸他:你可別這么想,想想開心的事情啊……這樣做往往會忽視他尋求幫助的意圖,反而讓他更加絕望,讓他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理解自己。所以最好做法是在情感上表達支持,積極回應。并且及時通知他的家人和醫生,在醫生的指導下與其討論自殺的問題。還有人特別抗拒吃抗抑郁的藥物,覺得副作用非常大,戒不掉。但實際情況是抗抑郁藥的副作用一般影響不大,并且可控,絕大部分也不會形成藥物依賴,安全性高。而且抑郁癥并非絕癥,但是它的復發率非常高,超過2/3的病患有復發時甚至17.1%的患者終身患病。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引起復發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不遵醫囑服藥,包括多服藥或者少服藥和不間斷服藥。所以,與藥物有關的問題,最好是尋求醫生的幫助。
還有朋友會在網上進行一些量表的測試,結果顯示有中度抑郁或者是重度抑郁,那我是不是抑郁癥呢?這些測驗只能反映近一周的情緒狀態,不能只根據這一條就判斷是不是抑郁癥。它只是判斷的其中一個維度,具體的嚴重程度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判斷,千萬不能去輕易的自己判斷或者是自行治療。最后總結:抑郁癥形成原因不僅是心理因素,還有生物學的因素,這不是簡簡單單的不開心,而是整個人的活力不足。抑郁癥是一種疾病,需要我們科學地去面對。如果你的朋友被確診為抑郁癥,請不要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去開導他,應該去精神科尋求專業的幫助。或許這個世界并不美好,但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因為抑郁癥不是絕癥,我們完全可以治愈它。如果你身邊有患有抑郁癥的人,還請您對他們多一點耐心,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關愛吧!原創不易,期待您的點贊,分享和在看,讓更多人了解抑郁癥。本文由子晨初稿,2M心理咨詢師和阿嬌情感咨詢師最終撰稿。